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新中华再起 > 第三卷 中流砥柱(51)一八五四年的土改

第三卷 中流砥柱(51)一八五四年的土改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淮军当然是张华轩一手创立的私军,所以只要张华轩不是高举大旗造反,淮军的忠诚就绝无问题,甚至,就算张华轩高举大旗造反,只要淮军上下能看到胜利的希望,就未必不会真心拥戴!

    有清一代,汉人的抵抗其实在下层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年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明朝各种势力的余部一直没有停止过抵抗,然后到了乾嘉年间,又有白莲教大举兴兵,洪帮在南方就没有停止过活动,清朝,从来没有在法统上征服过中国的普通百姓。而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与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更使得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若是不然,也不会有人胆敢劝曾国藩这样的理学大师朝廷重臣借由湘军的实力谋反!

    只是这样一来,张华轩自觉并不保险,淮军如果纯粹是一个利益集团,在棉田与工厂加上高薪的供养下对他效忠,然后为了个人前程护卫他一路打到北京,那么,这样一支类似后世军阀军队的淮军,在他身后会不会形成一个军人利益集团?况且,张华轩有钱有枪有地盘的时候这些军人个个忠字当头,若是事有不顺,这种没有灵魂只凭打骂训练形成的战斗力的军队,会不会一哄而散?

    张华轩的淮军是一支近代军队,靠的是大棍加红烧肉整合起来,它不像现代军队,有着国家荣誉感与信仰再加上千丝万缕的责任凝聚而成,打不跨整不倒,因为它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而近代军队则欠缺了这一点。

    国内的局势现在相对于淮军有利,对张华轩也甚是有利,曾国藩抢了风头,朝野上下的目光都盯着曾国藩不放,张华轩在淮安的种种举措,让利于农让利于民,加上没有收取农民的厘金,使得他的名声大好,在这个时候做点事情出来,只怕比前一段时间要容易的多。

    土地改革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被张华轩提上了日程。

    虽然中国历史被人为的划错了成分……从周朝开始叫封建社会,然后是资本主义的民国,再然后便是新中国,可事实上,周朝那个封建制度才是正经的封建,周天子是大宗的宗主,他的兄弟就是小宗,分封到列国,然后分封列国的君主又是大宗,然后各自的兄弟子侄又分别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以封建法统把整个国家瓜分完毕,每一寸土地都是这些贵族的,然后把土地分成井田,让治下的农人去耕种,大小宗主们则无偿的享用这些农人的奉献,然后再负责治下百姓的生老病死。

    这才是正经的封建制度,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战国,有看到农民造反的记录没有?土地公有,而且归一个个大小贵族所有,虽然贵族们多半以贪暴为主,但也要顾忌到自己领地上的百姓得有活路,这么着一层叠一层的,一直维持了千年左右的封建法统。

    到了始皇一统天下,旧贵族被荡涤了个干干净净,其实封建传统已经不复存在,土地私有,从秦制到汉制到唐制,从井田到授田,中国人的土地制度折腾了个遍,可惜,自从宗法制度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制止土地的买卖和转让,每个朝代在兴起之初,都会有意识的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秦始皇迁六国贵族到关中,明太祖迁富户豪门到凤阳,都是为了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在国家暴力的支持下重新获得土地,而自耕农一多,则代表国家的赋税有了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表现。

    可惜,每个王朝到中期之后,土地兼并将是势不可免之事,而土地兼合后引发的革命,又成为王朝终结的催命符。

    兴替交换,解决不了土地问题,中国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动荡与内耗之中。而到了满清统治中国之后,一样没有解决好土地兼并,只是由于十七世纪开始,玉米等高产作物进入中国,加上小冰河时期的结束,没有那么多频繁的天灾出现,使得康乾年间中国的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长,一跃成为人口四亿的超级人口大国。

    这么着一来,使得康乾年间俨然成为盛世,把一切不光彩都遮蔽干净了。

    到了咸丰年间,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动荡的主因,耕地没有增加,人口却一直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也到了一个瓶颈,在这个当口儿又是外敌入侵,内乱不止,加上朝政腐败,官员贪污,土地兼并的情况又依然严重,混乱了整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因多半在此。

    甚至在近百年之后,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问题才得到了真正的解决,而正是解决了土地问题,才使得一个小米加步枪的政权,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政府。

    张华轩现在就是要在自己的治下解决土地问题,如果他真的能抢先一步,把这个中国的千年痼疾给解决掉,那么所能赢得的利益,就不仅仅是让一个淮军集团上下归心的实际利益,而是全中国四亿人都对他有着强烈的期许和认同感了!

    如果说淮安的工业化是让他积蓄战争力量,而他决定在宿州一带搞土改,则是为了调动全中国农民的力量,两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后者,在中国有比前者更加重要的多的意义。

    太平天国当然也有田亩政策,可惜是一直到后期天国已经失尽民心与军心,大势已去江河日下时才提了出来,而且由书生执事,不切实际,以张华轩看来,如果是当真进行彻底与猛烈的土地改革,未尝太平天国不能起死回生。

    张华轩的情形与太平天国不同,当然也不需要也不可能采取什么激烈的手段。土地兼并与地租问题,向来就困扰着中国有良心的士大夫,明朝的海瑞名声足够响亮,可惜也是在江南惹恼了太多的富贵豪门,结果被朝野弹劾,最后只能黯然挂冠引去,落个灰头土脸的结局。既然操切行事不容易成功,张华轩在开始时便也很是谨慎,淮安土地肥沃,黄河夺淮的情形还没有发生,所以苏北还算鱼米之乡,而且有漕运等利,整个民生还算过的去,所以也没有必要在淮安一带搞什么动作。

    倒是宿州一带,因为紧邻捻子的老巢,张华轩在三义镇一战后重创了蓝旗,打死了大旗主刘永敬,俘虏了刘玉渊,蓝旗主力一朝尽丧,张乐行等人有鉴于淮军厉害,于是化整为零,在四乡分散,对这种战术淮军也没有办法,所以在淮北只是蓝旗一战吃了大亏,从实力第一掉落到实力最弱,而其余诸旗实力不减,皖抚福济无兵,只是跟在和春身后混日子的主,两人一心想的也是想办法克复庐州向朝廷请功,对淮北的乱局索性就是睁眼闭眼,不再过问。既然张华轩的淮军就驻扎在宿州等地,福济索性将这些州县交给张华轩一手管理,反正当时苏皖一体,很多官衙都互设在对方境内,让江苏按察管一下混乱的淮北,原本也算不得什么。

    这样一来,张华轩也算是有了一个体面合理的借口。淮北大乱,原因多种,流民多而无地,地方盘苛过分其实正是主因,这一点朝廷明白,很多安徽省籍的官员也多是明白。十月中旬,张华轩与几个心腹幕僚已经拟定了初步的计划,十一月初,沈葆桢离开淮安不久,一封以张华轩名义拟就的奏折已经飞速送达北京。

    这一封《减租减息定淮北大局折》算是含糊不清,不过折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审问王保儿的情形,极言捻子多是无地流民,与拜上帝邪教的太平军不同,太平军有纲领,有领袖,有野心,而捻子只是一伙流民构成的类似土匪的武装,只要安定地方情形,适合分给公地,劝导地方业主减租减息等等,就能稍解淮北民情,有益于地方安定。

    折中巧妙提到了军费问题,极言花一万两官饷让一千官员剿捻一个月,还不如让几个地主减免一千两的地租管用,折中言道:“暂苦乡绅数年耳!”

    这样一封奏折如果是在以前,朝廷不免以为又是哪个腐儒的无用之论,根本不放在心上,不过既然是当红大员张华轩的奏报,那自然是绝然不同。

    当下由咸丰看过之后,甚是嘉悦,然后特意儿传给军机处与安徽籍的官员一同议论,叫这伙子官员一起商量好了,然后明白回奏。

    当时在朝中原本最有势力的淮北人当属吕贤基,可惜在太平军攻打庐州时已经战死,其余如李鸿章辈,此时正在淮北某地与小股捻子或是太平军交战,正杀的滚地葫芦一般,没有一点儿后来的北洋重臣伯爵的风范,没有安徽人出来说话,军机上下也知道张华轩现在圣眷正隆,而且做的这事儿也是让利于农,自己个一点好处也落不到手的,历朝各代,做这种事的在乡绅官员堆里都不落好儿,各大军机虽不明白张华轩原本很机灵的人却怎么行此昏招,却也只得由他了事。

    十一月中,明发上谕到在淮安,准张华轩便宜行事。(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