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商务二局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胡秋青在辽阳只停留了三日,便急匆匆地返回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平原。
在这短短的三日里,苏翎又从辽东经略袁应泰处为胡秋青拿到了数道公文,以辽东经略袁应泰的名义,致书辽东巡抚王化贞,令其继续给予胡秋青一部粮饷、军需拨付。同时,苏翎也与辽东经略袁应泰谈了许久,最终让袁应泰不仅对由胡秋青选择一处合适的地点开启马市表示支持,并另有了新的想法。
当然,以辽东经略袁应泰对朝中事务的熟悉程度,自然是不能以马市这样一见便知的名义行事,仍旧是按袁应泰说的那句话,凡事做了再说。如今只要对辽东局势有利的,袁应泰是完全赞同,并会主动补充苏翎所虑不周之处。比如苏翎与赵毅成所设想的,欲使那些山海关内的商人主动贩运商货前往蒙古交易的法子,便是由袁应泰想出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袁应泰的办法也不算是新的东西。大明朝以往便有数种令山海关内直至江南一带的商人主动运送粮草、商货前往辽东的办法,用以弥补朝廷运力的不足。不过到最后,均是因各地官吏盘剥过重,以至商人们谁也不愿干这赔本的买卖,最好的状况,也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略略持平的结果。
这些弊端,辽东经略袁应泰当然清楚,所以,袁应泰又给少年天启皇帝上了封奏书,请求恩准关内商贩无论大小,只要愿意往辽东贩运商货的,一律放行。这不论是海运,还是陆路,只要持有特许的通关文书。沿途的关隘、哨卡均不得阻拦,并应给予相应协助。
这封奏书是洋洋洒洒足有万言,袁应泰充分发挥了其一只笔的生花效果,将整个辽东的过去、现在、将来,是说得详而又详,弊端几何,是效果几何,都一一列明阐述。其中最重要地,是袁应泰将整个辽东日后所需的军用粮饷以及治理民事所需巨额费用,都做了初步估算。那数目当然是要吓死一应户部、兵部官员的。当然,袁应泰随即笔锋一转,转而说起这商路畅通的好处。且其能节省多少费用,也是略作估算,前后对比,这结果便一目了然。
自然,这其中核算的银两数目到底是不是准确。已无人核对。如今单是给苏翎拨付的军饷,内帑便有三百万两,至于前面拨付的银子却换来一败涂地的那些总数。更是令一众官员头痛。袁应泰的这封奏折,无疑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当然十分例外地没有人反对。天启皇帝当即恩准。且是亲笔披红,令部当即办理。
不过。袁应泰解决弊端的法子,是在京城设立征夷大将军商务局。专门办理关内商贩的通关文书,其辽东所需何物。需要多少,均由征夷大将军商务局核准。当然,在提出这一大明朝罕见地建议之前,袁应泰已经将所有可能的弊端都讲得清清楚楚。是故,关于此局的人员配置,袁应泰奏请皇帝恩准,由征夷大将军苏翎派专人管理,但不设品级,不设官职名称,只是一个办事之人而已。此举自然避免了其它任何人的染指企图。袁应泰更是在奏书中明言:若是要节省辽东军事、民事的巨额花费,必须另用新人,其他任何管理一概不得插手。
按说这件事该以辽东经略袁应泰地名义办理更加合乎道理,但袁应泰早就预料到有此一问,是故在奏书中坦言,若要此事办得顺利,不至于到最后又落入朝中党争的老路上去,必得用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这个新人的名义办理。其中更是有惊人之语,所谓:“辽事全看苏翎,欲使辽东得百年安定,必得苏翎之名”
当然这句话在朝中大臣们看来,可是过分得离奇。但如今大捷地余音未了,皇上内帑是接二连三地拿出来,一改往日求二给一的态度,且那苏翎的确是取得了所有人都想象不到地功绩,就算是对袁应泰的言辞有所不满,反对地声音却也暂时没有出现。再说,袁应泰抓住了关键之处,这商务局的名字,可与军需毫无关联,这以文统武派地老臣们可没什么可挑剔的。而且,这负责之人没有品级,也没有职衔,说起来也就是盖个大印,让那些商人拿去通关而已,既不收税钱银子,也没什么其它可巴结地地方,倒是没什么人对此有兴趣争夺。当然,内里难说有没有相互盯着想找对方麻烦的担心存在。这个位置,除了想在商人身上捞点好处的人,还当真入不得朝中官员的眼。何况袁应泰奏书中已经说得明白,这事一旦办不好,那自然是管事的人贪污索贿,谁还敢自己找上门去?万一真耽误了辽东军事,可就是自寻死路了。
这个征夷大将军商务局,既然不涉及到朝廷政事,也无关税收,且只对辽东局势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不久。当徐熙返回京城之时。便有一个太监带着从人找上门来。交待征夷大将军商务局地挂牌办事事宜。此事居然有内宫太监出面办理。可见皇上对此地重视程度。不过。这件事日后在做交待。这里仅仅略略一提。
苏翎对袁应泰在此事上花地心思。那是多有感激。却是无法言传。自此。苏翎对带袁应泰地态度。也略有改变。至少袁应泰看向自己地那种长辈对晚辈地眼光出现时。苏翎不再感觉不适。这一步。算是苏翎将脚踏进了京城。而京城里在风月场中已经小有名气地徐熙。也换了个位置出现。当然。风月花酒那是照旧不误。对徐熙来说这可没有什么顾忌。那些闻风而来地商人。原在这些地方谈事。要自在得多。
袁应泰做地。还远不止这些。实际上这也正是苏翎地武力之外所缺乏地部分。以一场大捷换来朝廷地全力援助。却不能保证所有地需求。正如苏翎估计地。那些运往辽东地粮草、军需、饷银。可都是有数地。能用多少。用多久。在朝廷上地官员们可都掐着指头算计着呢。而苏翎所用。却不完全是扬言地十万大军所用。如同胡秋青拿出粮食救济那些蒙古骑兵家眷一样。这般用法。苏翎可也不是一件两件了。镇江堡数万迁居地百姓人口。便是其中较大地一件。
说起来。原来大明朝地武官贪污也好。虚报名册吃空额也好。这银子是到了自家腰包。若是从结果上看。苏翎怕也是一样。唯一地区别便是去向不同。这苏翎估计得用到冬天。也还是粗略一算。总之是一片混乱。至今也没有一个完全系统地建制形成。只要有用。苏翎是照拨不误。
在镇江堡地胡德昌等一干商人。所作之事苏翎全然未问。全都交给胡显成。总之目前一切都显得富余。暂时不用担心。而胡显成与胡德昌等人。倒是自有一本账算。这才是苏翎地最大后盾。
而袁应泰地尽心扶持。多少对苏翎地这些漏洞、缺陷有着不小地弥补作用。将可能地麻烦减少了不少。京城里得到朝廷地准许答复之后。袁应泰又连续致书辽东巡抚王化贞。令其一定要确保所有入关地商队不受官兵侵扰。同时。还得担负起由山海关至三岔河段地安全问题。自然。山海关以内。不论是海上、陆路。各地官府、钞关等等都已得到朝廷地命令。大致意思并无二致。真要说起来。这种专为商路地开通而发布如此广泛地朝廷命令地。也属鲜见。
此时商人在大明朝的地位,仍然不值一提,但朝中各级官员,自家在做生意、经营店铺、田庄的,还真找不出没有的。征夷大将军商务局挂牌之后,倒是真没有人干扰,但没过多久,那些拿着各种证明背后是谁的名帖、书信等等的人,便占用了徐熙不少时间。银子当然不会有人不赚,这其中不少人还是相当有实力的商人,算是对商务局有着不小的支持。
说其这个,是要说在这辽东,同样也有类似的人。京城里徐熙挂牌子开张之后,在辽阳城里,也同样挂其了一模一样的牌子。唯一的区别,是京城徐熙手里,有一枚朝廷铸造的“征夷大将军商务局”的大印,这还是头一回朝廷给一个没有丝毫级别的部分铸印,而辽阳城里的商务局,用的是袁应泰命人刻的,当然,凭这个印还出不了山海关,还得另加辽东经略大人的大印才可。
在辽东,苏翎的作用自然比袁应泰在京城的作用大一些。袁大人给王化贞去的是公文,苏翎给辽东巡抚大人用的,却是银子。这回当然不是现银,那胡秋青拿着苏翎的信,直接见到王化贞,商议这今后贩马之事。
方案有两种,一是胡秋青将马都交给王化贞,而换得所需的粮食等物,是赚是赔,各自经营。这二是由胡秋青全权办理,王化贞提供所需,仍按各类价格付银子,但事后,王化贞将得到一成的红利。那王化贞只犹豫了片刻,便选择了只拿净银,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不仅是不受牵连、无人能抓住把柄,也还有王化贞一向主张的联合蒙古人制敌的策略原因。
自此,一张向辽东聚集的商业大网就此全部开通,剩下的,便看那些商人是否愿意赚这辽东的银子了。
胡秋青在辽阳只停留了三日,便急匆匆地返回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平原。
在这短短的三日里,苏翎又从辽东经略袁应泰处为胡秋青拿到了数道公文,以辽东经略袁应泰的名义,致书辽东巡抚王化贞,令其继续给予胡秋青一部粮饷、军需拨付。同时,苏翎也与辽东经略袁应泰谈了许久,最终让袁应泰不仅对由胡秋青选择一处合适的地点开启马市表示支持,并另有了新的想法。
当然,以辽东经略袁应泰对朝中事务的熟悉程度,自然是不能以马市这样一见便知的名义行事,仍旧是按袁应泰说的那句话,凡事做了再说。如今只要对辽东局势有利的,袁应泰是完全赞同,并会主动补充苏翎所虑不周之处。比如苏翎与赵毅成所设想的,欲使那些山海关内的商人主动贩运商货前往蒙古交易的法子,便是由袁应泰想出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袁应泰的办法也不算是新的东西。大明朝以往便有数种令山海关内直至江南一带的商人主动运送粮草、商货前往辽东的办法,用以弥补朝廷运力的不足。不过到最后,均是因各地官吏盘剥过重,以至商人们谁也不愿干这赔本的买卖,最好的状况,也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略略持平的结果。
这些弊端,辽东经略袁应泰当然清楚,所以,袁应泰又给少年天启皇帝上了封奏书,请求恩准关内商贩无论大小,只要愿意往辽东贩运商货的,一律放行。这不论是海运,还是陆路,只要持有特许的通关文书。沿途的关隘、哨卡均不得阻拦,并应给予相应协助。
这封奏书是洋洋洒洒足有万言,袁应泰充分发挥了其一只笔的生花效果,将整个辽东的过去、现在、将来,是说得详而又详,弊端几何,是效果几何,都一一列明阐述。其中最重要地,是袁应泰将整个辽东日后所需的军用粮饷以及治理民事所需巨额费用,都做了初步估算。那数目当然是要吓死一应户部、兵部官员的。当然,袁应泰随即笔锋一转,转而说起这商路畅通的好处。且其能节省多少费用,也是略作估算,前后对比,这结果便一目了然。
自然,这其中核算的银两数目到底是不是准确。已无人核对。如今单是给苏翎拨付的军饷,内帑便有三百万两,至于前面拨付的银子却换来一败涂地的那些总数。更是令一众官员头痛。袁应泰的这封奏折,无疑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当然十分例外地没有人反对。天启皇帝当即恩准。且是亲笔披红,令部当即办理。
不过。袁应泰解决弊端的法子,是在京城设立征夷大将军商务局。专门办理关内商贩的通关文书,其辽东所需何物。需要多少,均由征夷大将军商务局核准。当然,在提出这一大明朝罕见地建议之前,袁应泰已经将所有可能的弊端都讲得清清楚楚。是故,关于此局的人员配置,袁应泰奏请皇帝恩准,由征夷大将军苏翎派专人管理,但不设品级,不设官职名称,只是一个办事之人而已。此举自然避免了其它任何人的染指企图。袁应泰更是在奏书中明言:若是要节省辽东军事、民事的巨额花费,必须另用新人,其他任何管理一概不得插手。
按说这件事该以辽东经略袁应泰地名义办理更加合乎道理,但袁应泰早就预料到有此一问,是故在奏书中坦言,若要此事办得顺利,不至于到最后又落入朝中党争的老路上去,必得用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这个新人的名义办理。其中更是有惊人之语,所谓:“辽事全看苏翎,欲使辽东得百年安定,必得苏翎之名”
当然这句话在朝中大臣们看来,可是过分得离奇。但如今大捷地余音未了,皇上内帑是接二连三地拿出来,一改往日求二给一的态度,且那苏翎的确是取得了所有人都想象不到地功绩,就算是对袁应泰的言辞有所不满,反对地声音却也暂时没有出现。再说,袁应泰抓住了关键之处,这商务局的名字,可与军需毫无关联,这以文统武派地老臣们可没什么可挑剔的。而且,这负责之人没有品级,也没有职衔,说起来也就是盖个大印,让那些商人拿去通关而已,既不收税钱银子,也没什么其它可巴结地地方,倒是没什么人对此有兴趣争夺。当然,内里难说有没有相互盯着想找对方麻烦的担心存在。这个位置,除了想在商人身上捞点好处的人,还当真入不得朝中官员的眼。何况袁应泰奏书中已经说得明白,这事一旦办不好,那自然是管事的人贪污索贿,谁还敢自己找上门去?万一真耽误了辽东军事,可就是自寻死路了。
这个征夷大将军商务局,既然不涉及到朝廷政事,也无关税收,且只对辽东局势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不久。当徐熙返回京城之时。便有一个太监带着从人找上门来。交待征夷大将军商务局地挂牌办事事宜。此事居然有内宫太监出面办理。可见皇上对此地重视程度。不过。这件事日后在做交待。这里仅仅略略一提。
苏翎对袁应泰在此事上花地心思。那是多有感激。却是无法言传。自此。苏翎对带袁应泰地态度。也略有改变。至少袁应泰看向自己地那种长辈对晚辈地眼光出现时。苏翎不再感觉不适。这一步。算是苏翎将脚踏进了京城。而京城里在风月场中已经小有名气地徐熙。也换了个位置出现。当然。风月花酒那是照旧不误。对徐熙来说这可没有什么顾忌。那些闻风而来地商人。原在这些地方谈事。要自在得多。
袁应泰做地。还远不止这些。实际上这也正是苏翎地武力之外所缺乏地部分。以一场大捷换来朝廷地全力援助。却不能保证所有地需求。正如苏翎估计地。那些运往辽东地粮草、军需、饷银。可都是有数地。能用多少。用多久。在朝廷上地官员们可都掐着指头算计着呢。而苏翎所用。却不完全是扬言地十万大军所用。如同胡秋青拿出粮食救济那些蒙古骑兵家眷一样。这般用法。苏翎可也不是一件两件了。镇江堡数万迁居地百姓人口。便是其中较大地一件。
说起来。原来大明朝地武官贪污也好。虚报名册吃空额也好。这银子是到了自家腰包。若是从结果上看。苏翎怕也是一样。唯一地区别便是去向不同。这苏翎估计得用到冬天。也还是粗略一算。总之是一片混乱。至今也没有一个完全系统地建制形成。只要有用。苏翎是照拨不误。
在镇江堡地胡德昌等一干商人。所作之事苏翎全然未问。全都交给胡显成。总之目前一切都显得富余。暂时不用担心。而胡显成与胡德昌等人。倒是自有一本账算。这才是苏翎地最大后盾。
而袁应泰地尽心扶持。多少对苏翎地这些漏洞、缺陷有着不小地弥补作用。将可能地麻烦减少了不少。京城里得到朝廷地准许答复之后。袁应泰又连续致书辽东巡抚王化贞。令其一定要确保所有入关地商队不受官兵侵扰。同时。还得担负起由山海关至三岔河段地安全问题。自然。山海关以内。不论是海上、陆路。各地官府、钞关等等都已得到朝廷地命令。大致意思并无二致。真要说起来。这种专为商路地开通而发布如此广泛地朝廷命令地。也属鲜见。
此时商人在大明朝的地位,仍然不值一提,但朝中各级官员,自家在做生意、经营店铺、田庄的,还真找不出没有的。征夷大将军商务局挂牌之后,倒是真没有人干扰,但没过多久,那些拿着各种证明背后是谁的名帖、书信等等的人,便占用了徐熙不少时间。银子当然不会有人不赚,这其中不少人还是相当有实力的商人,算是对商务局有着不小的支持。
说其这个,是要说在这辽东,同样也有类似的人。京城里徐熙挂牌子开张之后,在辽阳城里,也同样挂其了一模一样的牌子。唯一的区别,是京城徐熙手里,有一枚朝廷铸造的“征夷大将军商务局”的大印,这还是头一回朝廷给一个没有丝毫级别的部分铸印,而辽阳城里的商务局,用的是袁应泰命人刻的,当然,凭这个印还出不了山海关,还得另加辽东经略大人的大印才可。
在辽东,苏翎的作用自然比袁应泰在京城的作用大一些。袁大人给王化贞去的是公文,苏翎给辽东巡抚大人用的,却是银子。这回当然不是现银,那胡秋青拿着苏翎的信,直接见到王化贞,商议这今后贩马之事。
方案有两种,一是胡秋青将马都交给王化贞,而换得所需的粮食等物,是赚是赔,各自经营。这二是由胡秋青全权办理,王化贞提供所需,仍按各类价格付银子,但事后,王化贞将得到一成的红利。那王化贞只犹豫了片刻,便选择了只拿净银,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不仅是不受牵连、无人能抓住把柄,也还有王化贞一向主张的联合蒙古人制敌的策略原因。
自此,一张向辽东聚集的商业大网就此全部开通,剩下的,便看那些商人是否愿意赚这辽东的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