第五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6节elizondo
说实话,我一直莫名奇妙地,对自己这小说家的头衔不以为然。为什么呢?还没有细细想过。只是顺着大流,既然大伙儿都那么津津有味地以小说家自居,我也就不多推辞。回忆以前,领受着种种好处的时候,偶或有过一种想笑的感觉。世界太有趣:它不仅制造骗人的小说,还要制造骗人的小说家。这么想多了,再遇上好意恶意的吹捧时,我大抵不至于立即忘了自己姓名。
有一次我顺口对一个记者说:我发现,我其实没有什么小说家的才能。没想到人家却冷冷地说:你的意思,是说别的小说家更草包?弄得我无话可答。但是事后,好几次我记起自己这句话。特别是一翻开那些名著,便不由想起它来,若有所思地捉摸一会儿。
到前年我才想通了这件事。在那个秋天里,我一手拖着带轱辘的小行李箱,一手握着一本薄薄的卡尔曼,走遍了梅里美笔触所及的一个个地点。在传奇的安达卢西亚,在龙达和直布罗陀,我深深地对伟大的小说折服了。这才是小说呵,我不断地感慨。后来,乘编一本小说集的机会,我表达了这个思路:
惟结集时人才有空回忆、并接触自己早期的习作。我不禁为自己和这些自己写下的所谓小说的单薄,感到吃惊和害臊;也为容忍和成全了如此自己的时代,感到惊奇与慨叹。
如今我对小说这形式已经几近放弃。我对故事的营造,愈发觉得缺少兴致也缺乏才思。我更喜欢追求思想及其朴素的表达;喜欢摒除迂回和编造、喜欢把发现和认识、论文和学术——都直接写入随心所欲的散文之中。
这并非是在贬低小说艺术。或许正是这样的我,才算懂得了尊重小说。其实,若写的话在今日心态下也许我可能写得好些?——不必了,那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适应别的语言并重新检验自己的能力。我已经说过:对于以故事为叙述原则的小说,我并不具备什么才能。
世纪末虽然诸般破败,可我还是跑了个快活。逛到了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圣-塞巴斯蒂安的时候,满耳朵听的都是巴斯克人的话题。
视野里,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森林高山。我突然想起来;卡尔曼的情人、那个痴情大盗的民族,不就是巴斯克么!他就是因为听了卡尔曼说的蹩脚的巴斯克语,就是因为卡尔曼诡称自己是他的巴斯克同胞——才喝醉了酒一般心里乱了方寸、脚下歪了步子。就因为那个巴斯克的心病,他一步一陷,直至最后没顶于黑暗甜蜜的深潭。
这种病我太熟悉了,它使人那么容易就联想起一个城里的哈萨克。在梅里美的笔下,错当了兵的小伙子对着美人还能怎样呢?他无计可施,主动地吐露:“我是埃里仲杜人,”elizondo,我朝南方眺望着。在那个方向上,大名鼎鼎的比利牛斯山脉已经郁郁苍苍地渐次耸立,从我站立的圣-塞巴斯蒂安一带,离它只有几步远。
是的,这个地方是是故事起头的一个点,它也是从法国进入西班牙的入口。拖着的小行李箱放进小旅馆以后,我得以细细地端详和想象它。
这可真是一个美男子的国度!走在圣-塞巴斯蒂安的市中心和周围的小镇上,见到每一个交臂而遇的男子,交换哪怕一两个单词,心里都掠过这样的感觉。
站在这儿脸向着南方——地中海的信号飘过来了。
不是空气,不是潮腥,是人的血统和神气,在宣布着阿拉伯的临近和介入。满街的小伙子、成年人、老者、胖子、消瘦者、穷人、绅士——每一个都魅力四溢。见鬼了,魅力最小的居然是姑娘!我必须说对进入这么一个地方缺乏准备,仿佛这股美感带给人一种罕见的紧张。在侏儒充斥的中国,我从未感到压力会这么临近。
回到小旅馆,打开护窗板,窗下是一个咖啡馆。大学生们聚在这里度周末,喊声闹声一片鼎沸。我依着窗欣赏他们。胡吵乱嚷的男生使人安心了些,他们的学生习气和校园腔散开在空气里,多少平衡了一点逼人的男性气息。
我猜,无论法国也好西班牙也好,大概人们都会与我有类似的观点:若干的北非血统使人骄傲,黑头发的要比黄头发的优越。一个难题跟着来了:愈是在美男子的国度,女性美的标准愈不易确定。难怪梅里美一下手就选定吉卜赛人当女主角:若不这么办,他会纠缠在一道难题里。即便是黑头发的欧洲姑娘、即便她们比起盎格鲁-撒克逊人来,显然更加健康、风情而苗条;但与她们的男伴相比,不能不说稍逊一筹。
我翻开从北京带来的卡尔曼。出发前就打算在这儿开始,在旅行安达卢西亚的路上重读它一遍。
男主人公唐-何塞在托付转交母亲的遗物时说:“或是面交,或是转交给一位老婆婆,地址我等会儿告诉你——你只说我死了,别说怎么死的。”他还说“倘若你上邦贝吕纳(pamplona),可以看到不少你感到兴趣的东西那是一个挺美丽的城。”
这是我引用的第二个傅雷译名。邦贝吕纳是包括埃里仲杜在内的那一片巴斯克土地的一座城市,大盗何塞的孤独母亲在那里想念着儿子。后来我多次为当时没有绕了那个弯而遗憾——它和梅里美时代一样,偏离了去法国的大路。
现代的唐-何塞里头,也有人铤而走险。大名鼎鼎的eta如爱尔兰共和军一样,在此地使人谈虎色变。总想多了解一点巴斯克,显然,美男子的脸庞背后,藏着严峻的话题。为了接近人,我们甚至在路上拦住人找话茬儿,力争和人交谈。
一次,获得和一个人讨论巴斯克语渊源的机会。坐在湛蓝的海边,暮色中的巴斯克风景一派静谧。我的观点,无非盼难解的巴斯克语能追溯到哪种突厥或蒙古语言,听人讲学术界有这么一说——但是对了一堆词,个个都对不上。
“可是我看见市中心的牌子,erdia。如果-ia是地理后缀,这个词难道不是和突厥语的‘中央’ordo太像了吗?”我强调着只知道的一个词,其实对自己的观点一点也不打算坚持。没有erdia哪里还有话题呢,我只想偷窥一眼巴斯克的心。他们的心里,也绽开着流血的疤么?
语言学家是一个巴斯克姑娘,但她完全不考虑突厥起源的可能性。我想起卡尔曼,就提起了这个话题。但西班牙人好像对梅里美没有太多兴趣(这也是一个印象挺深的体会)。只是在问到唐-何塞的家乡、埃里仲杜的时候,才算找对了话题。
“elizondo?太美了,”她说的时候摇着头,吸着一口气。
好像眼前的风景跟那个elizondo不能相比。那不单是美景,还散发着浓烈的香味儿。而elizondo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我总不能处处走遍。还要多美呢?我不满地想。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毛之地。elizondo就在那道山里,凝视着隔开法国的那道深黛色的山脉,我企图判断那位安达卢西亚大盗的背景。
肯定很美,我想。而且它不会像西海固一样必须理解才能看见,森林繁茂,它一定美得赏心悦目。不止风景,我判断那里的巴斯克人一定更加典型。好像一忽儿我猜到了梅里美的思路,他恐怕曾经沉吟良久。他需要一位底蕴与卡尔曼精神相当的美男子,为了给将要出场的吉卜赛美女配一个合适的伴儿。
——怎样才能达到不是阅读的、而是一种如视觉如画面的“匹配感觉”呢?
我明白了:渊博的他选择了巴斯克人。在巴斯克的日子里,以及后来听说巴斯克的消息时,我常对这一选择背后的见识,油然浮起钦佩之心。只是当时条件不允许我过份乱逛;何止elizondo,即便是邦贝吕纳,我也不打算绕道去探访了。
因为安达卢西亚在南部遥遥呼唤。
小说的故事,毕竟发生在那片传奇的土地上。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7节绿林
安达卢西亚就像新疆一样,需要喜欢它的人,深浅虽然不好苛刻,但心里要描着一个它的地图。
这张图,要包括语言和方位,往昔与情调。要知道它的阿拉伯名字叫做阿尔-安达卢斯,它南端的滩头、著名的直布罗陀一词、gibraltar源于阿拉伯语jabalal-tarig,也就是陀力格山——因登上它峭壁的陀力格得名。还该风闻过它的几座文明古城:早期的科尔多瓦,晚期的格拉纳达。
多少要知道,全世界的旅游者往巴黎和罗马跑,而巴黎罗马人却往安达卢西亚跑。不信你可以来个小测验:没有一个欧洲人不知道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以及格拉纳达的阿尔-汗姆拉宫。
应该学得闭上眼,就能看见它荒芜的风景,脸颊感到热风的吹拂。还必须喜欢青绿的油橄榄树林——它是那么可爱;没有它,安达卢西亚就是一片荒漠。它起伏无限满山遍野的、稀疏而神秘的青绿,调和了被太阳晒裂的褐色高原。它是农民的庄稼,是最大的油田。至今在西餐桌上,橄榄油仍是调味品之王。应该知道高原濒临地中海,但是气候酷热。在整个安达卢西亚的南方大地上,高山沟壑,交错纵横。
尤其要知道这片土地与阿拉伯近在咫尺。所以,我猜能上溯文明开始的古代——从那时起,走私贩子就在通道上奔波,倒卖海峡内外的走俏货;剪径的强盗就在山里隐没,使神秘的龙达自古出名。
站在龙达,或者站在直布罗陀旁边的阿尔赫西拉斯港口,我时时忆起龙达的走私贩子和他的情妇。
那是小说书页里收入的一张g-多莱的铜版画,正巧给卡尔曼做插图。插队内蒙的时候,同学蔡的家里有一套整整五十本译文杂志,他把它带到了草原。于是它就破旧、残缺、最终纷失殆尽了;它以自己的消失,丰富了也陪伴了我们逐水草而居的年轻时代。
如今想来,它陪伴的是我们懵懂的青春想象。多少年以后,一次我和朋友吹牛,讲到当年读过的卡尔曼和那张龙达的走私贩子和他的情妇。没想到那朋友找到了译文,复印了那幅铜版画,把它送给了我。她好像送回来一个——被我丢失了的年轻幻想。
于是记忆回到了身边。再往后,我的兴致全都附着在那张使人中毒的画上,画的古风和魅力使我对小说一时淡忘了。那是傅雷的译本吗?记忆中特别强烈的几句话和我手头的人文版傅译不同。比如“直布罗陀是全世界恶棍的渊薮,每走十步就能听见十种不同的语言”;比如唐-何塞说:“我杀你的情人,杀得手都酸了。”
北方来的巴斯克小伙子,就在这片烈性的土地上,打发了他的一生。
先是在塞维利亚;他被一朵鲜红的康乃馨花击中了脑门,于是他扔掉了皇上发给的军装,蛇街、灯街、跟着他命中的冤家,一步步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没有找到蛇街,虽然旧城到处都是蜿蜒的窄巷。应该位于瓜达尔基维尔大河岸上的、喧闹着四五百女工的塞维利亚烟厂也不可考了;一个教堂被顶替充数,当了歌剧卡门拍成更通俗的电影时的场景。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觉得那歌剧和小说不能相提并论,我也不喜欢卡门这个译名。
只是那条他们共度销魂之夜的灯街不能消失,魔影般的卡尔曼曾在一间小石头屋里疯狂地舞蹈。那也是一幅g-多莱的铜版画——小酒馆里人影摇曳,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郎,正痴醉地跳在一张粗木桌上。在我看来,它仅次于摩尔方塔、也是塞维利亚的象征。高兴的是,如同神在微笑一样,正巧我住的小旅馆也挨着一个几步方圆的小广场,它的西班牙语名字里好像也有个字是“luz”灯或光。
然后就是龙达、科尔多瓦等等地方了。当然若是细说这些历史名城,座座都有各自的典故,但是梅里美避开了上述城市的最呛鼻的气息,比如醒目的摩尔文明气息。我当然不可能扔了它们只迷着一本小说——所以在塞维利亚或科尔多瓦的时候,我的思路常常离开了卡尔曼。而等我从考古访旧中回来,又琢磨起这部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时,它们便无一例外,又都化成了迷路深巷、都市暗部,都变成了巴斯克和吉卜赛出没的绿林。
我翻着小说,也跟着进入安达卢西亚纵深。
去直布罗陀市街需要通过英国边界。我只能在那座山的这一头,津津有味地体会唐-何塞干掉那个红制服军官的滋味。就在那座英国人至今占据的石头山下,卡尔曼公然用色相做诱饵。她没有留意,古典版的恐怖份子若动了真情,后果会怎么样。
直布罗陀的形状,和房龙的速写一模一样。由于读了一本房龙地理,我的脑子里印上了一座比照片还要逼真的石头峭壁。不能不佩服那老头,他唰唰几笔,画出来的就是本质。嘿,真的到啦,我暗自想。地中海面上吹来的呼呼的风,此刻正打着脸颊。这地貌的险要和奇绝,恰好和它的要冲意义一致。我在反刍内心的滋味,多奇怪:当你决心走过窄窄的独木桥时,你的路就大大宽广了。否则你怎么会在这里凝视直布罗陀。
直布罗陀如一条翘首的鲸鱼,如一艘巨型的战舰,笔直的巨喙雄伟地插在海面上,与深蓝的大海峡互成一组。这里就是隔开了内与外、欧洲与东方、富足的中心与贫弱的四极的直布罗陀海峡。
我想象着当年的阿拉伯战士陀力格,想象他用牙齿咬着一柄弯刀,登上这座悬崖的情景。那场景不知为什么栩栩如生。但是卡尔曼和她的民族呢,他们越过这条天堑的路径却漫漶不清。
如今临近直布罗陀的港口是阿尔赫西拉斯。从轮渡上走下来的,大都是摩洛哥人。间或有一两个日本学生,抱着厚厚的手册独自旅游。天气晴朗,可以看见海峡对岸。我听见他们用日语低声喃喃道;啊,非洲。我猜欧洲人的心里会有所不同,他们大概会叹道;啊,东方。
海峡里一片秩序与安宁。已经没有放浪不羁的吉卜赛姑娘,没有暗藏匕首的卖橘子小贩,没有走十步见十种的异族了。
从这港口可以去塔里法玩,它也是一个阿拉伯人命名的半岛。在历史上,它是八百年里穆斯林进出西班牙的第一个地点(旁边的直布罗陀第二);从微观上来说,它是卡尔曼故事的转折:一天,唐-何塞听说,关在塔里法监狱里的一个恶棍、他是卡尔曼的丈夫——出狱回来了。
后面的情节扣人心弦。手里拿着安达卢西亚的地图,两脚又一个个地验证着安达卢西亚的地点,我渐渐熟悉了小说依靠的土地。此时读着,无论是依着龙达绝壁的桥,或是顺着马拉伽明亮的海,我的眼前如今栩栩如生地画着盗贼们活动的路线。
总的来说,他们尽力靠近直布罗陀的北岸。但把一只脚,留神地踩在山里。他们窥测着城市,时而闪电般一击得手;也随时小心着,一步跳回山里。
龙达的重重深山里处处有他们的巢穴;路劫和杀人,内讧和争风,铜管枪和刀子,黑垢的小旅栈,硬面包和泉水,如注喷涌的鲜血,不会疲软的骏马——都在这片山地的腹里展开。小说第一章脍炙人口的开幕,也是让富于情趣的考古学家在这样的山路景色里,和唐-何塞邂逅。
虽然山里是家,但城里才有猎物。他们利用最古老的那几个城市,利用那里复杂的人群和底层。种族、行帮、组织,都被他们掌握得淋漓尽致。没有他们不懂的语言,但谁也不懂他们的语言。每一个骨瘦如柴的穷老婆子都可能是他们的眼线,每一个巷道深处的小铺都可能是他们的据点。在古老的城市里,老城如珍贵的古董,小巷如活泼的血管,深不可测的蛛网路径和复杂空间使一切盗匪小偷们乐不可支。无疑,我们那种以“危改”的名义分片拆光重盖的、商厦加百米宽马路的城市不在此例。
故事在山里和城里有声有色地展开,主角的前途和作家的设计,都渐渐地清晰了。唐-何塞终于跟上了卡尔曼的步子,但却失去了她的爱情。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8节cordoba
我特别喜欢科尔多瓦的大桥,以及它跨过的瓜达尔基维尔河。可能是由于一种对幻觉的追求,我喜欢依着桥栏,一千年前的科尔多瓦时代就浮现眼前的感觉。
桥基是梭形的石座,一个个蹲踞在浅缓的水里,好像在等着分开哪天会突兀到来的洪水。这种石基座使我联想泉州的洛阳桥,似乎那时的古桥都沿袭一种随意的曲线设计。桥面是起伏扭拐的石板,桥身很长,望去显得低平。石头和科尔多瓦大寺的石料一样,色黄质地细腻,被水浸泡久了的棱角显出水印,线条模糊。
这就是瓜达尔基维尔河。我想,即便远在卡尔曼时代,盗贼和女人依着桥栏也会想: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瓜达尔基维尔河。河的名字是阿拉伯语“大山涧”
摩尔人走了,但文化留了下来。就像大清真寺被改成了大教堂,但名字依然叫做lamezquita(清真寺)一样。水流比预想的小得多,秋冬之交的清黑河水,哗哗响着浸漫过河滩,流过一座黑木头的大水车。
石头桥面上,嘈杂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发出轰鸣散出废气,好像坚持着要赶走这里的古代韵味。难道真的市政当局一心要蓄谋破坏古桥么?他们似乎特意设计了路线,让公共汽车从这远溯古罗马时代的石桥上通过。
怀着如上专业考古人员的遐思,我尽可能多地打量这条河。一切都在这儿上演过,一切都化为了悲剧。谁能想象这里曾经密集着图书馆和浴室、坊间最大的流行曾是收藏书籍?谁又能想象穆斯林历史上最璀璨的结晶——medinaalzahara(鲜花之城),最终又被穆斯林一把火烧光?自然,我也没有梅里美那样的眼福。小说里的考古学家依在我躲闪汽车时靠紧的石头桥栏上,眺望着瓜达尔基维尔河里的成群浴女。而卡尔曼披着大披肩上了岸,慢慢地朝着他走来。如今哪怕在酷夏的傍晚,哪怕也是暮霭迷茫,半城妇孺闻钟下水的浴女风俗,不可再求了。
科尔多瓦——这座古城经常被安排做悲剧的舞台。梅里美的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潇洒而富于人情的考古学家被吉卜赛女郎偷走表是在这里,唐-何塞被无情的法律处以绞刑也在这里。虚荣又倒霉的斗牛士被牛犄角挑翻大丢面子的地点是在这里,骄傲任性光彩夺目的卡尔曼的最期,也是在这里。
他们默默骑上马,走出了科尔多瓦的老城。
从第一次捂着大羊皮袍子烤着牛粪火算起,直到现在为止,每次读到那一节我都有同样的感觉。那故事太揪心了,直至今日,我不能判断究竟错在谁。绝望的巴斯克大盗喊着央求着,但吉卜赛美人狠狠地嚷道:“不!不!不!”
所以“在第二刀上,她一声不出倒了下去。”唐-何塞用刀子挖了一个墓穴,埋葬了她的尸体,然后纵马奔回科尔多瓦,在遇到的第一个警察派出所自首。
我如今厌恶文学的通说。他们总说卡尔曼是个文学史走廊上的典型,她以死批判了苍白的上流社会。我觉得最好大家都闭上嘴,因为这只是一个凄惨的故事。被漫长歧视制造的、做出来已是身不由己的凄惨的抵抗故事。什么自由精神,那是生就的野性。底层就是如此,粗野、真实、残酷。我怀疑梅里美写的是一件真事;他学识深刻,又那么勤于旅行。
所幸的只是,小说没有把她的死,和橄榄树以及瓜达尔基维尔河扯在一起。科尔多瓦的郊外,这两者特别令人珍惜。卡尔曼被杀的、离开科尔多瓦半夜路程的那个黑暗地方,好像远离我喜爱的那条大河。按照她生前表达过的愿望,她被安息在一片小树林里,而不是在一棵沙石地里的橄榄树下。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9节罗马尼学
小说开篇处,有一大段对古战场孟达的学究式语言。正巧,年前日本杂志连载一篇安达卢西亚风土记,我把它们装订成一册,带到安达卢西亚充当导游资料。于是我才知道,那段随口道来的考据,并不是故事开局和叙事者出场缘头的需要。原来梅里美借小说一角,相当认真地(虽然口吻轻松)发表着自己的学术见解——他对孟达位置的研究。据这个日本学者的介绍,梅里美提出的甚至不仅是一家之言,他很可能是最早的一位古孟达地望的正确诠释者。
这个信号使我留心了小说结尾。
在结尾处(也可以说在小说结尾以后),他突兀地、也许可以说是不惜破坏和谐地,大段填进了一段“罗马尼学”罗马尼就是俗称的吉卜赛,这个文绉绉的词儿,是梅里美自己半做自嘲地提出的。
当然不用说今天在北京,即便当时在欧洲,大概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判断这些语言学资料的学者。抑或梅里美就是在与某些语言学家抬杠?作家不满意低质地的学者的现象,在文学史上总是间或有之——孟达古战场和巴斯克民族的精湛例子,使我直觉地意识到:对这个结尾,梅里美是在有意为之,他是较真的和自信的。
不知为什么,傅译删去了这一段里的语言学例句。类似的粗糙也流露在对付比如阿拉伯语词的时候(如译阿不都-拉合曼为阿勃拉-埃尔-拉芒)。与其说这是一个失误,不如说这是一个标志——我们的知识分子缺乏对特殊资料的敏感,也缺乏对自己视野的警觉。
求全责备是不好的。只是,梅里美的罗马尼知识的删节,使读者未得完璧。而这个添加的突兀结尾令人感兴趣:在他的时代,远没有流行冒充现代主义的时髦,他不顾那么优美的一个起合承转,把干巴巴一段考据贴在小说末尾,究竟为了什么呢?
或许含义只对具备体会的人才存在。一些人,当人们视他们的见解不过一种边缘知识时,他们不会申辩说,不,那是重要的——真的先锋认识,很难和缺乏体会者交流。除非时代演出了骇人的活剧,人们在惨痛地付出后,才痛感自己以往忽视的错误。到那时,昔日智者的预言才能复活。
吉卜赛人是这样的存在吗?梅里美是这样的智者吗?我不知道。
“你是我的罗姆,我是你的罗米。”
卡尔曼疯狂地跳着唱着。
他们好像不喜欢吉卜赛这个名称,他们自称“罗马”卡尔曼唱的罗姆和罗米,梅里美已经注释了,都是这个罗马的变形。我知道这是一个概念复杂的词,它大约不会和意大利那座城市同义。还有奚太那、奚太诺等称谓,对只接受过可怜教育的我们来说,究明这些词汇实在是太力不从心了。
在巴黎附近,朋友领我去看过一个静谧的公园墓地。有一个无名人的墓,黑色的光滑石头上刻着几行诗句。朋友说;从诗判断,这是一个吉卜赛男人。但他没有姓名、没有国籍、没有年龄。墓前堆满了鲜花,显得比任何一座墓都醒目。朋友猜他是个隐形社会的首领。
那如小丘般堆满的华丽鲜花,像在标志着一个度数。生前的做为和死时的缺憾,以及获得怀念的程度。这么多人尊敬他!我吃惊地想。
如今人们都熟知纳粹的大屠杀,holocaust已经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这里我听说,纳粹同样大量屠杀了欧洲的吉卜赛人,即罗马尼人。自从进入欧洲,他们就被隔离、被歧视、被驱逐、被当成奴隶贩卖和不经法律地杀戮。他们是最先被推进毒气室的,但是在纽伦堡的审判庭上却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他们至今还过着萍踪不定的日子,在内部自成系统,紧抱着古老的传统。算命、卖唱、举着一束松树枝追着游人。
在阿尔巴辛,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窑洞区(它的居民多是吉卜赛人,而且这片洞居从13世纪以来一直被连续使用)附近,我在树荫下的石阶上歇息。从这里,可以眺望峡谷对面的阿尔-汗姆拉宫。一个老大娘——是一个随着响板声出现的胖老大娘,登着台阶,从下面走了上来。她把两片檀木板夹在手指中间,奇妙的清脆节奏,随手而出流淌迸溅,好听地响成了长长一串。曲子美妙地敲罢了,她却叹了一口气。“为什么不买我一个呀,”她一边费劲地扶着石阶坐下,一边自语着。
你年轻时,也有过磨难和抵抗吗?也有如同卡尔曼那样的、宁死不屈的酷烈青春吗?我的眼睛没有动,心里却悄悄想。
她瞟了我一眼。不用猜,她把我当成了坐着豪华旅游车爬上阿尔巴辛、再花上4000比塞塔看一次所谓弗拉明戈表演的日本人了。
梅里美究竟是在建议什么呢,还是仅仅只有学术的癖好?
费了一番劲以后,我还是决定留下一丝备忘以后,先去享受小说本身的美感。无论作家隐藏的初衷是什么,没有疑义的是:他笔下的小说是不朽的。我想,他笔下的文化也是不朽的。这一切——故事、人物、文化构成了一种美感,他人难想难及,魅力如蚀如刻。
他描画的“异族”那么光彩夺目,使得当年羊皮为服酪为浆、正值身为异族的我,一下子就被牢牢抓住了。远在艾依特玛托夫之上,是他影响了我的文学趣味和笔法,也影响我开始了类似的观察。
所以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撑着小说家架子没话找话搜索枯肠,给印刷垃圾成灾的社会再倒上几筐。我可以——比如写写对卡尔曼读后感。至于罗马尼,以后我会留心他们的事。直觉告诉我,他既然这么写,一定有他的道理——小说居然给人一种可信赖的读后感,这使做为小说家的我非常惊奇。
巴斯克的不幸的美男子,罗马尼的野性的俏姑娘,此刻依然活着。死了的可能只是我们:不读卡尔曼的现代人。如今,唐-何塞可能不知该把他的枪放置在哪里,卡尔曼可能反感去给旅游者表演赝品的舞蹈,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不知所措,但是他们都不会向体制堕落。
就像男女两人都死了但是都没有认输一样,美是不会认输的。绝对的美气质,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活着,与这个不义的世界相生相克,代代纠缠。
你是我的罗姆,我是你的罗米
卡尔曼依旧跳在一个古怪而魅人的节拍上。她无视旁人,她不问环境。她痴醉而专注地跳在一张粗木圆桌上,她的歌声如一个遥远的呼喊,不休的迭句重复着又重复着,好像在说着一个古老的谶语。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6节elizondo
说实话,我一直莫名奇妙地,对自己这小说家的头衔不以为然。为什么呢?还没有细细想过。只是顺着大流,既然大伙儿都那么津津有味地以小说家自居,我也就不多推辞。回忆以前,领受着种种好处的时候,偶或有过一种想笑的感觉。世界太有趣:它不仅制造骗人的小说,还要制造骗人的小说家。这么想多了,再遇上好意恶意的吹捧时,我大抵不至于立即忘了自己姓名。
有一次我顺口对一个记者说:我发现,我其实没有什么小说家的才能。没想到人家却冷冷地说:你的意思,是说别的小说家更草包?弄得我无话可答。但是事后,好几次我记起自己这句话。特别是一翻开那些名著,便不由想起它来,若有所思地捉摸一会儿。
到前年我才想通了这件事。在那个秋天里,我一手拖着带轱辘的小行李箱,一手握着一本薄薄的卡尔曼,走遍了梅里美笔触所及的一个个地点。在传奇的安达卢西亚,在龙达和直布罗陀,我深深地对伟大的小说折服了。这才是小说呵,我不断地感慨。后来,乘编一本小说集的机会,我表达了这个思路:
惟结集时人才有空回忆、并接触自己早期的习作。我不禁为自己和这些自己写下的所谓小说的单薄,感到吃惊和害臊;也为容忍和成全了如此自己的时代,感到惊奇与慨叹。
如今我对小说这形式已经几近放弃。我对故事的营造,愈发觉得缺少兴致也缺乏才思。我更喜欢追求思想及其朴素的表达;喜欢摒除迂回和编造、喜欢把发现和认识、论文和学术——都直接写入随心所欲的散文之中。
这并非是在贬低小说艺术。或许正是这样的我,才算懂得了尊重小说。其实,若写的话在今日心态下也许我可能写得好些?——不必了,那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适应别的语言并重新检验自己的能力。我已经说过:对于以故事为叙述原则的小说,我并不具备什么才能。
世纪末虽然诸般破败,可我还是跑了个快活。逛到了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圣-塞巴斯蒂安的时候,满耳朵听的都是巴斯克人的话题。
视野里,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森林高山。我突然想起来;卡尔曼的情人、那个痴情大盗的民族,不就是巴斯克么!他就是因为听了卡尔曼说的蹩脚的巴斯克语,就是因为卡尔曼诡称自己是他的巴斯克同胞——才喝醉了酒一般心里乱了方寸、脚下歪了步子。就因为那个巴斯克的心病,他一步一陷,直至最后没顶于黑暗甜蜜的深潭。
这种病我太熟悉了,它使人那么容易就联想起一个城里的哈萨克。在梅里美的笔下,错当了兵的小伙子对着美人还能怎样呢?他无计可施,主动地吐露:“我是埃里仲杜人,”elizondo,我朝南方眺望着。在那个方向上,大名鼎鼎的比利牛斯山脉已经郁郁苍苍地渐次耸立,从我站立的圣-塞巴斯蒂安一带,离它只有几步远。
是的,这个地方是是故事起头的一个点,它也是从法国进入西班牙的入口。拖着的小行李箱放进小旅馆以后,我得以细细地端详和想象它。
这可真是一个美男子的国度!走在圣-塞巴斯蒂安的市中心和周围的小镇上,见到每一个交臂而遇的男子,交换哪怕一两个单词,心里都掠过这样的感觉。
站在这儿脸向着南方——地中海的信号飘过来了。
不是空气,不是潮腥,是人的血统和神气,在宣布着阿拉伯的临近和介入。满街的小伙子、成年人、老者、胖子、消瘦者、穷人、绅士——每一个都魅力四溢。见鬼了,魅力最小的居然是姑娘!我必须说对进入这么一个地方缺乏准备,仿佛这股美感带给人一种罕见的紧张。在侏儒充斥的中国,我从未感到压力会这么临近。
回到小旅馆,打开护窗板,窗下是一个咖啡馆。大学生们聚在这里度周末,喊声闹声一片鼎沸。我依着窗欣赏他们。胡吵乱嚷的男生使人安心了些,他们的学生习气和校园腔散开在空气里,多少平衡了一点逼人的男性气息。
我猜,无论法国也好西班牙也好,大概人们都会与我有类似的观点:若干的北非血统使人骄傲,黑头发的要比黄头发的优越。一个难题跟着来了:愈是在美男子的国度,女性美的标准愈不易确定。难怪梅里美一下手就选定吉卜赛人当女主角:若不这么办,他会纠缠在一道难题里。即便是黑头发的欧洲姑娘、即便她们比起盎格鲁-撒克逊人来,显然更加健康、风情而苗条;但与她们的男伴相比,不能不说稍逊一筹。
我翻开从北京带来的卡尔曼。出发前就打算在这儿开始,在旅行安达卢西亚的路上重读它一遍。
男主人公唐-何塞在托付转交母亲的遗物时说:“或是面交,或是转交给一位老婆婆,地址我等会儿告诉你——你只说我死了,别说怎么死的。”他还说“倘若你上邦贝吕纳(pamplona),可以看到不少你感到兴趣的东西那是一个挺美丽的城。”
这是我引用的第二个傅雷译名。邦贝吕纳是包括埃里仲杜在内的那一片巴斯克土地的一座城市,大盗何塞的孤独母亲在那里想念着儿子。后来我多次为当时没有绕了那个弯而遗憾——它和梅里美时代一样,偏离了去法国的大路。
现代的唐-何塞里头,也有人铤而走险。大名鼎鼎的eta如爱尔兰共和军一样,在此地使人谈虎色变。总想多了解一点巴斯克,显然,美男子的脸庞背后,藏着严峻的话题。为了接近人,我们甚至在路上拦住人找话茬儿,力争和人交谈。
一次,获得和一个人讨论巴斯克语渊源的机会。坐在湛蓝的海边,暮色中的巴斯克风景一派静谧。我的观点,无非盼难解的巴斯克语能追溯到哪种突厥或蒙古语言,听人讲学术界有这么一说——但是对了一堆词,个个都对不上。
“可是我看见市中心的牌子,erdia。如果-ia是地理后缀,这个词难道不是和突厥语的‘中央’ordo太像了吗?”我强调着只知道的一个词,其实对自己的观点一点也不打算坚持。没有erdia哪里还有话题呢,我只想偷窥一眼巴斯克的心。他们的心里,也绽开着流血的疤么?
语言学家是一个巴斯克姑娘,但她完全不考虑突厥起源的可能性。我想起卡尔曼,就提起了这个话题。但西班牙人好像对梅里美没有太多兴趣(这也是一个印象挺深的体会)。只是在问到唐-何塞的家乡、埃里仲杜的时候,才算找对了话题。
“elizondo?太美了,”她说的时候摇着头,吸着一口气。
好像眼前的风景跟那个elizondo不能相比。那不单是美景,还散发着浓烈的香味儿。而elizondo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我总不能处处走遍。还要多美呢?我不满地想。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毛之地。elizondo就在那道山里,凝视着隔开法国的那道深黛色的山脉,我企图判断那位安达卢西亚大盗的背景。
肯定很美,我想。而且它不会像西海固一样必须理解才能看见,森林繁茂,它一定美得赏心悦目。不止风景,我判断那里的巴斯克人一定更加典型。好像一忽儿我猜到了梅里美的思路,他恐怕曾经沉吟良久。他需要一位底蕴与卡尔曼精神相当的美男子,为了给将要出场的吉卜赛美女配一个合适的伴儿。
——怎样才能达到不是阅读的、而是一种如视觉如画面的“匹配感觉”呢?
我明白了:渊博的他选择了巴斯克人。在巴斯克的日子里,以及后来听说巴斯克的消息时,我常对这一选择背后的见识,油然浮起钦佩之心。只是当时条件不允许我过份乱逛;何止elizondo,即便是邦贝吕纳,我也不打算绕道去探访了。
因为安达卢西亚在南部遥遥呼唤。
小说的故事,毕竟发生在那片传奇的土地上。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7节绿林
安达卢西亚就像新疆一样,需要喜欢它的人,深浅虽然不好苛刻,但心里要描着一个它的地图。
这张图,要包括语言和方位,往昔与情调。要知道它的阿拉伯名字叫做阿尔-安达卢斯,它南端的滩头、著名的直布罗陀一词、gibraltar源于阿拉伯语jabalal-tarig,也就是陀力格山——因登上它峭壁的陀力格得名。还该风闻过它的几座文明古城:早期的科尔多瓦,晚期的格拉纳达。
多少要知道,全世界的旅游者往巴黎和罗马跑,而巴黎罗马人却往安达卢西亚跑。不信你可以来个小测验:没有一个欧洲人不知道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以及格拉纳达的阿尔-汗姆拉宫。
应该学得闭上眼,就能看见它荒芜的风景,脸颊感到热风的吹拂。还必须喜欢青绿的油橄榄树林——它是那么可爱;没有它,安达卢西亚就是一片荒漠。它起伏无限满山遍野的、稀疏而神秘的青绿,调和了被太阳晒裂的褐色高原。它是农民的庄稼,是最大的油田。至今在西餐桌上,橄榄油仍是调味品之王。应该知道高原濒临地中海,但是气候酷热。在整个安达卢西亚的南方大地上,高山沟壑,交错纵横。
尤其要知道这片土地与阿拉伯近在咫尺。所以,我猜能上溯文明开始的古代——从那时起,走私贩子就在通道上奔波,倒卖海峡内外的走俏货;剪径的强盗就在山里隐没,使神秘的龙达自古出名。
站在龙达,或者站在直布罗陀旁边的阿尔赫西拉斯港口,我时时忆起龙达的走私贩子和他的情妇。
那是小说书页里收入的一张g-多莱的铜版画,正巧给卡尔曼做插图。插队内蒙的时候,同学蔡的家里有一套整整五十本译文杂志,他把它带到了草原。于是它就破旧、残缺、最终纷失殆尽了;它以自己的消失,丰富了也陪伴了我们逐水草而居的年轻时代。
如今想来,它陪伴的是我们懵懂的青春想象。多少年以后,一次我和朋友吹牛,讲到当年读过的卡尔曼和那张龙达的走私贩子和他的情妇。没想到那朋友找到了译文,复印了那幅铜版画,把它送给了我。她好像送回来一个——被我丢失了的年轻幻想。
于是记忆回到了身边。再往后,我的兴致全都附着在那张使人中毒的画上,画的古风和魅力使我对小说一时淡忘了。那是傅雷的译本吗?记忆中特别强烈的几句话和我手头的人文版傅译不同。比如“直布罗陀是全世界恶棍的渊薮,每走十步就能听见十种不同的语言”;比如唐-何塞说:“我杀你的情人,杀得手都酸了。”
北方来的巴斯克小伙子,就在这片烈性的土地上,打发了他的一生。
先是在塞维利亚;他被一朵鲜红的康乃馨花击中了脑门,于是他扔掉了皇上发给的军装,蛇街、灯街、跟着他命中的冤家,一步步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没有找到蛇街,虽然旧城到处都是蜿蜒的窄巷。应该位于瓜达尔基维尔大河岸上的、喧闹着四五百女工的塞维利亚烟厂也不可考了;一个教堂被顶替充数,当了歌剧卡门拍成更通俗的电影时的场景。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觉得那歌剧和小说不能相提并论,我也不喜欢卡门这个译名。
只是那条他们共度销魂之夜的灯街不能消失,魔影般的卡尔曼曾在一间小石头屋里疯狂地舞蹈。那也是一幅g-多莱的铜版画——小酒馆里人影摇曳,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郎,正痴醉地跳在一张粗木桌上。在我看来,它仅次于摩尔方塔、也是塞维利亚的象征。高兴的是,如同神在微笑一样,正巧我住的小旅馆也挨着一个几步方圆的小广场,它的西班牙语名字里好像也有个字是“luz”灯或光。
然后就是龙达、科尔多瓦等等地方了。当然若是细说这些历史名城,座座都有各自的典故,但是梅里美避开了上述城市的最呛鼻的气息,比如醒目的摩尔文明气息。我当然不可能扔了它们只迷着一本小说——所以在塞维利亚或科尔多瓦的时候,我的思路常常离开了卡尔曼。而等我从考古访旧中回来,又琢磨起这部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时,它们便无一例外,又都化成了迷路深巷、都市暗部,都变成了巴斯克和吉卜赛出没的绿林。
我翻着小说,也跟着进入安达卢西亚纵深。
去直布罗陀市街需要通过英国边界。我只能在那座山的这一头,津津有味地体会唐-何塞干掉那个红制服军官的滋味。就在那座英国人至今占据的石头山下,卡尔曼公然用色相做诱饵。她没有留意,古典版的恐怖份子若动了真情,后果会怎么样。
直布罗陀的形状,和房龙的速写一模一样。由于读了一本房龙地理,我的脑子里印上了一座比照片还要逼真的石头峭壁。不能不佩服那老头,他唰唰几笔,画出来的就是本质。嘿,真的到啦,我暗自想。地中海面上吹来的呼呼的风,此刻正打着脸颊。这地貌的险要和奇绝,恰好和它的要冲意义一致。我在反刍内心的滋味,多奇怪:当你决心走过窄窄的独木桥时,你的路就大大宽广了。否则你怎么会在这里凝视直布罗陀。
直布罗陀如一条翘首的鲸鱼,如一艘巨型的战舰,笔直的巨喙雄伟地插在海面上,与深蓝的大海峡互成一组。这里就是隔开了内与外、欧洲与东方、富足的中心与贫弱的四极的直布罗陀海峡。
我想象着当年的阿拉伯战士陀力格,想象他用牙齿咬着一柄弯刀,登上这座悬崖的情景。那场景不知为什么栩栩如生。但是卡尔曼和她的民族呢,他们越过这条天堑的路径却漫漶不清。
如今临近直布罗陀的港口是阿尔赫西拉斯。从轮渡上走下来的,大都是摩洛哥人。间或有一两个日本学生,抱着厚厚的手册独自旅游。天气晴朗,可以看见海峡对岸。我听见他们用日语低声喃喃道;啊,非洲。我猜欧洲人的心里会有所不同,他们大概会叹道;啊,东方。
海峡里一片秩序与安宁。已经没有放浪不羁的吉卜赛姑娘,没有暗藏匕首的卖橘子小贩,没有走十步见十种的异族了。
从这港口可以去塔里法玩,它也是一个阿拉伯人命名的半岛。在历史上,它是八百年里穆斯林进出西班牙的第一个地点(旁边的直布罗陀第二);从微观上来说,它是卡尔曼故事的转折:一天,唐-何塞听说,关在塔里法监狱里的一个恶棍、他是卡尔曼的丈夫——出狱回来了。
后面的情节扣人心弦。手里拿着安达卢西亚的地图,两脚又一个个地验证着安达卢西亚的地点,我渐渐熟悉了小说依靠的土地。此时读着,无论是依着龙达绝壁的桥,或是顺着马拉伽明亮的海,我的眼前如今栩栩如生地画着盗贼们活动的路线。
总的来说,他们尽力靠近直布罗陀的北岸。但把一只脚,留神地踩在山里。他们窥测着城市,时而闪电般一击得手;也随时小心着,一步跳回山里。
龙达的重重深山里处处有他们的巢穴;路劫和杀人,内讧和争风,铜管枪和刀子,黑垢的小旅栈,硬面包和泉水,如注喷涌的鲜血,不会疲软的骏马——都在这片山地的腹里展开。小说第一章脍炙人口的开幕,也是让富于情趣的考古学家在这样的山路景色里,和唐-何塞邂逅。
虽然山里是家,但城里才有猎物。他们利用最古老的那几个城市,利用那里复杂的人群和底层。种族、行帮、组织,都被他们掌握得淋漓尽致。没有他们不懂的语言,但谁也不懂他们的语言。每一个骨瘦如柴的穷老婆子都可能是他们的眼线,每一个巷道深处的小铺都可能是他们的据点。在古老的城市里,老城如珍贵的古董,小巷如活泼的血管,深不可测的蛛网路径和复杂空间使一切盗匪小偷们乐不可支。无疑,我们那种以“危改”的名义分片拆光重盖的、商厦加百米宽马路的城市不在此例。
故事在山里和城里有声有色地展开,主角的前途和作家的设计,都渐渐地清晰了。唐-何塞终于跟上了卡尔曼的步子,但却失去了她的爱情。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8节cordoba
我特别喜欢科尔多瓦的大桥,以及它跨过的瓜达尔基维尔河。可能是由于一种对幻觉的追求,我喜欢依着桥栏,一千年前的科尔多瓦时代就浮现眼前的感觉。
桥基是梭形的石座,一个个蹲踞在浅缓的水里,好像在等着分开哪天会突兀到来的洪水。这种石基座使我联想泉州的洛阳桥,似乎那时的古桥都沿袭一种随意的曲线设计。桥面是起伏扭拐的石板,桥身很长,望去显得低平。石头和科尔多瓦大寺的石料一样,色黄质地细腻,被水浸泡久了的棱角显出水印,线条模糊。
这就是瓜达尔基维尔河。我想,即便远在卡尔曼时代,盗贼和女人依着桥栏也会想: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瓜达尔基维尔河。河的名字是阿拉伯语“大山涧”
摩尔人走了,但文化留了下来。就像大清真寺被改成了大教堂,但名字依然叫做lamezquita(清真寺)一样。水流比预想的小得多,秋冬之交的清黑河水,哗哗响着浸漫过河滩,流过一座黑木头的大水车。
石头桥面上,嘈杂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发出轰鸣散出废气,好像坚持着要赶走这里的古代韵味。难道真的市政当局一心要蓄谋破坏古桥么?他们似乎特意设计了路线,让公共汽车从这远溯古罗马时代的石桥上通过。
怀着如上专业考古人员的遐思,我尽可能多地打量这条河。一切都在这儿上演过,一切都化为了悲剧。谁能想象这里曾经密集着图书馆和浴室、坊间最大的流行曾是收藏书籍?谁又能想象穆斯林历史上最璀璨的结晶——medinaalzahara(鲜花之城),最终又被穆斯林一把火烧光?自然,我也没有梅里美那样的眼福。小说里的考古学家依在我躲闪汽车时靠紧的石头桥栏上,眺望着瓜达尔基维尔河里的成群浴女。而卡尔曼披着大披肩上了岸,慢慢地朝着他走来。如今哪怕在酷夏的傍晚,哪怕也是暮霭迷茫,半城妇孺闻钟下水的浴女风俗,不可再求了。
科尔多瓦——这座古城经常被安排做悲剧的舞台。梅里美的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潇洒而富于人情的考古学家被吉卜赛女郎偷走表是在这里,唐-何塞被无情的法律处以绞刑也在这里。虚荣又倒霉的斗牛士被牛犄角挑翻大丢面子的地点是在这里,骄傲任性光彩夺目的卡尔曼的最期,也是在这里。
他们默默骑上马,走出了科尔多瓦的老城。
从第一次捂着大羊皮袍子烤着牛粪火算起,直到现在为止,每次读到那一节我都有同样的感觉。那故事太揪心了,直至今日,我不能判断究竟错在谁。绝望的巴斯克大盗喊着央求着,但吉卜赛美人狠狠地嚷道:“不!不!不!”
所以“在第二刀上,她一声不出倒了下去。”唐-何塞用刀子挖了一个墓穴,埋葬了她的尸体,然后纵马奔回科尔多瓦,在遇到的第一个警察派出所自首。
我如今厌恶文学的通说。他们总说卡尔曼是个文学史走廊上的典型,她以死批判了苍白的上流社会。我觉得最好大家都闭上嘴,因为这只是一个凄惨的故事。被漫长歧视制造的、做出来已是身不由己的凄惨的抵抗故事。什么自由精神,那是生就的野性。底层就是如此,粗野、真实、残酷。我怀疑梅里美写的是一件真事;他学识深刻,又那么勤于旅行。
所幸的只是,小说没有把她的死,和橄榄树以及瓜达尔基维尔河扯在一起。科尔多瓦的郊外,这两者特别令人珍惜。卡尔曼被杀的、离开科尔多瓦半夜路程的那个黑暗地方,好像远离我喜爱的那条大河。按照她生前表达过的愿望,她被安息在一片小树林里,而不是在一棵沙石地里的橄榄树下。
第五章近处的卡尔曼第19节罗马尼学
小说开篇处,有一大段对古战场孟达的学究式语言。正巧,年前日本杂志连载一篇安达卢西亚风土记,我把它们装订成一册,带到安达卢西亚充当导游资料。于是我才知道,那段随口道来的考据,并不是故事开局和叙事者出场缘头的需要。原来梅里美借小说一角,相当认真地(虽然口吻轻松)发表着自己的学术见解——他对孟达位置的研究。据这个日本学者的介绍,梅里美提出的甚至不仅是一家之言,他很可能是最早的一位古孟达地望的正确诠释者。
这个信号使我留心了小说结尾。
在结尾处(也可以说在小说结尾以后),他突兀地、也许可以说是不惜破坏和谐地,大段填进了一段“罗马尼学”罗马尼就是俗称的吉卜赛,这个文绉绉的词儿,是梅里美自己半做自嘲地提出的。
当然不用说今天在北京,即便当时在欧洲,大概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判断这些语言学资料的学者。抑或梅里美就是在与某些语言学家抬杠?作家不满意低质地的学者的现象,在文学史上总是间或有之——孟达古战场和巴斯克民族的精湛例子,使我直觉地意识到:对这个结尾,梅里美是在有意为之,他是较真的和自信的。
不知为什么,傅译删去了这一段里的语言学例句。类似的粗糙也流露在对付比如阿拉伯语词的时候(如译阿不都-拉合曼为阿勃拉-埃尔-拉芒)。与其说这是一个失误,不如说这是一个标志——我们的知识分子缺乏对特殊资料的敏感,也缺乏对自己视野的警觉。
求全责备是不好的。只是,梅里美的罗马尼知识的删节,使读者未得完璧。而这个添加的突兀结尾令人感兴趣:在他的时代,远没有流行冒充现代主义的时髦,他不顾那么优美的一个起合承转,把干巴巴一段考据贴在小说末尾,究竟为了什么呢?
或许含义只对具备体会的人才存在。一些人,当人们视他们的见解不过一种边缘知识时,他们不会申辩说,不,那是重要的——真的先锋认识,很难和缺乏体会者交流。除非时代演出了骇人的活剧,人们在惨痛地付出后,才痛感自己以往忽视的错误。到那时,昔日智者的预言才能复活。
吉卜赛人是这样的存在吗?梅里美是这样的智者吗?我不知道。
“你是我的罗姆,我是你的罗米。”
卡尔曼疯狂地跳着唱着。
他们好像不喜欢吉卜赛这个名称,他们自称“罗马”卡尔曼唱的罗姆和罗米,梅里美已经注释了,都是这个罗马的变形。我知道这是一个概念复杂的词,它大约不会和意大利那座城市同义。还有奚太那、奚太诺等称谓,对只接受过可怜教育的我们来说,究明这些词汇实在是太力不从心了。
在巴黎附近,朋友领我去看过一个静谧的公园墓地。有一个无名人的墓,黑色的光滑石头上刻着几行诗句。朋友说;从诗判断,这是一个吉卜赛男人。但他没有姓名、没有国籍、没有年龄。墓前堆满了鲜花,显得比任何一座墓都醒目。朋友猜他是个隐形社会的首领。
那如小丘般堆满的华丽鲜花,像在标志着一个度数。生前的做为和死时的缺憾,以及获得怀念的程度。这么多人尊敬他!我吃惊地想。
如今人们都熟知纳粹的大屠杀,holocaust已经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这里我听说,纳粹同样大量屠杀了欧洲的吉卜赛人,即罗马尼人。自从进入欧洲,他们就被隔离、被歧视、被驱逐、被当成奴隶贩卖和不经法律地杀戮。他们是最先被推进毒气室的,但是在纽伦堡的审判庭上却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他们至今还过着萍踪不定的日子,在内部自成系统,紧抱着古老的传统。算命、卖唱、举着一束松树枝追着游人。
在阿尔巴辛,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窑洞区(它的居民多是吉卜赛人,而且这片洞居从13世纪以来一直被连续使用)附近,我在树荫下的石阶上歇息。从这里,可以眺望峡谷对面的阿尔-汗姆拉宫。一个老大娘——是一个随着响板声出现的胖老大娘,登着台阶,从下面走了上来。她把两片檀木板夹在手指中间,奇妙的清脆节奏,随手而出流淌迸溅,好听地响成了长长一串。曲子美妙地敲罢了,她却叹了一口气。“为什么不买我一个呀,”她一边费劲地扶着石阶坐下,一边自语着。
你年轻时,也有过磨难和抵抗吗?也有如同卡尔曼那样的、宁死不屈的酷烈青春吗?我的眼睛没有动,心里却悄悄想。
她瞟了我一眼。不用猜,她把我当成了坐着豪华旅游车爬上阿尔巴辛、再花上4000比塞塔看一次所谓弗拉明戈表演的日本人了。
梅里美究竟是在建议什么呢,还是仅仅只有学术的癖好?
费了一番劲以后,我还是决定留下一丝备忘以后,先去享受小说本身的美感。无论作家隐藏的初衷是什么,没有疑义的是:他笔下的小说是不朽的。我想,他笔下的文化也是不朽的。这一切——故事、人物、文化构成了一种美感,他人难想难及,魅力如蚀如刻。
他描画的“异族”那么光彩夺目,使得当年羊皮为服酪为浆、正值身为异族的我,一下子就被牢牢抓住了。远在艾依特玛托夫之上,是他影响了我的文学趣味和笔法,也影响我开始了类似的观察。
所以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撑着小说家架子没话找话搜索枯肠,给印刷垃圾成灾的社会再倒上几筐。我可以——比如写写对卡尔曼读后感。至于罗马尼,以后我会留心他们的事。直觉告诉我,他既然这么写,一定有他的道理——小说居然给人一种可信赖的读后感,这使做为小说家的我非常惊奇。
巴斯克的不幸的美男子,罗马尼的野性的俏姑娘,此刻依然活着。死了的可能只是我们:不读卡尔曼的现代人。如今,唐-何塞可能不知该把他的枪放置在哪里,卡尔曼可能反感去给旅游者表演赝品的舞蹈,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不知所措,但是他们都不会向体制堕落。
就像男女两人都死了但是都没有认输一样,美是不会认输的。绝对的美气质,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活着,与这个不义的世界相生相克,代代纠缠。
你是我的罗姆,我是你的罗米
卡尔曼依旧跳在一个古怪而魅人的节拍上。她无视旁人,她不问环境。她痴醉而专注地跳在一张粗木圆桌上,她的歌声如一个遥远的呼喊,不休的迭句重复着又重复着,好像在说着一个古老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