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二)
在这期间,志摩有很多的机会同文学名士接触。
一天,陈西滢来找志摩,把他领到著名作家、刚刚出版了巨著世界史纲的威尔斯(herbert gconge wells)家里。
威尔斯先生前额宽阔,头发不多,相貌端庄,一双眼睛非常和蔼。他热情地跟志摩握手,称他为“我的朋友”
“欢迎你来。陈先生早已向我介绍过了,你是学文学的,很好,我们是同行。”说着,他打开烟盒“如果抽烟的话,自己取吧。”
“威尔斯先生最讲平等。”西滢朝着志摩说“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他生平最讨厌贵族和他们的绅士气。”
“是吗?那就像美国人而不像英国人了。”志摩笑着说。
“我出生在平民家庭,”威尔斯摸着自己的前额说“父亲是季节性的职业棒球手,母亲当过女仆。我自己小时候是学徒,后来才读大学——但是,如果你认为只有绅士气才是英国人的特点,那
就不公平了。”
“但是,您的世界史纲是可以做全世界大学生的课本”
“你读了?”威尔斯饶有兴趣地问。
“读了。”志摩说“我把您设想成为一个具有无上威仪的人。”
“你又错了。”威尔斯又哈哈大笑。
志摩站起身来,环视着室内浩如烟海的藏书,他带着不胜钦慕的神情说“您,还有狄更生先生,使我了解到英国学者学识之博大精深”
“呵,请不要把我当做一个学者!”威尔斯点燃了一支香烟,仰坐在沙发上说“我的真正兴趣还是在于写小说。”
“您的作品非常有趣。我把您看成当代的斯威夫特。”志摩转身回到沙发上坐下。
“志摩,你说得真对!我以前也说过,威尔斯先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二个斯威夫特。”陈西滢兴奋地拍掌说。
“唔?你们为什么这样说?”威尔斯抑制不住一丝喜悦和自得之色“真奇怪,为什么你们两位中国青年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的感觉?”
志摩回答说:“您的时间机器、隐身人、星际战争等作品里的伟大想象,虽然超越了现实生活,但却无处不影射着人类的天性和社会的本质。”
威尔斯沉思地点着头,接着把视线转向陈西滢。
“您的小说,其意义远远不止是作一些科学的假设,或者说,把一些天才的科学预见故事化而已。志摩说到人类的天性和社会的本质,一点也不错。您把这两点幻化成一种变态的形象,让人类更明确地理解自身智能的潜力和本质的缺陷”
威尔斯扔掉香烟,霍地一下站起来,一手拉一个,把志摩和西滢拥在怀里。“呵,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从你们两位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惊人的感悟力!”接着,他喃喃地说“你们是最理解我的朋友我同意你们说的实际上,这正是我和于勒凡尔纳的不同之处”
对于友谊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理解更好的纽带了,因为它是心灵的一种最好的感应、情感的一种最好的亲合力。
忽然,隔壁房间里传来了孩童的清脆笑声。
威尔斯放开了手。“我们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去,怎么样?”
“好!”志摩雀跃了“我最喜欢跟孩子们玩耍了!”
儿童室的门打开了,几个小孩正在玩滚球,地上仍满了玩具。
一个满头卷发的小女孩坐在地上,张大眼睛问:“爸爸,他们是你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朋友?”
志摩抢前一步,把她抱了起来。“是你们的朋友,也是你爸爸的朋友。”
球,又在地板上飞滚起来。孩子的、大孩子的欢快笑声混杂在一起”
不久,威尔斯又把志摩介绍给他的密友、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魏雷(arthur waley)。
“徐先生,”学者气极重的魏雷没有任何客套,开户见山地问道:“贵国的古诗——尤其是唐代——韵律我已了解,它甚至对每一个单字都作了音韵的规定,能否告诉我,这样,有什么意义?难道不会对诗歌的表现力起一种限制和削弱的作用?”——魏雷说的是一口很流利的汉语。
“这个魏雷先生,”志摩沉吟道“我只能谈一谈个人物浅见,您不能把它当作正确的答语。音韵,我想,是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经过提炼的表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诗歌中的韵律才逐步形成和完善所以,不能把它看作是强加给诗歌的一种桎梏。它是从古汉语的音调中自然地产生出来的;它之所以被接受,正是因为这种格式有益于增强表现力而不是相反,”志摩不时扶扶眼镜,滔滔不绝地说道“汉字的平声与仄声,只是大致的分
类;实际上也就是音调的长短之分,正像英语诗歌中音节的轻重之分一样。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更接近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诗歌。
诗句中有了长短、短长或轻重、重轻的有机的安排,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抑扬就非常分明和强烈了——但是,这仅限于古体诗词的范畴而言。现在我们的白话诗,已丢弃了这种格式,因为它是用口语体的文字来表现的”
“多谢你给我作精彩的论述!”这位大名鼎鼎的汉学家对志摩的学识素养和精确、系统的表述才能深为赏识,他紧紧地握住志摩的手说“应该说,你是我的老师”
志摩大惊,他双手握住魏雷的手。“您千万不能这样说!这样,我今后就不敢在您面前开口了。”
“请不要过谦,”魏雷诚恳地说“以汉字的繁复和汉学的精深,我的所知也许只及得上你们的一个初中学生。我以后还要不断求教于你。这也是一种中国与英国的文化交流呢。”
通过魏雷,志摩又结识了在大英博物馆主事的诗人卞因(lau-rence binyon)。此外,志摩还有幸结识了他称之为“英国民族政治的天才代表者”、杰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maynar kenes)。由狄更生的介绍,他又结识了声望极高的新派画家博莱义(rogerfry)
和著名作家嘉本特(edward carpenter)在这个名人圈子里,志摩贪婪地吮吸着思想的素养和情操的熏陶;另一方面,他以他那文雅的谈吐和流利的英语、坦诚谦恭的态度和热情爽朗的个性、横溢的才华博得了极大的好感和一致的赞赏。尽管他没有在剑桥按正规教程上课,只是随意听讲,但是他在那名人圈子里所受到的陶冶和启迪对于拓展他的性灵和智能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志摩很快就成了一个颇有名气、交际广泛的人物;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他穿着中式长袍飘然出入于剑桥各个学院之间——虽然他一直向往方帽黑袍,但一旦穿戴上,不久就开始讨厌那黑沉沉的颜色和刻板的方巾气了——他换上从国内带来的长衫。他潇洒飘逸,犹如一枝脱俗的青竹
(十三)
第一个星期天,志摩和徽音相约去威士敏斯特教堂的国葬地。
雾散了,天气出奇地好。一群鸽子悠闲地高飞在碧蓝澄彻的天空;风,柔柔地吹得人心旷神恰。街道两旁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它招阳光割得支离破碎地扔散在平坦光滑的路面上。
徽音又恢复了欢愉、开朗的心情。从诗篇铺出来时的那种悒郁、激动、迷惘不见了,十七岁少女的活泼又回到她的身上。
“徐兄,济慈的诗,拉斐尔的画,舒曼的乐曲,屠格涅夫的小说,当然,还可以加上我们小杜的七绝和美白石的词,都是艺术中的纯美,美得没有杂质,没有一粒尘沙,是从现实生活里升华起来的云雾。但是,他们不仅仅是唯美主义,更重要的,是理想主义,是对世界对人生永远抱着希望的理想主义——希望,就是但愿明天过得比今天好——你,也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虽然你还没有开始创作。”
他俩穿过托拉福加广场。
几十只在地面上行走啄食的鸽子从他们脚边扑扑飞起。
志摩没有作声,笑了笑。当这绝顶聪明的少女一开起口来,男子们只有沉默了。她常常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发表对人生和艺术的精辟见解。这些不是机智的隽语,而是深思后的悟知。
一会儿,他们就到了这长方形的古教堂。双塔高耸,拱门雄踞,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国葬地在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厅内。形状不一的大理石墓基和高高低低的碑石,像一块块白玉般地镶嵌在深褐的木框之中。四周静极了。
他们从西门进去,进入墓室。志摩手捧一大束鲜花,这是花了三个先令买来的。他们是特地来向安息在这里的文学家们表示敬意的。
“这里是史宾塞,这是弥尔敦。这里是华兹华斯,那边是狄更斯,还有司各脱。来!这儿,莎士比亚这儿,应该放最大的一朵。”徽音指向一个坟墓,志摩就怀着虔敬的心情放上一株鲜花。
放到了尼生墓上的,是最后一株花了。两人感到有点累,就在石栏边坐了下来。
徽音解开头上的紫色缎带,让长长的秀发在披散着,志摩感觉到一阵淡淡的温馨气息钻入到鼻腔里。
徽音俯身用手摩挲着碑文。
“就是这些安安静静长眠在这儿的人,组成了英国的历史,在漫长的世代里掀起滔天巨浪如今,熄灭了的智慧之火,却无忧无虑地安息了昔日的荣光正像碑上的铭文,渐渐地磨损消蚀
“做人就要做这样的阶梯式的人物,由于他们的存在,历史被推进了一步。你说呢,徽徽?”
徽音没有回答他,而是仰起了头,看着高圆的穹顶。
“遗憾,史威夫特没有葬在这儿。我要在心里把一朵幻想的花放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里他的墓上,永不凋谢。”
“嘻嘻,您怎么喜爱起那位浑身都是刺的大师来了?”
“大人国,小人国,这个怪异的童话蕴藏了深刻的含义。伟大、渺小都是相对的,在这大小相对中平凡的人挤出了一条崎岖的路。
事物都是相对的,但我们却应该有个绝对的追求。”
“徐兄,您的绝对追求是什么?”
“爱、自由、美三者的统一和谐。这是理想的人生。当然,没有完美的社会、艺术和爱情,但我们生存的使命就在于终生去追求这种完美,就像罗曼罗兰所说:我从不注意路的到达,只要实是在我的选择方向之内,虽九死而不悔。”
“理想主义者!”徽音用讽刺的眼光直视志摩。“您的爱情哲学是什么?”
“我嘛,我认为:活着,等待回声。”志摩迅速回答,显然已经过成熟的思考“我们生到世界上只带来半个灵魂,另半个灵魂要到异性中去寻觅。人海茫茫,大多数人是失望的找不到的,所以没有圆满的爱情和婚姻;少数有福的人,才能找到那另半个灵魂。借用黑格尔美学中的概念,就是只有特定的‘这一个’,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这一个’。”
徽音忽然皱起眉头,咬着嘴唇,陷入了沉思。
她站起来,缓缓地向前走去。志摩跟在后面。
“嫂夫人在家里干点什么呢?”
提到妻子,志摩高涨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
“她嘛,做做家务,看看闲书,也闲空得很,无聊得很。”
“我想,什么时候,请你们一起到我们家吃饭。我烧几个纯粹的英国菜招待她。”
“好的,”志摩满心明霾,有气无力地说“我先代她谢谢了。”
她摇晃着石栏上的铁链子,看着它们左右摆动。过了一会,她愁闷地说:“再过半年,我要去美国了。”
从彩色玻璃窗格透进来的夕阳像一支油画笔,将墓茔涂抹得斑驳陆离,一片凄迷。
送别了徽音,志摩不想回家去。
在大街上,在夕阳下,他独自踯躅着。
他不能解释自己的心情。他不知道为什么徽音会突然想起幼仪——尤其是在自己沉缅于和她亲近、和她作心灵交流时,突然提出幼仪来,他不知道为什么一提起幼仪自己就被从这种愉快的心境中赶出来了。
他曾经想让幼仪结识徽音,但是一旦这成了徽音的愿望时,他又惧怕它成为事实了。这又是为什么?
他转身向剑桥大学走去。他忽然渴望见到狄更生先生。
狄更生的套房在王家学院校友居室的顶楼。这所红砖的小房子隐没在一片树荫之中,前面正对着一片如茵的草地。这里听不到车马人声的喧哗“宁静得只闻时间在细碎的鸟语中滑过。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志摩。
狄更生穿着一件睡袍,头戴一顶中国的红项子黑缎小帽,样子十分滑稽。还没等志摩敲门,他就拉开了门,无言地向志摩作了一个欢迎的手势。
“您知道我来?”
“知道,知道!”狄更生径自走回房内,在一张宽阔的大藤椅中坐下来,用手指指沙发。
志摩轻轻关上房门,跟着走进房里,顺着狄更生的手势在沙发上就座。
志摩抬起头,想说话,狄更生对他摇摇手。
过了一会,志摩说:“您在工作?那我告辞了。”
“不。”狄更生摇摇头“你坐着,不要说话。”
窗户外面的树叶在微风中飒飒地作响。归巢的小鸟在啁啾着。
狄更生用手支着颔,闭上双目,仿佛沉浸在遐思中。
志摩低下头,不言不语。
斜阳的光影转出窗户,暮色渐浓了。
半小时后,狄更生张开眼,拾起头。“朋友,你现在感到愉快了吗?你的忧烦离你而去了吗?”
“是的,先生。此刻我的心情已经平静了。”
“不要向我发问或作什么解释,年轻人。”狄更生站起来,走到窗口,把目光投向颜色变深了的草地“刚才我在这儿看见你走过来,你的脚步沉重得像一匹驾辕的驽马。我当时就决定让你在沉静中找到恢复内心平衡的力量。”
“是吗!”
“一个人,不论处在怎样的纷乱、烦恼中,不要指望从任何别人那里得到开导和启迪。唯一能够帮助你的是你自己。”
“我明白了,先生。刚才,在静坐冥思中,我已经把心头的乱丝理清了。”
“仅仅是这一次而已。以后,也许你还会遇到大得多、多得多的苦痛、烦扰。你必须潜入自己的心底,去探寻理性的明灯,让它来照亮自己脚下的道路”
“多谢您,狄更生先生!”志摩站起来,握住狄更生的手。
“不要谢我,年轻人。你坐下,喝一杯茶。”
喝下清冽芳醇的中国绿茶,志摩心头的活力又恢复了。他用愉快的语调说:“刚才,我同林小姐去了威土敏斯特大教堂的国葬地。那里真美!那么多不朽的伟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引起了我们的许多遐想。”
狄更生没有答话。
“我们给史宾塞、弥尔敦、狄更斯、莎士比亚、丁尼生献了花。”
“唔,林小姐?”狄更生突然问道。
“是的”志摩一时不知所措“林宗孟先生的女儿。”
“她?”
“是的。”志摩发窘了“您为什么这样问?”
“不,不,我没有什么意思。林小姐是一位可爱的姑娘。”狄更生一边说,一边在室内踱来踱去“你们应当多看看伦敦。她是美的。她能给人以艺术的灵感,因为她本身就是艺术。谁不喜欢伦敦,谁就不懂得艺术,不懂得生活,不懂得爱情”他突然住嘴,不说下去了。
志摩从狄更生先生的居所出来,街上的灯光已经亮起来了。
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狄更生那不着边际的问话,以及仿佛突如其
来的对林徽音的夸赞。
(十四)
志摩不是注册在籍的学生,没有在校寄宿的资格。他和妻子张幼仪住在高剑桥六英里的乡下沙土顿租来的几间小屋里。
房东史密斯先生是退伍军人,经常追念着帝国军人的荣耀。
他的头颈和身腰始终挺直,便服穿在他身上也像军装一样的威严。
每天清晨,他独自在露台上练一套军操,再吹半小时军号。这军号声就成了志摩的起床号,在快节奏的进行曲中他刷牙洗脸,吃完早餐,拿起书本骑上自行车赶往剑桥;在小路拐弯处笑容可掏地向露台上威风凛凛的老人挥手告别,老军人则报以一个仪态严肃的军礼。
胖胖的史密斯太太有一半法国血统,会烤美味的小面包,免费供应给志摩夫妇,报酬是要幼仪给她的四件睡衣绣上中国的图案。
每个周末,史密斯夫妇都要邀请志摩夫妇与他们共进晚餐。
史密斯太太像一只快要产卵的大蝴蝶似地在厨房和客厅之间飞来飞去,端出一道道精心杰作,并指导幼仪怎样加调味品和使用刀叉。当客人用叉子将烤嫩鸡送进嘴里时,她就像一个等候发榜的考生似的坐在他们面前紧张地观察着,看到满意的表情、听到啧啧的赞声时,她便高兴得像一个领到圣诞礼物的小姑娘,满脸放光,使劲拍手,马上往对方盘中再添上一份,还滔滔不绝地述说它的烹饪方法。这时,她说话的速度起码比平时快上一倍,并且掺夹着地道的诺曼地语。
幼仪感到很愉快。她努力学习洋人的生活习惯,希望能尽快地与丈夫的情趣、爱好和谐起来。
搬到沙土顿后不久的一个夜晚,志摩和幼仪进行过一次诚恳的谈话。
“在这里,还过得惯吗?”
“比我想象的好。人热情,风景也好。”
“我常常不在家里,让你一个人清等着,我感到很抱歉。”
“夫妻间何必这样讲呢。你有你的学业和交际,不能总陪着我。”
“我实在是个不够格的丈夫和爸爸。阿欢一直没有得到过父爱。想起这点我就难过。”说着,志摩的眼睛红了。
幼仪的眼睛也红了。但是,她说:“以前是我自己领着,现在又有祖父祖母照管,孩子不会受委屈的。”
“爸爸知道我改读文学,一定很生气。”
“爸爸说过,你自小多愁善感,怕你长大成为文人,弄得命途坎坷,落拓潦倒,所以让你学经济。不过,人各有志,不可相强,而且,命由天定,要生气也只好让他生气了。爸爸是疼你的,他不至于不原谅你。”
“你一天到晚一定很孤单。你先将英文学好,这样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我看,你去上个学堂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这个人很愚钝,你出国后我在家里跟仲梧师读点诗文,有时也邀当地文人赋诗习画,不过,我总感到与文墨无缘,始终不甚了了。我想,要读书,也只好学一门实用的功课。”
“好,这你自己考虑决定吧。出来以后,我才知道世界是多么大,时代发展得多么快,你再处在江南一个小镇上,过着闭塞的生活,就大跟不上时代,头脑也会太守旧。所以,我要你出来,和我同样受点新教育,了解一点西方社会对于人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
“你对我真好,志摩。”幼仪走到志摩身前,双手搂住他的颈项,打断了他,动情地说:“以前,我一直以为你不喜欢我,我想错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做一个配得上你的妻子。”
“幼仪,我的意思是你听我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是说不管我有没有知识,都是你的好妻子。
志摩,我想我们在国外可以多住上几年,在伦敦找一所小房子,我会在很短时间里学会烧西莱、做西点的,一定让你满意。”
面对着妻子的深挚感情和真诚意愿,志摩只有哑然了,将所想说的话都收回到心里,让它默默地折磨自己的灵魂。幼仪还在不断地说下去。结婚后,她第一次爆发出这样的激情。她告诉丈夫,在丈夫多次写信敦促她出国时,她是怎样下定决心,毅然丢下一切,忍受旅途的劳顿,踏上异国的国土,来到他的身边。她以为他需要她,她以为从此可以跨越心灵的沟壑,她将重新开始生活
志摩没有听过她的话。他茫然地望着窗外孤独的白桦树在夜色里摇曳,他感到矛盾、彷徨、痛苦。
(十五)
“我去理发啦!”志摩朝窗里喊了一声,推起自行车出去了。今天是星期天。
他没有去理发店,而是在一家杂货铺前停了车。
店主是老纳翰。他是个和善而不喜饶舌的老人,滚圆的秃脑袋安置在滚圆的躯干上,脸红得像个印第安人。志摩喜爱他的和善,需要他的沉默。志摩在这儿买烟、糖、咖啡,还在这儿取信。林徽音的信就寄到这儿,几乎每天都有一封。
“约翰先生!您好!”志摩老远就向他打招呼。放好车,他走近柜台。“一包烟。有信吗?”
老约翰一笑,跟着笑得眯成一条线。他在志摩面前放上一包红色的香烟和一只紫色的信封。
志摩将烟放进口袋,打开了信封。
告诉您,福也尔有一套精美的济慈全集,我替你订下了,下午三时去取。
志摩看看怀表,将自行车寄放在老约翰店里,跳上电车就赶往伦敦市内。
福也尔是切林克拉斯路上一家最大的旧书铺,四层楼,还带地下室。志摩和徽音常来这里买书,从书山书海中寻觅自己心爱的作品,往往弄得满手尘灰,捧着一大叠书,笑盈盈地走出店铺。
今天书店里人不多,志摩走到预订处一问,果然有一套济慈全集留着。付了钱,夹着出来,徽音正等在马路对面。
“谢谢,徽徽。这部书我觅了多时,多亏你的细心”
“我学校离这儿近,每天放学我都要来光顾一次,正巧发现。”
“走,我请你喝咖啡。”
一家蓝色的小咖啡馆,蓝墙、蓝柱、蓝窗格、蓝窗帘、蓝桌椅、蓝茶具。杯里的热气在幽暗的灯光、悠扬的乐声里缭绕。
“老样子,你三块,我不要。”徽音往志摩的杯里放了方糖。
“咖啡里放三块糖,说明我的浅薄,没有涵养功夫去品味那隽永的苦味,正像我无法忍受缺少爱和美的生活一样。”
“你以为我喝苦咖啡,是一种深沉的表现吗?不对!我喝不放糖的咖啡,是需要它来提醒甜美的可爱。正如我热爱生活才去读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书一样。有人说,多看他的小说,心会沉下去,我却偏偏相反,在他那灰色的作品里我却看到了苦难的伟大,生命的力量。每当我合上最书,我的心就飞得高高的。”
“庆幸你的灵魂天生有一对强劲的翅膀,没有在那苦味中沉没。”
“不喜欢喝咖啡的女人,就不是个有情趣的女人。男人有烟,有酒,女人只能在这或浓或淡的苦味中去寻觅飘渺的意境了!”
“将我们的这些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咖啡对话录。”
徽音“噗哧”一笑,说:“瞧,别人都在温文尔雅地喝咖啡,哪像我们俩,从一杯咖啡上引出这么多的废话,你说是卖弄呢,还是矫情?”
“那好,还它个朴实,沉默。各自品昧咱们的甜的和苦的咖啡吧。”
他俩慢慢地啜饮着咖啡,好久不说话。
黑色的唱片旋转着,一支用古老的爱尔兰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乐曲的音流,缓缓地流淌着,如烟如梦,袅袅升起,盘旋在这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味的屋子里。
“我想起了莎翁的话:‘几根马尾巴和羊肠子,将人的灵魂都吊出来了。’”
“这老头的话说得多绝!”
“我还没有看到过谁说出关于音乐的更妙的话。”
“波特莱尔的那首音乐呢?”
“那不同。那是一种象征的感觉,莎翁的是譬喻”
“啊,您听!徐兄,那提琴拉得很不错呢,我敢说那不是个一般的乐师,一定是位名家那只手好像抚摸在我的心上。”徽音突然拾起头,脸上浮现一抹红晕,眼睛湿润润的“这琴声有咖啡的苦味,这咖啡有琴声的旋律徐兄,你能常常陪伴我来这儿喝咖啡、听音乐吗?”
“徽徽,你就是琴声,你就是咖啡,你是咖啡和琴声的混合。靠近你,我的灵魂就会颤抖”
两人长久地对望着。眼睛的门打开了,彼此径直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
她垂下眼睑,轻轻地说了句:“我们该走了。”
“不能再坐会吗?”志摩小心翼翼地问。
徽音摇摇头,好像很疲乏。“不,走吧。”
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房屋、树木、街道都亮着灰色的光。两人翻起衣领,在行人稀少的街上走着。雨丝,像一个看不到形象的老人的叹息和低语,在他们的发间耳际回环萦绕,志摩和徽音只觉有一种冰凉的快意。
从屋顶和梧桐叶上摘下的点儿大了,就有点像泪了。
走到一块画有一把大伞的广告牌前,两人停住了。
“那上面有偌大一把伞,而我们两人却淋得像两条鱼。”徽音忽然笑出声来。
“什么鱼?比目鱼?”
徽音嗔怪地盯他一眼。“您挺调皮。”
“好,不说俏皮话了,我有一句正经话对你说,”志摩壮胆说道,瞧着徽音的眼睛“它藏在我心底很久了。”
“正经得就像论语、传道书里的话?”
志摩不作声,掉头就往前走。
徽音赶上前去,挽住他的手臂。“生我的气了?徐兄?”
“这句话藏在我心里很久了,”志摩突然转过身子,双手抓往徽音的手“我想压抑它,它愈来愈强有力,我想扼杀它,它愈来愈生气勃勃;我想熄灭它,它愈来愈旺盛炽烈。它紧紧地咬啮我的心,说它像毒蛇吧,每一个齿痕都是甜的;说它是幸福吧,它又折磨我,烦恼我,弄得我萎顿无力,头晕脑胀。我整日整夜不得安宁,合上眼,它又化成梦魔缠绕着我,压在我胸间。我透不过气来,我呻吟,我挣扎,可是就像陷在沼泽里,困在吃人的草中,动弹不得,逃不出去。翻开书,拜伦、雪莱扮着怪脸笑我怯懦;走在田野里,头上的白云,脚下的小草都骂我庸俗,为什么不敢吐露,怕什么世人的口舌;我的洒脱,我的奔放,我的诗人气质,都到哪里去了?徽,我不得不说,出了口,管它洪水泛滥,山崩地裂,天灾人祸!”志摩喘着气,拉开衣领,让愈下愈大的雨水淋着自己。
“别说,别说,”徽音急急地将手放到他的嘴上“求求您,别说
吧!说了,您,我,都得不到安宁。难道您不愿再陪我到那蓝房子里去喝咖啡听音乐了?说了,我们之间的一切就结束了!”
“你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志摩双手搭在她瘦削的双肩上,看着她那感动着的痛苦着的面容。
徽音拢了拢他敞开的衣领,又将他湿透了的头发朝上理了理。
“我心里也有一切话,也许藏了和您同样的长久,也许和您同样的既甜蜜又痛苦,也许和您同样的想说又不敢说。”
“徽——”
“不要说,不说,我们两人都不说,”徽音把自己的头偎到志摩胸前“让它永远藏在心底,深深的。浑浑然,朦朦胧胧,既存在,又不明晰,任它沉浮回流,有时追随白云,飞得又高又远,有时低临溪畔,照映自己的影子。它美,像一颗珍珠,不染一点灰尘,没有一丝烟火气;用我们的温情去孕育它的晶莹明净。在心底,它是境界,是韵味,是魅力,一出口,就成了声音、词句,就有了实在的概念。
多少人事,多少悲欢,就会牵连进来,别污染了它。——诗用散文写出来,就失去了旋律和神韵。”
“你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志摩悻悻地说。
“不,我比您现实。我已经预见到它的结果。我不愿意失去您和您的友谊。”
志摩无话可说了。
雨,停了。天上出现一条长长的彩虹。
徽音推开志摩,指着天际说:“这虹,徐兄,我们从地面上远远看去,多美丽啊;如果您走近去,那就只是一片水汽。”
“你能说它不是一座桥吗?走过去,彼岸就是伊甸。”
“伊甸,对吃智慧果以前的亚当、夏娃才是乐园。我们若是吞下它,就再也无法过那混饨而又安乐的日子了!”
又下雨了。
失望和痛苦撕裂着志摩的心。
一辆电车远远的驶来。
“再见。”徽音把手伸给志摩“忘记对您说了,爸爸让我请您和嫂夫人周末到我家来共进晚餐。”
她向渐渐驶近的电车奔去。
志摩像个没有文字的标点符号,孤零零地站在雨中。
(十六)
晚餐是在亲切而略带拘谨的气氛中开始的。
“双栝老人”有意避开艰深的话题和学术性的讨论,说一些家常话。他向幼仪询问乡里的风习,农田的收成,孩子的成长,对异国生活的感想等等,幼仪从容不迫地一一作答,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显出对尊长的敬重和礼貌。徽音优雅而大方地殷勤招待着幼仪,不断和她低声絮语,将志摩冷落在一边。她今天打扮得特别漂亮,穿着英国式的夜礼服,显得大了几岁,有着一种高雅的端庄和成熟,却又不时欢声迭起,在活泼中让人感觉她同时又是个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小妹妹。她显得兴奋,愉快,似乎结识幼仪对她来说是一件向往已久的乐事,她不停地向幼仪劝酒,给她添菜。不到半小时,幼仪已经对她着了迷。
“林小姐,你真美丽!穿着这身礼服,多么合身,多么自然!”幼议由衷赞叹着。
“是吗?以后,我陪您去做一件。在外国生活,难免有交际需要,倒也是必备的。”
“我怕不能穿呢。土生土长的乡下人,穿这种洋礼服,真要出洋相了。”
“嫂嫂,看您说些什么呀!您的风度,有一种中国的古典美,一定会使许多外国人倾倒。”
“快别取笑你的老嫂子啦!”幼仪笑着说。“别说到了外国,就
是到上海,我也寒酸得不敢出门呢!”
“您又大到哪里去啦?也不过长我几岁罢了。”
“女人一做娘,就老了一半。”
“这也真是奇事我快五十了,却总感到自己依然停留在青年时代,而你们呢,才十几二十的人,就喊老老老了!”宗孟笑盈盈地插进来说。
志摩很少说话,大半时间是默默沉思。他原先估计这次晚宴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场面,不料徽音却异乎寻常地热情,创造出了这样一种融洽的高xdx潮。他不认为这是微音矫揉造作出来的一种虚情假意;他永远不会这样认为;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种殷勤不是偶然的、无所用心的,它包含着一种意图。他不禁神伤气颓了。
他带着一种妒意看了幼仪一眼。
幼仪知道志摩常来林家作客,也听到过志摩对林徽音的赞语。
今天亲眼看到了这位林小姐、看到林小姐对他的冷淡和志摩的萎顿,她很快就有所感知了。
志摩在痴痴地看着徽音。这种眼神和自己平时所接收到的完全不同。幼仪向志摩迅速地瞥了一眼之后,马上把头沉下去喝汤了。
餐后,徽音请幼仪到楼上自己的卧室小想“双栝老人”和志摩则到起居室喝茶抽烟。
“把夫人接出来,你是对的。”宗孟说“青年夫妻,长久分居不好。”
“嗯嗯是的,是的,”志摩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回答,便含糊地应承道。
“张小姐也是个慧敏的女子。”宗孟又说“受点教育,学一门功课,将来难说没有造就。她毕竟还年轻得很。”
“她正准备去上学堂呢。”志摩回答。
“很好。我国女子受旧礼教束缚太紧,历来好多可造之材被埋没掉了。应该有大量女青年出来学点实用的东西,这对改造中国社会,意义尤为重大。”
“我是想让她了解一点特别是关于人权、自由、幸福的崭新的观点”
“这是需要的。”
不知怎的,谈话远不如以往的那样顺畅、合拍。林宗孟转而问到剑桥的学生生活。
志摩这才打起精神说了许多。
她们下楼,志摩就站起来告辞了。
“志摩常来府上打扰,今天我又来打搅,真过意不去。多谢老伯和林小姐的盛情款待。”幼仪对林氏父女说。
“不必客气!我和志摩,是忘年之交。得此小友,也是平生一大快事!”
“嫂嫂,闲了请常常过来玩,你一个人要打发掉一个个整天,也怪冷清的。今天招待不周,请包涵啦!”
幼仪拉着徽音的手。“今天晚上是我来英国后过得最愉快的一晚。认识林小姐,真使人高兴。林小姐的知识、聪明、美貌,在裙钗辈中实为罕见,为我们女人增光了。”
“栝括老人”听见有人夸赞女儿,摸着胡子笑了。“小女也没有什么不过,论中西文学及品貌”
“爸爸!”徽音连忙打断他“嫂嫂对我客气,您又乘机自吹了,不怕让人笑话!”
“好,不说,不说,你们二位走好。”
在大门口握手告别。志摩望着徽音,徽音没朝他看,只是对幼仪微微一鞠躬。
从伦敦市内到沙土顿,坐车要好一会儿才到。车里人很少,空荡荡的车厢微微颠簸着,在黑夜里行驶。
志摩闭起眼睛,低着头。幼仪定定地望着窗子,外面,只有黑
黝黝向后退去的树影。窗玻璃成了镜子,模糊地映出她那若有所思的面孔。
睡到床上,志摩还在想着徽音那特别动人的形象,捉摸着她对自己和幼仪那截然不同态度的含义。幼仪背朝着志摩,忽然说起话来:“林小姐在楼上给我看了她的许多照片。她真可爱。”
志摩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又说:“我要是有林小姐一半的美丽、聪明、学问,你就幸福了,我也幸福了。”
志摩转过身子,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次,幼仪没有回答他。
这一夜,两人都没有睡好。
(十二)
在这期间,志摩有很多的机会同文学名士接触。
一天,陈西滢来找志摩,把他领到著名作家、刚刚出版了巨著世界史纲的威尔斯(herbert gconge wells)家里。
威尔斯先生前额宽阔,头发不多,相貌端庄,一双眼睛非常和蔼。他热情地跟志摩握手,称他为“我的朋友”
“欢迎你来。陈先生早已向我介绍过了,你是学文学的,很好,我们是同行。”说着,他打开烟盒“如果抽烟的话,自己取吧。”
“威尔斯先生最讲平等。”西滢朝着志摩说“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他生平最讨厌贵族和他们的绅士气。”
“是吗?那就像美国人而不像英国人了。”志摩笑着说。
“我出生在平民家庭,”威尔斯摸着自己的前额说“父亲是季节性的职业棒球手,母亲当过女仆。我自己小时候是学徒,后来才读大学——但是,如果你认为只有绅士气才是英国人的特点,那
就不公平了。”
“但是,您的世界史纲是可以做全世界大学生的课本”
“你读了?”威尔斯饶有兴趣地问。
“读了。”志摩说“我把您设想成为一个具有无上威仪的人。”
“你又错了。”威尔斯又哈哈大笑。
志摩站起身来,环视着室内浩如烟海的藏书,他带着不胜钦慕的神情说“您,还有狄更生先生,使我了解到英国学者学识之博大精深”
“呵,请不要把我当做一个学者!”威尔斯点燃了一支香烟,仰坐在沙发上说“我的真正兴趣还是在于写小说。”
“您的作品非常有趣。我把您看成当代的斯威夫特。”志摩转身回到沙发上坐下。
“志摩,你说得真对!我以前也说过,威尔斯先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二个斯威夫特。”陈西滢兴奋地拍掌说。
“唔?你们为什么这样说?”威尔斯抑制不住一丝喜悦和自得之色“真奇怪,为什么你们两位中国青年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的感觉?”
志摩回答说:“您的时间机器、隐身人、星际战争等作品里的伟大想象,虽然超越了现实生活,但却无处不影射着人类的天性和社会的本质。”
威尔斯沉思地点着头,接着把视线转向陈西滢。
“您的小说,其意义远远不止是作一些科学的假设,或者说,把一些天才的科学预见故事化而已。志摩说到人类的天性和社会的本质,一点也不错。您把这两点幻化成一种变态的形象,让人类更明确地理解自身智能的潜力和本质的缺陷”
威尔斯扔掉香烟,霍地一下站起来,一手拉一个,把志摩和西滢拥在怀里。“呵,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从你们两位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惊人的感悟力!”接着,他喃喃地说“你们是最理解我的朋友我同意你们说的实际上,这正是我和于勒凡尔纳的不同之处”
对于友谊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理解更好的纽带了,因为它是心灵的一种最好的感应、情感的一种最好的亲合力。
忽然,隔壁房间里传来了孩童的清脆笑声。
威尔斯放开了手。“我们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去,怎么样?”
“好!”志摩雀跃了“我最喜欢跟孩子们玩耍了!”
儿童室的门打开了,几个小孩正在玩滚球,地上仍满了玩具。
一个满头卷发的小女孩坐在地上,张大眼睛问:“爸爸,他们是你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朋友?”
志摩抢前一步,把她抱了起来。“是你们的朋友,也是你爸爸的朋友。”
球,又在地板上飞滚起来。孩子的、大孩子的欢快笑声混杂在一起”
不久,威尔斯又把志摩介绍给他的密友、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魏雷(arthur waley)。
“徐先生,”学者气极重的魏雷没有任何客套,开户见山地问道:“贵国的古诗——尤其是唐代——韵律我已了解,它甚至对每一个单字都作了音韵的规定,能否告诉我,这样,有什么意义?难道不会对诗歌的表现力起一种限制和削弱的作用?”——魏雷说的是一口很流利的汉语。
“这个魏雷先生,”志摩沉吟道“我只能谈一谈个人物浅见,您不能把它当作正确的答语。音韵,我想,是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经过提炼的表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诗歌中的韵律才逐步形成和完善所以,不能把它看作是强加给诗歌的一种桎梏。它是从古汉语的音调中自然地产生出来的;它之所以被接受,正是因为这种格式有益于增强表现力而不是相反,”志摩不时扶扶眼镜,滔滔不绝地说道“汉字的平声与仄声,只是大致的分
类;实际上也就是音调的长短之分,正像英语诗歌中音节的轻重之分一样。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更接近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诗歌。
诗句中有了长短、短长或轻重、重轻的有机的安排,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抑扬就非常分明和强烈了——但是,这仅限于古体诗词的范畴而言。现在我们的白话诗,已丢弃了这种格式,因为它是用口语体的文字来表现的”
“多谢你给我作精彩的论述!”这位大名鼎鼎的汉学家对志摩的学识素养和精确、系统的表述才能深为赏识,他紧紧地握住志摩的手说“应该说,你是我的老师”
志摩大惊,他双手握住魏雷的手。“您千万不能这样说!这样,我今后就不敢在您面前开口了。”
“请不要过谦,”魏雷诚恳地说“以汉字的繁复和汉学的精深,我的所知也许只及得上你们的一个初中学生。我以后还要不断求教于你。这也是一种中国与英国的文化交流呢。”
通过魏雷,志摩又结识了在大英博物馆主事的诗人卞因(lau-rence binyon)。此外,志摩还有幸结识了他称之为“英国民族政治的天才代表者”、杰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maynar kenes)。由狄更生的介绍,他又结识了声望极高的新派画家博莱义(rogerfry)
和著名作家嘉本特(edward carpenter)在这个名人圈子里,志摩贪婪地吮吸着思想的素养和情操的熏陶;另一方面,他以他那文雅的谈吐和流利的英语、坦诚谦恭的态度和热情爽朗的个性、横溢的才华博得了极大的好感和一致的赞赏。尽管他没有在剑桥按正规教程上课,只是随意听讲,但是他在那名人圈子里所受到的陶冶和启迪对于拓展他的性灵和智能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志摩很快就成了一个颇有名气、交际广泛的人物;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他穿着中式长袍飘然出入于剑桥各个学院之间——虽然他一直向往方帽黑袍,但一旦穿戴上,不久就开始讨厌那黑沉沉的颜色和刻板的方巾气了——他换上从国内带来的长衫。他潇洒飘逸,犹如一枝脱俗的青竹
(十三)
第一个星期天,志摩和徽音相约去威士敏斯特教堂的国葬地。
雾散了,天气出奇地好。一群鸽子悠闲地高飞在碧蓝澄彻的天空;风,柔柔地吹得人心旷神恰。街道两旁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它招阳光割得支离破碎地扔散在平坦光滑的路面上。
徽音又恢复了欢愉、开朗的心情。从诗篇铺出来时的那种悒郁、激动、迷惘不见了,十七岁少女的活泼又回到她的身上。
“徐兄,济慈的诗,拉斐尔的画,舒曼的乐曲,屠格涅夫的小说,当然,还可以加上我们小杜的七绝和美白石的词,都是艺术中的纯美,美得没有杂质,没有一粒尘沙,是从现实生活里升华起来的云雾。但是,他们不仅仅是唯美主义,更重要的,是理想主义,是对世界对人生永远抱着希望的理想主义——希望,就是但愿明天过得比今天好——你,也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虽然你还没有开始创作。”
他俩穿过托拉福加广场。
几十只在地面上行走啄食的鸽子从他们脚边扑扑飞起。
志摩没有作声,笑了笑。当这绝顶聪明的少女一开起口来,男子们只有沉默了。她常常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发表对人生和艺术的精辟见解。这些不是机智的隽语,而是深思后的悟知。
一会儿,他们就到了这长方形的古教堂。双塔高耸,拱门雄踞,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国葬地在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厅内。形状不一的大理石墓基和高高低低的碑石,像一块块白玉般地镶嵌在深褐的木框之中。四周静极了。
他们从西门进去,进入墓室。志摩手捧一大束鲜花,这是花了三个先令买来的。他们是特地来向安息在这里的文学家们表示敬意的。
“这里是史宾塞,这是弥尔敦。这里是华兹华斯,那边是狄更斯,还有司各脱。来!这儿,莎士比亚这儿,应该放最大的一朵。”徽音指向一个坟墓,志摩就怀着虔敬的心情放上一株鲜花。
放到了尼生墓上的,是最后一株花了。两人感到有点累,就在石栏边坐了下来。
徽音解开头上的紫色缎带,让长长的秀发在披散着,志摩感觉到一阵淡淡的温馨气息钻入到鼻腔里。
徽音俯身用手摩挲着碑文。
“就是这些安安静静长眠在这儿的人,组成了英国的历史,在漫长的世代里掀起滔天巨浪如今,熄灭了的智慧之火,却无忧无虑地安息了昔日的荣光正像碑上的铭文,渐渐地磨损消蚀
“做人就要做这样的阶梯式的人物,由于他们的存在,历史被推进了一步。你说呢,徽徽?”
徽音没有回答他,而是仰起了头,看着高圆的穹顶。
“遗憾,史威夫特没有葬在这儿。我要在心里把一朵幻想的花放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里他的墓上,永不凋谢。”
“嘻嘻,您怎么喜爱起那位浑身都是刺的大师来了?”
“大人国,小人国,这个怪异的童话蕴藏了深刻的含义。伟大、渺小都是相对的,在这大小相对中平凡的人挤出了一条崎岖的路。
事物都是相对的,但我们却应该有个绝对的追求。”
“徐兄,您的绝对追求是什么?”
“爱、自由、美三者的统一和谐。这是理想的人生。当然,没有完美的社会、艺术和爱情,但我们生存的使命就在于终生去追求这种完美,就像罗曼罗兰所说:我从不注意路的到达,只要实是在我的选择方向之内,虽九死而不悔。”
“理想主义者!”徽音用讽刺的眼光直视志摩。“您的爱情哲学是什么?”
“我嘛,我认为:活着,等待回声。”志摩迅速回答,显然已经过成熟的思考“我们生到世界上只带来半个灵魂,另半个灵魂要到异性中去寻觅。人海茫茫,大多数人是失望的找不到的,所以没有圆满的爱情和婚姻;少数有福的人,才能找到那另半个灵魂。借用黑格尔美学中的概念,就是只有特定的‘这一个’,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这一个’。”
徽音忽然皱起眉头,咬着嘴唇,陷入了沉思。
她站起来,缓缓地向前走去。志摩跟在后面。
“嫂夫人在家里干点什么呢?”
提到妻子,志摩高涨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
“她嘛,做做家务,看看闲书,也闲空得很,无聊得很。”
“我想,什么时候,请你们一起到我们家吃饭。我烧几个纯粹的英国菜招待她。”
“好的,”志摩满心明霾,有气无力地说“我先代她谢谢了。”
她摇晃着石栏上的铁链子,看着它们左右摆动。过了一会,她愁闷地说:“再过半年,我要去美国了。”
从彩色玻璃窗格透进来的夕阳像一支油画笔,将墓茔涂抹得斑驳陆离,一片凄迷。
送别了徽音,志摩不想回家去。
在大街上,在夕阳下,他独自踯躅着。
他不能解释自己的心情。他不知道为什么徽音会突然想起幼仪——尤其是在自己沉缅于和她亲近、和她作心灵交流时,突然提出幼仪来,他不知道为什么一提起幼仪自己就被从这种愉快的心境中赶出来了。
他曾经想让幼仪结识徽音,但是一旦这成了徽音的愿望时,他又惧怕它成为事实了。这又是为什么?
他转身向剑桥大学走去。他忽然渴望见到狄更生先生。
狄更生的套房在王家学院校友居室的顶楼。这所红砖的小房子隐没在一片树荫之中,前面正对着一片如茵的草地。这里听不到车马人声的喧哗“宁静得只闻时间在细碎的鸟语中滑过。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志摩。
狄更生穿着一件睡袍,头戴一顶中国的红项子黑缎小帽,样子十分滑稽。还没等志摩敲门,他就拉开了门,无言地向志摩作了一个欢迎的手势。
“您知道我来?”
“知道,知道!”狄更生径自走回房内,在一张宽阔的大藤椅中坐下来,用手指指沙发。
志摩轻轻关上房门,跟着走进房里,顺着狄更生的手势在沙发上就座。
志摩抬起头,想说话,狄更生对他摇摇手。
过了一会,志摩说:“您在工作?那我告辞了。”
“不。”狄更生摇摇头“你坐着,不要说话。”
窗户外面的树叶在微风中飒飒地作响。归巢的小鸟在啁啾着。
狄更生用手支着颔,闭上双目,仿佛沉浸在遐思中。
志摩低下头,不言不语。
斜阳的光影转出窗户,暮色渐浓了。
半小时后,狄更生张开眼,拾起头。“朋友,你现在感到愉快了吗?你的忧烦离你而去了吗?”
“是的,先生。此刻我的心情已经平静了。”
“不要向我发问或作什么解释,年轻人。”狄更生站起来,走到窗口,把目光投向颜色变深了的草地“刚才我在这儿看见你走过来,你的脚步沉重得像一匹驾辕的驽马。我当时就决定让你在沉静中找到恢复内心平衡的力量。”
“是吗!”
“一个人,不论处在怎样的纷乱、烦恼中,不要指望从任何别人那里得到开导和启迪。唯一能够帮助你的是你自己。”
“我明白了,先生。刚才,在静坐冥思中,我已经把心头的乱丝理清了。”
“仅仅是这一次而已。以后,也许你还会遇到大得多、多得多的苦痛、烦扰。你必须潜入自己的心底,去探寻理性的明灯,让它来照亮自己脚下的道路”
“多谢您,狄更生先生!”志摩站起来,握住狄更生的手。
“不要谢我,年轻人。你坐下,喝一杯茶。”
喝下清冽芳醇的中国绿茶,志摩心头的活力又恢复了。他用愉快的语调说:“刚才,我同林小姐去了威土敏斯特大教堂的国葬地。那里真美!那么多不朽的伟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引起了我们的许多遐想。”
狄更生没有答话。
“我们给史宾塞、弥尔敦、狄更斯、莎士比亚、丁尼生献了花。”
“唔,林小姐?”狄更生突然问道。
“是的”志摩一时不知所措“林宗孟先生的女儿。”
“她?”
“是的。”志摩发窘了“您为什么这样问?”
“不,不,我没有什么意思。林小姐是一位可爱的姑娘。”狄更生一边说,一边在室内踱来踱去“你们应当多看看伦敦。她是美的。她能给人以艺术的灵感,因为她本身就是艺术。谁不喜欢伦敦,谁就不懂得艺术,不懂得生活,不懂得爱情”他突然住嘴,不说下去了。
志摩从狄更生先生的居所出来,街上的灯光已经亮起来了。
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狄更生那不着边际的问话,以及仿佛突如其
来的对林徽音的夸赞。
(十四)
志摩不是注册在籍的学生,没有在校寄宿的资格。他和妻子张幼仪住在高剑桥六英里的乡下沙土顿租来的几间小屋里。
房东史密斯先生是退伍军人,经常追念着帝国军人的荣耀。
他的头颈和身腰始终挺直,便服穿在他身上也像军装一样的威严。
每天清晨,他独自在露台上练一套军操,再吹半小时军号。这军号声就成了志摩的起床号,在快节奏的进行曲中他刷牙洗脸,吃完早餐,拿起书本骑上自行车赶往剑桥;在小路拐弯处笑容可掏地向露台上威风凛凛的老人挥手告别,老军人则报以一个仪态严肃的军礼。
胖胖的史密斯太太有一半法国血统,会烤美味的小面包,免费供应给志摩夫妇,报酬是要幼仪给她的四件睡衣绣上中国的图案。
每个周末,史密斯夫妇都要邀请志摩夫妇与他们共进晚餐。
史密斯太太像一只快要产卵的大蝴蝶似地在厨房和客厅之间飞来飞去,端出一道道精心杰作,并指导幼仪怎样加调味品和使用刀叉。当客人用叉子将烤嫩鸡送进嘴里时,她就像一个等候发榜的考生似的坐在他们面前紧张地观察着,看到满意的表情、听到啧啧的赞声时,她便高兴得像一个领到圣诞礼物的小姑娘,满脸放光,使劲拍手,马上往对方盘中再添上一份,还滔滔不绝地述说它的烹饪方法。这时,她说话的速度起码比平时快上一倍,并且掺夹着地道的诺曼地语。
幼仪感到很愉快。她努力学习洋人的生活习惯,希望能尽快地与丈夫的情趣、爱好和谐起来。
搬到沙土顿后不久的一个夜晚,志摩和幼仪进行过一次诚恳的谈话。
“在这里,还过得惯吗?”
“比我想象的好。人热情,风景也好。”
“我常常不在家里,让你一个人清等着,我感到很抱歉。”
“夫妻间何必这样讲呢。你有你的学业和交际,不能总陪着我。”
“我实在是个不够格的丈夫和爸爸。阿欢一直没有得到过父爱。想起这点我就难过。”说着,志摩的眼睛红了。
幼仪的眼睛也红了。但是,她说:“以前是我自己领着,现在又有祖父祖母照管,孩子不会受委屈的。”
“爸爸知道我改读文学,一定很生气。”
“爸爸说过,你自小多愁善感,怕你长大成为文人,弄得命途坎坷,落拓潦倒,所以让你学经济。不过,人各有志,不可相强,而且,命由天定,要生气也只好让他生气了。爸爸是疼你的,他不至于不原谅你。”
“你一天到晚一定很孤单。你先将英文学好,这样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我看,你去上个学堂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这个人很愚钝,你出国后我在家里跟仲梧师读点诗文,有时也邀当地文人赋诗习画,不过,我总感到与文墨无缘,始终不甚了了。我想,要读书,也只好学一门实用的功课。”
“好,这你自己考虑决定吧。出来以后,我才知道世界是多么大,时代发展得多么快,你再处在江南一个小镇上,过着闭塞的生活,就大跟不上时代,头脑也会太守旧。所以,我要你出来,和我同样受点新教育,了解一点西方社会对于人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
“你对我真好,志摩。”幼仪走到志摩身前,双手搂住他的颈项,打断了他,动情地说:“以前,我一直以为你不喜欢我,我想错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做一个配得上你的妻子。”
“幼仪,我的意思是你听我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是说不管我有没有知识,都是你的好妻子。
志摩,我想我们在国外可以多住上几年,在伦敦找一所小房子,我会在很短时间里学会烧西莱、做西点的,一定让你满意。”
面对着妻子的深挚感情和真诚意愿,志摩只有哑然了,将所想说的话都收回到心里,让它默默地折磨自己的灵魂。幼仪还在不断地说下去。结婚后,她第一次爆发出这样的激情。她告诉丈夫,在丈夫多次写信敦促她出国时,她是怎样下定决心,毅然丢下一切,忍受旅途的劳顿,踏上异国的国土,来到他的身边。她以为他需要她,她以为从此可以跨越心灵的沟壑,她将重新开始生活
志摩没有听过她的话。他茫然地望着窗外孤独的白桦树在夜色里摇曳,他感到矛盾、彷徨、痛苦。
(十五)
“我去理发啦!”志摩朝窗里喊了一声,推起自行车出去了。今天是星期天。
他没有去理发店,而是在一家杂货铺前停了车。
店主是老纳翰。他是个和善而不喜饶舌的老人,滚圆的秃脑袋安置在滚圆的躯干上,脸红得像个印第安人。志摩喜爱他的和善,需要他的沉默。志摩在这儿买烟、糖、咖啡,还在这儿取信。林徽音的信就寄到这儿,几乎每天都有一封。
“约翰先生!您好!”志摩老远就向他打招呼。放好车,他走近柜台。“一包烟。有信吗?”
老约翰一笑,跟着笑得眯成一条线。他在志摩面前放上一包红色的香烟和一只紫色的信封。
志摩将烟放进口袋,打开了信封。
告诉您,福也尔有一套精美的济慈全集,我替你订下了,下午三时去取。
志摩看看怀表,将自行车寄放在老约翰店里,跳上电车就赶往伦敦市内。
福也尔是切林克拉斯路上一家最大的旧书铺,四层楼,还带地下室。志摩和徽音常来这里买书,从书山书海中寻觅自己心爱的作品,往往弄得满手尘灰,捧着一大叠书,笑盈盈地走出店铺。
今天书店里人不多,志摩走到预订处一问,果然有一套济慈全集留着。付了钱,夹着出来,徽音正等在马路对面。
“谢谢,徽徽。这部书我觅了多时,多亏你的细心”
“我学校离这儿近,每天放学我都要来光顾一次,正巧发现。”
“走,我请你喝咖啡。”
一家蓝色的小咖啡馆,蓝墙、蓝柱、蓝窗格、蓝窗帘、蓝桌椅、蓝茶具。杯里的热气在幽暗的灯光、悠扬的乐声里缭绕。
“老样子,你三块,我不要。”徽音往志摩的杯里放了方糖。
“咖啡里放三块糖,说明我的浅薄,没有涵养功夫去品味那隽永的苦味,正像我无法忍受缺少爱和美的生活一样。”
“你以为我喝苦咖啡,是一种深沉的表现吗?不对!我喝不放糖的咖啡,是需要它来提醒甜美的可爱。正如我热爱生活才去读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书一样。有人说,多看他的小说,心会沉下去,我却偏偏相反,在他那灰色的作品里我却看到了苦难的伟大,生命的力量。每当我合上最书,我的心就飞得高高的。”
“庆幸你的灵魂天生有一对强劲的翅膀,没有在那苦味中沉没。”
“不喜欢喝咖啡的女人,就不是个有情趣的女人。男人有烟,有酒,女人只能在这或浓或淡的苦味中去寻觅飘渺的意境了!”
“将我们的这些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咖啡对话录。”
徽音“噗哧”一笑,说:“瞧,别人都在温文尔雅地喝咖啡,哪像我们俩,从一杯咖啡上引出这么多的废话,你说是卖弄呢,还是矫情?”
“那好,还它个朴实,沉默。各自品昧咱们的甜的和苦的咖啡吧。”
他俩慢慢地啜饮着咖啡,好久不说话。
黑色的唱片旋转着,一支用古老的爱尔兰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乐曲的音流,缓缓地流淌着,如烟如梦,袅袅升起,盘旋在这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味的屋子里。
“我想起了莎翁的话:‘几根马尾巴和羊肠子,将人的灵魂都吊出来了。’”
“这老头的话说得多绝!”
“我还没有看到过谁说出关于音乐的更妙的话。”
“波特莱尔的那首音乐呢?”
“那不同。那是一种象征的感觉,莎翁的是譬喻”
“啊,您听!徐兄,那提琴拉得很不错呢,我敢说那不是个一般的乐师,一定是位名家那只手好像抚摸在我的心上。”徽音突然拾起头,脸上浮现一抹红晕,眼睛湿润润的“这琴声有咖啡的苦味,这咖啡有琴声的旋律徐兄,你能常常陪伴我来这儿喝咖啡、听音乐吗?”
“徽徽,你就是琴声,你就是咖啡,你是咖啡和琴声的混合。靠近你,我的灵魂就会颤抖”
两人长久地对望着。眼睛的门打开了,彼此径直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
她垂下眼睑,轻轻地说了句:“我们该走了。”
“不能再坐会吗?”志摩小心翼翼地问。
徽音摇摇头,好像很疲乏。“不,走吧。”
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房屋、树木、街道都亮着灰色的光。两人翻起衣领,在行人稀少的街上走着。雨丝,像一个看不到形象的老人的叹息和低语,在他们的发间耳际回环萦绕,志摩和徽音只觉有一种冰凉的快意。
从屋顶和梧桐叶上摘下的点儿大了,就有点像泪了。
走到一块画有一把大伞的广告牌前,两人停住了。
“那上面有偌大一把伞,而我们两人却淋得像两条鱼。”徽音忽然笑出声来。
“什么鱼?比目鱼?”
徽音嗔怪地盯他一眼。“您挺调皮。”
“好,不说俏皮话了,我有一句正经话对你说,”志摩壮胆说道,瞧着徽音的眼睛“它藏在我心底很久了。”
“正经得就像论语、传道书里的话?”
志摩不作声,掉头就往前走。
徽音赶上前去,挽住他的手臂。“生我的气了?徐兄?”
“这句话藏在我心里很久了,”志摩突然转过身子,双手抓往徽音的手“我想压抑它,它愈来愈强有力,我想扼杀它,它愈来愈生气勃勃;我想熄灭它,它愈来愈旺盛炽烈。它紧紧地咬啮我的心,说它像毒蛇吧,每一个齿痕都是甜的;说它是幸福吧,它又折磨我,烦恼我,弄得我萎顿无力,头晕脑胀。我整日整夜不得安宁,合上眼,它又化成梦魔缠绕着我,压在我胸间。我透不过气来,我呻吟,我挣扎,可是就像陷在沼泽里,困在吃人的草中,动弹不得,逃不出去。翻开书,拜伦、雪莱扮着怪脸笑我怯懦;走在田野里,头上的白云,脚下的小草都骂我庸俗,为什么不敢吐露,怕什么世人的口舌;我的洒脱,我的奔放,我的诗人气质,都到哪里去了?徽,我不得不说,出了口,管它洪水泛滥,山崩地裂,天灾人祸!”志摩喘着气,拉开衣领,让愈下愈大的雨水淋着自己。
“别说,别说,”徽音急急地将手放到他的嘴上“求求您,别说
吧!说了,您,我,都得不到安宁。难道您不愿再陪我到那蓝房子里去喝咖啡听音乐了?说了,我们之间的一切就结束了!”
“你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志摩双手搭在她瘦削的双肩上,看着她那感动着的痛苦着的面容。
徽音拢了拢他敞开的衣领,又将他湿透了的头发朝上理了理。
“我心里也有一切话,也许藏了和您同样的长久,也许和您同样的既甜蜜又痛苦,也许和您同样的想说又不敢说。”
“徽——”
“不要说,不说,我们两人都不说,”徽音把自己的头偎到志摩胸前“让它永远藏在心底,深深的。浑浑然,朦朦胧胧,既存在,又不明晰,任它沉浮回流,有时追随白云,飞得又高又远,有时低临溪畔,照映自己的影子。它美,像一颗珍珠,不染一点灰尘,没有一丝烟火气;用我们的温情去孕育它的晶莹明净。在心底,它是境界,是韵味,是魅力,一出口,就成了声音、词句,就有了实在的概念。
多少人事,多少悲欢,就会牵连进来,别污染了它。——诗用散文写出来,就失去了旋律和神韵。”
“你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志摩悻悻地说。
“不,我比您现实。我已经预见到它的结果。我不愿意失去您和您的友谊。”
志摩无话可说了。
雨,停了。天上出现一条长长的彩虹。
徽音推开志摩,指着天际说:“这虹,徐兄,我们从地面上远远看去,多美丽啊;如果您走近去,那就只是一片水汽。”
“你能说它不是一座桥吗?走过去,彼岸就是伊甸。”
“伊甸,对吃智慧果以前的亚当、夏娃才是乐园。我们若是吞下它,就再也无法过那混饨而又安乐的日子了!”
又下雨了。
失望和痛苦撕裂着志摩的心。
一辆电车远远的驶来。
“再见。”徽音把手伸给志摩“忘记对您说了,爸爸让我请您和嫂夫人周末到我家来共进晚餐。”
她向渐渐驶近的电车奔去。
志摩像个没有文字的标点符号,孤零零地站在雨中。
(十六)
晚餐是在亲切而略带拘谨的气氛中开始的。
“双栝老人”有意避开艰深的话题和学术性的讨论,说一些家常话。他向幼仪询问乡里的风习,农田的收成,孩子的成长,对异国生活的感想等等,幼仪从容不迫地一一作答,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显出对尊长的敬重和礼貌。徽音优雅而大方地殷勤招待着幼仪,不断和她低声絮语,将志摩冷落在一边。她今天打扮得特别漂亮,穿着英国式的夜礼服,显得大了几岁,有着一种高雅的端庄和成熟,却又不时欢声迭起,在活泼中让人感觉她同时又是个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小妹妹。她显得兴奋,愉快,似乎结识幼仪对她来说是一件向往已久的乐事,她不停地向幼仪劝酒,给她添菜。不到半小时,幼仪已经对她着了迷。
“林小姐,你真美丽!穿着这身礼服,多么合身,多么自然!”幼议由衷赞叹着。
“是吗?以后,我陪您去做一件。在外国生活,难免有交际需要,倒也是必备的。”
“我怕不能穿呢。土生土长的乡下人,穿这种洋礼服,真要出洋相了。”
“嫂嫂,看您说些什么呀!您的风度,有一种中国的古典美,一定会使许多外国人倾倒。”
“快别取笑你的老嫂子啦!”幼仪笑着说。“别说到了外国,就
是到上海,我也寒酸得不敢出门呢!”
“您又大到哪里去啦?也不过长我几岁罢了。”
“女人一做娘,就老了一半。”
“这也真是奇事我快五十了,却总感到自己依然停留在青年时代,而你们呢,才十几二十的人,就喊老老老了!”宗孟笑盈盈地插进来说。
志摩很少说话,大半时间是默默沉思。他原先估计这次晚宴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场面,不料徽音却异乎寻常地热情,创造出了这样一种融洽的高xdx潮。他不认为这是微音矫揉造作出来的一种虚情假意;他永远不会这样认为;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种殷勤不是偶然的、无所用心的,它包含着一种意图。他不禁神伤气颓了。
他带着一种妒意看了幼仪一眼。
幼仪知道志摩常来林家作客,也听到过志摩对林徽音的赞语。
今天亲眼看到了这位林小姐、看到林小姐对他的冷淡和志摩的萎顿,她很快就有所感知了。
志摩在痴痴地看着徽音。这种眼神和自己平时所接收到的完全不同。幼仪向志摩迅速地瞥了一眼之后,马上把头沉下去喝汤了。
餐后,徽音请幼仪到楼上自己的卧室小想“双栝老人”和志摩则到起居室喝茶抽烟。
“把夫人接出来,你是对的。”宗孟说“青年夫妻,长久分居不好。”
“嗯嗯是的,是的,”志摩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回答,便含糊地应承道。
“张小姐也是个慧敏的女子。”宗孟又说“受点教育,学一门功课,将来难说没有造就。她毕竟还年轻得很。”
“她正准备去上学堂呢。”志摩回答。
“很好。我国女子受旧礼教束缚太紧,历来好多可造之材被埋没掉了。应该有大量女青年出来学点实用的东西,这对改造中国社会,意义尤为重大。”
“我是想让她了解一点特别是关于人权、自由、幸福的崭新的观点”
“这是需要的。”
不知怎的,谈话远不如以往的那样顺畅、合拍。林宗孟转而问到剑桥的学生生活。
志摩这才打起精神说了许多。
她们下楼,志摩就站起来告辞了。
“志摩常来府上打扰,今天我又来打搅,真过意不去。多谢老伯和林小姐的盛情款待。”幼仪对林氏父女说。
“不必客气!我和志摩,是忘年之交。得此小友,也是平生一大快事!”
“嫂嫂,闲了请常常过来玩,你一个人要打发掉一个个整天,也怪冷清的。今天招待不周,请包涵啦!”
幼仪拉着徽音的手。“今天晚上是我来英国后过得最愉快的一晚。认识林小姐,真使人高兴。林小姐的知识、聪明、美貌,在裙钗辈中实为罕见,为我们女人增光了。”
“栝括老人”听见有人夸赞女儿,摸着胡子笑了。“小女也没有什么不过,论中西文学及品貌”
“爸爸!”徽音连忙打断他“嫂嫂对我客气,您又乘机自吹了,不怕让人笑话!”
“好,不说,不说,你们二位走好。”
在大门口握手告别。志摩望着徽音,徽音没朝他看,只是对幼仪微微一鞠躬。
从伦敦市内到沙土顿,坐车要好一会儿才到。车里人很少,空荡荡的车厢微微颠簸着,在黑夜里行驶。
志摩闭起眼睛,低着头。幼仪定定地望着窗子,外面,只有黑
黝黝向后退去的树影。窗玻璃成了镜子,模糊地映出她那若有所思的面孔。
睡到床上,志摩还在想着徽音那特别动人的形象,捉摸着她对自己和幼仪那截然不同态度的含义。幼仪背朝着志摩,忽然说起话来:“林小姐在楼上给我看了她的许多照片。她真可爱。”
志摩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又说:“我要是有林小姐一半的美丽、聪明、学问,你就幸福了,我也幸福了。”
志摩转过身子,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次,幼仪没有回答他。
这一夜,两人都没有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