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游清史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邂逅初识
期盼去承德避暑山庄可谓久矣,机会终于来了,我和两位同事陪同10位处级退休老领导去北戴河疗养,同时也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归来很想记述一二,以了却我对避暑山庄倾慕已久、一解邂逅之渴的心愿。当载着我们的专用旅游大客车驶入河北省承德市区时,便看见一条大河从市区通过,我们的车是沿着河边公路逆向水流的方向上行,看着不断升高的人工修建的梯田状的平湖瀑布、以及上面美丽的彩虹桥,便想到这就是绕城而过的著名的武烈河吧。导游介绍说,承德以山为怀,以水为脉,以旅游为主要创收渠道,但我分明感到这里非同一般的灵气了。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武列河西岸,市区坐落在狭窄的河谷盆地上,海拔310—340米,四面群山环抱,承德市区北部即是著名的国家5a级风景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庙宇“外八庙”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虽以“山庄”冠名,但其底蕴风貌绝非一山庄所能涵盖尔。它的总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长达10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园区西北为山岳区、东南为湖泊区、东北为平原区。早听说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园内楼、台、殿、阁、亭、寺、观、庵等120多种建筑点缀于山、水、草、木之间,是“融南秀北雄为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全国四大名园之首。也有人说“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当真来此,感其斯言,绝非虚传!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外八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寺庙探源
我们的游程,是先参观古寺庙宇、探访帝宫妃寝,再走清朝古道、登临亭坊小桥,然后小憩岸边垂柳、欣赏一路自然风光
说到避暑山庄,必然要提到它周围的寺庙,它们共同构成了避暑山庄的自然与文化历史景观。不错,在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在山脊秀峰之间、掩映碧树湖光之末。导游说,这些庙宇虽然无不打上汉文化建筑的元素,但却实实在在是给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修建的。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50多人发展壮大,在东北先征蒙古,再御高丽,最终完成了统一女真大业,在赫图阿拉称汉,建立了“后金”政权。如果把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也算在内的话,清王朝总共统治296年,但清入关后实际坐江山268年,这些庙宇当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清政府为了团结蒙、疆、藏等少数民族,较好利用了宗教手段,在避暑山庄外围先后修了12座寺庙,因其中8座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蒙藏各族对这些多为喇嘛庙宇十分崇信,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于是乾隆颁布喇嘛教为国教,以此密切少数民族上层同清中央政权的联系,这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法的最好解读。诚然,明代集全国之力,花费大量白银,耗费不尽资源修建万里长城,却没能挡住清的入关。而清代只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通过实施对游牧民族的安抚结盟政策,便有效控制和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巩固了北方广阔疆域,达到了一劳永逸、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可见清修寺庙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更是上升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高度。
普宁寺就是外八庙当中的一座重要庙宇,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为六层重檐。阁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3米。仰望这座救苦救难、普救众生的观音佛像,身心着实经受一番洗礼。在普宁寺一长亭下排成一排的9个铜制圆筒前,导游说转动它可以转运,于是大家列队前去依次将这些圆筒转动起来,原来人们心中都藏有一种对佛教的膜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冀。
在动物园里我们见到大象的腿自然都是向里弯曲的,而普宁寺门两侧雕塑的大象却是半跪着向外弯曲。导游说,这表明对避暑山庄的臣服,如同避暑山庄外围的庙门一样,都是朝向避暑山庄,由此推想避暑山庄似乎就是大清帝国的化身了,周边一些国家或少数民族只有对它朝拜和臣服。
游完普宁寺,我们来到了布达拉?行宫景区,它坐落在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主要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这也是外八庙当中两个重要的庙宇。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集藏、汉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范,其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时间最长的一座寺庙。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也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大红台高42。5米、宽59。7米,位于山巅,大有楼阁凌空飞驾之势。红台中部为“万法归一殿”三层楼群环绕周围,极目远眺,朱墙金瓦,蔚为大观!各式殿堂,错落其间,共同构成一组主体突出、体量庞大的雄伟建筑。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专为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朝觐、庆乾隆七十寿辰而建,因班禅六世曾居此讲经,又称班禅行宫。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共同呈现出规模宏大、雄伟庄严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特色,如一幅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映入参观者的眼帘,使来到此地的人们濯去俗事尘嚣,得以心灵纯净。
山庄读史
游完普宁寺和布达拉行宫,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避暑山庄已初具规模。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在午门上题写匾额“避暑山庄”并选园中佳景以四字命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及至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大型园林建筑,亦学祖父皇以三字命名又题写了“三十六景”于是祖孙二帝所题景观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成为避暑山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寻美的眼球和络绎不绝踏访的脚步。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避暑山庄最后一项工程竣工,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建成,可见其建筑时间之久长、工程之浩巨为历史所罕见。
从建筑布局看,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我们首先游览了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的宫殿区,这里地形平坦,占地10。2万平方米,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组成,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其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之庄严。解放后宫殿区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宫廷珍贵文物2万余件。
我们先从朝向南开的正门之一的丽正门进入,丽正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门前列石狮和下马碑,迎面有红照壁,门上有阁楼,下方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中门上方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取易经“日月丽乎于天”之意,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镌刻而成。
再往里走便是内午门,因康熙、乾隆二帝经常在此门接见清廷官吏、少数民族首领,举行射箭比赛、比舞选官、皇子皇孙们表演等,所以又叫“阅射门”
内午门前两侧,有造型精美的一对雌雄铜狮,属国家一级文物。导游说“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脚,富贵能到老。”于是大家一一向狮子摸去。
内午门上方悬挂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四字匾额,仔细看,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后来人对此众说纷纭,私下以为此字并非笔误,只是异体字互用而已,体现书法美的说法更为可信。
我们来到了正宫的澹泊敬诚殿,这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采用了汉族宫殿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主殿叫“澹泊敬诚”全部用珍贵的楠木建成,也叫楠木殿。楠木因产于南方,其木呈深橙黄色,质地温润柔和,阴雨天常会发出幽香。又因此木伸缩变形小、耐腐朽,被视为软木佳品。楠木又分水楠、香楠和金丝楠三种,金丝楠的木纹中隐隐透出金丝并结成天然的花纹,可驱虫防味,又被评为楠木上品。澹泊敬诚殿全部采用了金丝楠木建筑,就连天花板也是以楠木板镂雕而成,实在是一座价值无可标计的辉煌建筑。
在这里,我们还一一参观了皇帝、皇后以及嫔妃寝居之所,主要有烟波致爽殿和云山胜地楼。烟波致爽殿是清朝皇帝在承德时的寝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赞这里“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便欣然题名“烟波致爽”并将它列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导游介绍,每当入夏,这里晴无酷暑之感,夜无风寒之忧。当年康熙、乾隆、嘉庆每至山庄必居于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携东、西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殿。在“十九间照房”内我们还看到了避暑山庄的镇国之宝石鼓,共有十面,栩栩如生,鼓面上刻有文字。导游介绍,承德石鼓镌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这一年正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古人认为石头的寿命是最长的,所以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镌刻石鼓,有暗喻长寿之意。云山胜地楼是皇后观赏湖光山色的地方,出正宫门便是万壑松风殿,这是清帝批阅奏章及读书的地方。正宫东侧为松鹤斋,原供皇太后居住,其造型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仿。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场所,已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焚毁。
文化追踪
导游介绍说,他从前只认为清朝是个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朝代,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即是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带着一批大臣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并签订了北京条约清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清王朝丧失了相当于我国现在差不多20 %的国土面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也发端于此。但他做了导游之后,才进一步了解到前清和晚清前后差别很大,前清王朝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大有作为的王朝,尤以康乾盛世时的大清帝国为最,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当时清朝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很好的疆域基础。是时康熙、乾隆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都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的军政要事、民族外交、重大典仪等都要在这里举办,承德避暑山庄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曾在这里接见宴赏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英国访华使团等等。
与时同时,前清王朝还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尤以乾隆帝为最,他儒雅风流,才华横溢,文治武功,皆为翘楚,一生诗作达4200余首。他重视收藏文物典籍,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篡了鸿集巨帙四库全书。同时由曹雪芹所著、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也在此间完成,将我国古典文学推向了最高峰。是时清朝皇帝颁布圣旨,要同时使用满文、汉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这里面就否定了口口相传、众说纷云的一个历史迷踪,即雍正“篡位改诏说”说的是康熙帝本来是欲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可胤禛却暗自派手下隆科多把诏书中的“传位十四阿哥”的诏书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如果说汉文“十四”改为“于四”可行,但满文、蒙文又怎么能同时更改呢,以此佐证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
追溯避暑山庄的历史渊源,我们还了解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都要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的目的。为了解决沿途吃、住问题,就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了2l座行宫,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先有木兰围场,后有避暑山庄,最后才有承德这座城市的由来。
有人说,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在承德的演绎“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此话信矣!避暑山庄的兴衰史,不正是清王朝兴衰史的缩影吗!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统治整个中原大地,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外八庙是和大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国家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重要遗迹和珍贵文物,已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
湖光掠影
我们最后来到了避暑山庄苑景区中的湖泊区,这里依山傍水,湖光山色,一种灵秀之美让人心情愉悦,叹为观止。三孔拱桥、湖边垂柳、荷塘睡莲,洲亭画舫,真是绿红满眼翠湖中,亭台楼榭各下同。曲径幽廊醉而行,一步一景如梦中。湖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仿江南的名胜建造,如“烟雨楼”的形状,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而设,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如所有前来观光的游人一样,我来避暑山庄,山庄虽不识我,但依然揽我入怀,我可以尽情地在亭台楼阁、庙宇观庵、湖光山色、小桥画坊间留恋忘返、陶醉其中,想把每一处景观都摄入眼底,每一份史料都存入脑中。无奈老干部们却是人老心不老,脚步愈加地勤健,他们早已走在前头,我于是恋恋不舍地收起不尽美景,三步并做两步地追赶前方的队伍。
我们终于游完全程,从避暑山庄的德汇门出来,回顾此次游览,我仿佛在清王朝的历史中重新走了一遭,岂止是遍览了避暑山庄的天然美景,更是穿越时空,在清代的荣辱兴衰中感悟了避暑山庄的厚重文化,回过头来再看避暑山庄,愈显其深邃而奇迷,博大而惟美。
邂逅初识
期盼去承德避暑山庄可谓久矣,机会终于来了,我和两位同事陪同10位处级退休老领导去北戴河疗养,同时也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归来很想记述一二,以了却我对避暑山庄倾慕已久、一解邂逅之渴的心愿。当载着我们的专用旅游大客车驶入河北省承德市区时,便看见一条大河从市区通过,我们的车是沿着河边公路逆向水流的方向上行,看着不断升高的人工修建的梯田状的平湖瀑布、以及上面美丽的彩虹桥,便想到这就是绕城而过的著名的武烈河吧。导游介绍说,承德以山为怀,以水为脉,以旅游为主要创收渠道,但我分明感到这里非同一般的灵气了。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武列河西岸,市区坐落在狭窄的河谷盆地上,海拔310—340米,四面群山环抱,承德市区北部即是著名的国家5a级风景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庙宇“外八庙”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虽以“山庄”冠名,但其底蕴风貌绝非一山庄所能涵盖尔。它的总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长达10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园区西北为山岳区、东南为湖泊区、东北为平原区。早听说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园内楼、台、殿、阁、亭、寺、观、庵等120多种建筑点缀于山、水、草、木之间,是“融南秀北雄为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全国四大名园之首。也有人说“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当真来此,感其斯言,绝非虚传!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外八庙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寺庙探源
我们的游程,是先参观古寺庙宇、探访帝宫妃寝,再走清朝古道、登临亭坊小桥,然后小憩岸边垂柳、欣赏一路自然风光
说到避暑山庄,必然要提到它周围的寺庙,它们共同构成了避暑山庄的自然与文化历史景观。不错,在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在山脊秀峰之间、掩映碧树湖光之末。导游说,这些庙宇虽然无不打上汉文化建筑的元素,但却实实在在是给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修建的。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50多人发展壮大,在东北先征蒙古,再御高丽,最终完成了统一女真大业,在赫图阿拉称汉,建立了“后金”政权。如果把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也算在内的话,清王朝总共统治296年,但清入关后实际坐江山268年,这些庙宇当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清政府为了团结蒙、疆、藏等少数民族,较好利用了宗教手段,在避暑山庄外围先后修了12座寺庙,因其中8座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蒙藏各族对这些多为喇嘛庙宇十分崇信,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于是乾隆颁布喇嘛教为国教,以此密切少数民族上层同清中央政权的联系,这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法的最好解读。诚然,明代集全国之力,花费大量白银,耗费不尽资源修建万里长城,却没能挡住清的入关。而清代只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通过实施对游牧民族的安抚结盟政策,便有效控制和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巩固了北方广阔疆域,达到了一劳永逸、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可见清修寺庙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更是上升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高度。
普宁寺就是外八庙当中的一座重要庙宇,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为六层重檐。阁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3米。仰望这座救苦救难、普救众生的观音佛像,身心着实经受一番洗礼。在普宁寺一长亭下排成一排的9个铜制圆筒前,导游说转动它可以转运,于是大家列队前去依次将这些圆筒转动起来,原来人们心中都藏有一种对佛教的膜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冀。
在动物园里我们见到大象的腿自然都是向里弯曲的,而普宁寺门两侧雕塑的大象却是半跪着向外弯曲。导游说,这表明对避暑山庄的臣服,如同避暑山庄外围的庙门一样,都是朝向避暑山庄,由此推想避暑山庄似乎就是大清帝国的化身了,周边一些国家或少数民族只有对它朝拜和臣服。
游完普宁寺,我们来到了布达拉?行宫景区,它坐落在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主要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这也是外八庙当中两个重要的庙宇。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集藏、汉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范,其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时间最长的一座寺庙。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也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大红台高42。5米、宽59。7米,位于山巅,大有楼阁凌空飞驾之势。红台中部为“万法归一殿”三层楼群环绕周围,极目远眺,朱墙金瓦,蔚为大观!各式殿堂,错落其间,共同构成一组主体突出、体量庞大的雄伟建筑。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专为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朝觐、庆乾隆七十寿辰而建,因班禅六世曾居此讲经,又称班禅行宫。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共同呈现出规模宏大、雄伟庄严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特色,如一幅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映入参观者的眼帘,使来到此地的人们濯去俗事尘嚣,得以心灵纯净。
山庄读史
游完普宁寺和布达拉行宫,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避暑山庄已初具规模。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在午门上题写匾额“避暑山庄”并选园中佳景以四字命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及至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大型园林建筑,亦学祖父皇以三字命名又题写了“三十六景”于是祖孙二帝所题景观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成为避暑山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寻美的眼球和络绎不绝踏访的脚步。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避暑山庄最后一项工程竣工,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建成,可见其建筑时间之久长、工程之浩巨为历史所罕见。
从建筑布局看,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我们首先游览了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的宫殿区,这里地形平坦,占地10。2万平方米,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组成,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其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之庄严。解放后宫殿区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宫廷珍贵文物2万余件。
我们先从朝向南开的正门之一的丽正门进入,丽正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门前列石狮和下马碑,迎面有红照壁,门上有阁楼,下方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中门上方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取易经“日月丽乎于天”之意,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镌刻而成。
再往里走便是内午门,因康熙、乾隆二帝经常在此门接见清廷官吏、少数民族首领,举行射箭比赛、比舞选官、皇子皇孙们表演等,所以又叫“阅射门”
内午门前两侧,有造型精美的一对雌雄铜狮,属国家一级文物。导游说“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脚,富贵能到老。”于是大家一一向狮子摸去。
内午门上方悬挂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四字匾额,仔细看,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后来人对此众说纷纭,私下以为此字并非笔误,只是异体字互用而已,体现书法美的说法更为可信。
我们来到了正宫的澹泊敬诚殿,这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采用了汉族宫殿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主殿叫“澹泊敬诚”全部用珍贵的楠木建成,也叫楠木殿。楠木因产于南方,其木呈深橙黄色,质地温润柔和,阴雨天常会发出幽香。又因此木伸缩变形小、耐腐朽,被视为软木佳品。楠木又分水楠、香楠和金丝楠三种,金丝楠的木纹中隐隐透出金丝并结成天然的花纹,可驱虫防味,又被评为楠木上品。澹泊敬诚殿全部采用了金丝楠木建筑,就连天花板也是以楠木板镂雕而成,实在是一座价值无可标计的辉煌建筑。
在这里,我们还一一参观了皇帝、皇后以及嫔妃寝居之所,主要有烟波致爽殿和云山胜地楼。烟波致爽殿是清朝皇帝在承德时的寝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赞这里“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便欣然题名“烟波致爽”并将它列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导游介绍,每当入夏,这里晴无酷暑之感,夜无风寒之忧。当年康熙、乾隆、嘉庆每至山庄必居于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携东、西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殿。在“十九间照房”内我们还看到了避暑山庄的镇国之宝石鼓,共有十面,栩栩如生,鼓面上刻有文字。导游介绍,承德石鼓镌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这一年正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古人认为石头的寿命是最长的,所以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镌刻石鼓,有暗喻长寿之意。云山胜地楼是皇后观赏湖光山色的地方,出正宫门便是万壑松风殿,这是清帝批阅奏章及读书的地方。正宫东侧为松鹤斋,原供皇太后居住,其造型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仿。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场所,已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焚毁。
文化追踪
导游介绍说,他从前只认为清朝是个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朝代,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即是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带着一批大臣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并签订了北京条约清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清王朝丧失了相当于我国现在差不多20 %的国土面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也发端于此。但他做了导游之后,才进一步了解到前清和晚清前后差别很大,前清王朝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大有作为的王朝,尤以康乾盛世时的大清帝国为最,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当时清朝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很好的疆域基础。是时康熙、乾隆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都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的军政要事、民族外交、重大典仪等都要在这里举办,承德避暑山庄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曾在这里接见宴赏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英国访华使团等等。
与时同时,前清王朝还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尤以乾隆帝为最,他儒雅风流,才华横溢,文治武功,皆为翘楚,一生诗作达4200余首。他重视收藏文物典籍,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篡了鸿集巨帙四库全书。同时由曹雪芹所著、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也在此间完成,将我国古典文学推向了最高峰。是时清朝皇帝颁布圣旨,要同时使用满文、汉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这里面就否定了口口相传、众说纷云的一个历史迷踪,即雍正“篡位改诏说”说的是康熙帝本来是欲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可胤禛却暗自派手下隆科多把诏书中的“传位十四阿哥”的诏书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如果说汉文“十四”改为“于四”可行,但满文、蒙文又怎么能同时更改呢,以此佐证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
追溯避暑山庄的历史渊源,我们还了解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都要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的目的。为了解决沿途吃、住问题,就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了2l座行宫,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先有木兰围场,后有避暑山庄,最后才有承德这座城市的由来。
有人说,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在承德的演绎“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此话信矣!避暑山庄的兴衰史,不正是清王朝兴衰史的缩影吗!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统治整个中原大地,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外八庙是和大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国家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重要遗迹和珍贵文物,已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
湖光掠影
我们最后来到了避暑山庄苑景区中的湖泊区,这里依山傍水,湖光山色,一种灵秀之美让人心情愉悦,叹为观止。三孔拱桥、湖边垂柳、荷塘睡莲,洲亭画舫,真是绿红满眼翠湖中,亭台楼榭各下同。曲径幽廊醉而行,一步一景如梦中。湖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仿江南的名胜建造,如“烟雨楼”的形状,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而设,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如所有前来观光的游人一样,我来避暑山庄,山庄虽不识我,但依然揽我入怀,我可以尽情地在亭台楼阁、庙宇观庵、湖光山色、小桥画坊间留恋忘返、陶醉其中,想把每一处景观都摄入眼底,每一份史料都存入脑中。无奈老干部们却是人老心不老,脚步愈加地勤健,他们早已走在前头,我于是恋恋不舍地收起不尽美景,三步并做两步地追赶前方的队伍。
我们终于游完全程,从避暑山庄的德汇门出来,回顾此次游览,我仿佛在清王朝的历史中重新走了一遭,岂止是遍览了避暑山庄的天然美景,更是穿越时空,在清代的荣辱兴衰中感悟了避暑山庄的厚重文化,回过头来再看避暑山庄,愈显其深邃而奇迷,博大而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