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严歌苓其人其文 > 严歌苓寻求刺分娩自己

严歌苓寻求刺分娩自己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财经日报

    做过舞蹈演员,当过战地记者,写过军旅小说,也是海外华裔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严歌苓经历过理想的破灭,也正经历着从中心到边缘的身份嬗变。

    日前在严歌苓的新书出版之际,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了她。

    她瘦小,精致。考究的妆容掩盖着岁月的痕迹。

    文字中的她,宽广、深厚、干脆。12岁当兵,她说部队给了她豪爽而不拘小节的性格,给了她宽容和坚忍的心态:“在战场上你面对着刀光剑影,面对着生死的大问题。这不是小胡同、小巷子里蝇营狗苟的展示,人自然会比较大气。”

    严歌苓的生活是丰富而勤奋的:做过舞蹈演员,当过战地记者,写过军旅小说,曾留学美国,也是海外华裔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但如今大陆知道她的人并不多,严歌苓对此也颇感默然:“一个作家有他命定的东西,它是你生命中一定要分娩出去的东西。我比较死心眼,只是尽力写自己觉得最好的作品,很少考虑受众问题。有那么多杂念,怎么写作?”

    这一次的“分娩”是一部28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描写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童养媳王葡萄将公爹藏身土窖二十余年的故事。走过美国、非洲等地、已离开中国17年的她回过头来关注中国农村,重新认识和思考她曾经历的历史。

    阅读书,阅读人性

    “狼啊,千万别堕落成人!”对着“文革”中的红卫兵,女孩脱口而出雨果的名句。那是十多岁的严歌苓,在无忧无虑的年纪中,已经熟读悲惨世界、茶花女等世界名著和不少中国古典诗词小说,却也过早地看到了戏中故事在现实中的演出。“我从小就是多思的孩子,多愁善感,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人性感到悲哀。”她给身边的小朋友讲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还常常不满意作者对某些人物的命运安排,即兴发挥成“严歌苓的版本”

    故事可以改编成温情的结局,然而严歌苓看到的现实,却比小说更离奇、更丰富、更荒诞。尽管孩子不知人间甘苦,当年的严歌苓也会把苦难的生活看得很有趣,但事后想来,她认为自己在那段时间观察到了人性:“我看着我的父辈们一个个被整,社会上牛头马面的人物都出来表演,我们过早看到人性可以在某种情境之下发生那么大的变异。我感觉生活就是一场大戏剧,天天有戏看,惊心动魄,又非常可悲。”

    1971年,12岁的严歌苓参军。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是理想主义的,严歌苓也不例外,她20岁时,中越反击战爆发,作为特派记者的严歌苓到战场采访。面对前线下来的伤员,严歌苓并没有感受到理想主义的洗礼,相反感觉到英雄主义的幻灭。从战场归来的严歌苓开始写作,而她的这些作品,多半透着幻灭后的感伤情绪。

    一部作品一种创作方式

    对于都市苍白的小幸福、小悲哀,严歌苓始终没有同感。她执著于土地,执著于底层人。“城市中充满粉饰,我们是被不断异化的一群。”但严歌苓的风格却始终无法归类。“1995年扶桑出版后,有评论家说严歌苓所有的小说都是为拍成电影,我不服气,我认为扶桑首先是一部文学性很强、很诗意的作品,很难拍成电影。”赌气似的,她写了人寰:“我要写一部谁也没法拍成电影的小说,他们想拍也没法拍。”人寰出版了,通篇都是一个中国老留学生与医生谈其情感症结所在。这部“不讨巧”的作品为她带来了上海文学奖,这回,确实没人来买版权了。

    “于是有人认为我不擅长写细节,我父亲问我,是不是你的形象思维干涸了?”倔强的严歌苓这回拿出了谁家有女初长成,一部以细节和情节牵着故事走的作品。“我的每一部小说都在寻找一种新颖的、对我来说有突破的方式。写作是比较寂寞的生涯,总是在一种形式中停留,是寂寞上加寂寞。”

    在第九个寡妇的责任编辑张亚丽看来,严歌苓是个很喜欢挑战的人。严歌苓也在采访中不断提到“刺激”这个词。尝试不同的风格是刺激,学英文、出国留学也是刺激。30岁才开始接触abcd的她,用一年时间苦学英语,最终以570多分的托福成绩顺利来到美国。如今她用中英文进行创作:“这也是一个很刺激的领域,是一种未知。未知是艺术家最追求的东西,未知得到偶然,艺术的本质就是偶然。

    王葡萄就像当年的我

    1981年,严歌苓调到北京铁道兵创作组,有机会看到山西平静而荒凉的山原“在我写第九个寡妇的时候,这种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这种莫名的感动,都是小说的氛围和情绪的基础。”

    第九个寡妇中的故事,严歌苓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听到的。故事过于离奇,她一直没有动手写。“太传奇的事情往往很难脱离编造的干系,让人觉得不真实。”但她一直想了解:二十多年间经历饥荒、历次运动,这个藏身土窖的地主是怎么活下来的“人得以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2003年11月,严歌苓跑到河南洛阳农村,找到了故事中那样的大土窑,也找到了故事的源头。

    严歌苓说:“勤劳的人是有共识的。”而她,出于善良的本性,也不愿意描写离奇猎艳的****、畸形怪异的变态故事,而只愿意写一个温情的故事:“王葡萄是我的梦想,你总该允许作家有一点梦想。王葡萄就像当年的我一样,我总得有个爸爸。我最能产生共识的就是,我对我父亲是绝对有感情的。”

    少年时,她看着她的父亲被折磨,听着工宣队教育“你们的父亲是阶级的敌人,你要站到人民这边,你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那时的她只能坚持小孩最基本的道德:“爸爸永远是爸爸。”她能够体会,王葡萄淳朴的人性的一面。

    小说结尾,地主在地窖中生活了二十多年,终获善终。像小时候那样,严歌苓从来无法改变现实,却总是牢记着那些温情善意的细节“意识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一些本真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变的。”

    2006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