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银杏悲歌》之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写完了这本小说,我想我的“郑家湾系列”应当暂时打住。不是因为“郑家湾”已经干涸,相反的是“郑家湾”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地下水脉亦异常壮健,让我再挥霍几辈子都挥霍不完。
郑家湾真正意义的水也实在丰沛。记得儿时,左邻右舍们随便在院子里掏一眼浅井,那水就汩汩地上来,一会就满盈了,只管拿水桶提去,甚至连绳子都用不着。有一年,家乡遭受到据说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最大的旱灾,方圆数百里的土地龟裂,那缝隙可以伸进一只大人的胳膊,环绕郑家湾的奠耳河也旱得仅剩一米宽的沟沟了,但当一个大人企图涉水过去时,结果却遭到了灭顶之灾,——真正的灭顶之灾,他就那么立着,被那条河沟一点点吸下去吸下去,再也没有出来;讫今为止,还没有人弄清楚那条沟壑到底有多深。
我就是拿着一个面盆,常常在屋檐下的水井里舀水的那个人。那水也甜,也苦,也涩,还带点泥腥味。
其实“郑家湾”是遗落在东海之滨的几个村庄,或者说是一个曾经逃离尘器和是非的群体。
公元824年,河南荥阳出了个叫郑畋的人,他18岁那年,就考取了会昌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唐未为凤翔节度使。因破黄巢兵有功,皇帝说:“畋,儒者之勇。”乃尔进司空平章事。
我无意去追究这位老祖宗的是非功罪,我只是纳闷,官运如日中天又年刚不惑的郑台文,为什么要称病退休?是厌倦了官场的争斗倾轧?还是镇压了农民起义后的恐惧?抑或是居功自傲,得罪了皇帝老儿?
翻检唐诗三百首,读诵他的那首七绝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敢将当朝皇帝唐玄宗和和那个昏庸的陈后主相比,是比别人多一点胆识,多一点为人臣子的责任感,还是他真的吃了豹子胆了?
然而他毕竟激流勇退了,携着夫人和四个儿子,离开了繁华的京都。他的离京,离得有点鬼崇诡秘,说是南下四川到成都去的,可半道上却折向了江西,然后又山重水复地来到福建,又跑到海边去“浮海致瓯”在瓯江入海处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荒地上驻了脚,因为他看中了这里的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更有河面宽阔、水势平稳的河道可供舟楫往来。
从此,郑畋在政治上韬光养晦,却努力于子孙的教育和人丁兴旺。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百年过去,郑氏家族“生齿日繁,瓜瓞分蔓”后生们一个个体魄健壮,聪明不俗。到明朝,已经形成方圆十里、芸芸数千口的“郑家湾”
“郑家湾”是我给小说中的村落群起的土名儿,比起老祖宗起的真实地名可就太差劲了。那些至今还沿用地地名叫柳市、荷盛、凰屿、泮垟等等;很美,也很有文化。比如这“泮”古代学校门前有半月形水池曰“泮”童子上学则是“入泮”;“垟”是他们对田畈、田野的总称。泮垟,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土地。
郑氏治家之道是严谨的,他们不骄宠子孙,提倡不砌华屋,不着绸缎。他们崇尚“躬耕勤读”就是一边做田,一边习文。或者说是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就种田,既能温饱就必须去读书。人的毅力和体魄就是在这种锻炼中强大的。他们大都头脑好使,大都能吃耐劳。唐朝结束了,宋朝鼎盛了,郑氏子孙血脉里的功名意识又复活了,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先后考出六个进士,举人以下的就不计其数了。一直到我出世明白一点点事理时,大人们就告知说,谁谁是大学生,谁谁是留学生,至于哪几个是留日的,哪几个是留英、留法的,任凭他们怎么样谆谆教导,我就是浑沌一片。
审视郑家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是一句“农村题材”就可以概括得了的。郑家湾远比纯粹的农村和纯粹的农民要复杂得多。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封建枷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多少无辜的女人一辈子喘不过气来;“好女不事二夫”让多少年轻寡妇的灿烂青春枯萎凋谢;而男人们却有充分的理由去偷、去典、去买、去娶三妻四妾。
郑家湾充满着正义和激情“八一三”在上海打响了,郑家湾立即就拉出一支抗日救国宣传队来;美国佬闯到了鸭绿江边,我的舅辈们就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前线,不怕抛头颅洒热血。郑家湾是善良的,但有时也滋养着邪恶,郑家湾是智慧的,但同时也孕育着愚味。郑家湾是敏感的,一有什么“运动”郑家湾就“树欲静而风不止”大跃进那阵,郑家湾放的卫星比别处的多,比别处的大,接踵而来的饥馑也远比别处厉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残酷批斗,比起城里的这派那派也不逊色;改革开放了,最先冲破禁锢,敢为人先闯天下的也是我的兄弟乡亲。如今,他们中间的顶尖人物,已经是国家级、世界级的企业家了,几任中央首长都来视察指导,各行各业纷纷来参观学习。当然,郑家湾也不乏失败者。在这块偏远而古老的土地上,郑家湾人演绎了多少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啊。
郑家湾的语言,亦有她独特的风格,有的更接近古汉语,他们把中午叫做“日昼”将傍晚叫做“黄昏”回家则说成“走归”或“归去。”在他们的口语里没有“不”字,取而代之的是“否”或“毋”我穿梭在郑家湾的弄堂里,扑面而来的是这样熟悉的乡音:
“某家奶奶,黄昏饭吃罢未?”
“未呢。”
“在我家随便用点?”
“否。我那小孙子考上了大学,我这正要请恩师过来喝杯喜酒呢!”
“好体面的奶奶!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听到响动的师娘,会在楼上探出半个身子道:
“毋用劳动你奶奶过来,梳洗罢我们自然就去了。”
以为她们是多大的知识分子,或者说她们故意在咬文嚼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郑家湾,这样对话是最自然不过的了。郑家湾的语言,是否是中原文化和瓯越文化的糅合,有待考证。不过终归是涩了,我不敢在小说里随便用。——扯远了,打住。
这个集子,收进去的是我近期创作的六部中篇小说。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我的主人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死守在郑家湾,他们正随着时代的潮流,蹒跚地步向了纷扰和繁华,就像杀妻中主人公郑凌云,他不但已经在城里活得如鱼得水,而且已经活成个人上人了。所以,我以后的视角和笔触,也将从农村转向城市。
欲望鞭策着人们马不停蹄。魔鬼却躲在角落里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噬饕餮者。
写完了这本小说,我想我的“郑家湾系列”应当暂时打住。不是因为“郑家湾”已经干涸,相反的是“郑家湾”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地下水脉亦异常壮健,让我再挥霍几辈子都挥霍不完。
郑家湾真正意义的水也实在丰沛。记得儿时,左邻右舍们随便在院子里掏一眼浅井,那水就汩汩地上来,一会就满盈了,只管拿水桶提去,甚至连绳子都用不着。有一年,家乡遭受到据说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最大的旱灾,方圆数百里的土地龟裂,那缝隙可以伸进一只大人的胳膊,环绕郑家湾的奠耳河也旱得仅剩一米宽的沟沟了,但当一个大人企图涉水过去时,结果却遭到了灭顶之灾,——真正的灭顶之灾,他就那么立着,被那条河沟一点点吸下去吸下去,再也没有出来;讫今为止,还没有人弄清楚那条沟壑到底有多深。
我就是拿着一个面盆,常常在屋檐下的水井里舀水的那个人。那水也甜,也苦,也涩,还带点泥腥味。
其实“郑家湾”是遗落在东海之滨的几个村庄,或者说是一个曾经逃离尘器和是非的群体。
公元824年,河南荥阳出了个叫郑畋的人,他18岁那年,就考取了会昌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唐未为凤翔节度使。因破黄巢兵有功,皇帝说:“畋,儒者之勇。”乃尔进司空平章事。
我无意去追究这位老祖宗的是非功罪,我只是纳闷,官运如日中天又年刚不惑的郑台文,为什么要称病退休?是厌倦了官场的争斗倾轧?还是镇压了农民起义后的恐惧?抑或是居功自傲,得罪了皇帝老儿?
翻检唐诗三百首,读诵他的那首七绝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敢将当朝皇帝唐玄宗和和那个昏庸的陈后主相比,是比别人多一点胆识,多一点为人臣子的责任感,还是他真的吃了豹子胆了?
然而他毕竟激流勇退了,携着夫人和四个儿子,离开了繁华的京都。他的离京,离得有点鬼崇诡秘,说是南下四川到成都去的,可半道上却折向了江西,然后又山重水复地来到福建,又跑到海边去“浮海致瓯”在瓯江入海处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荒地上驻了脚,因为他看中了这里的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更有河面宽阔、水势平稳的河道可供舟楫往来。
从此,郑畋在政治上韬光养晦,却努力于子孙的教育和人丁兴旺。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百年过去,郑氏家族“生齿日繁,瓜瓞分蔓”后生们一个个体魄健壮,聪明不俗。到明朝,已经形成方圆十里、芸芸数千口的“郑家湾”
“郑家湾”是我给小说中的村落群起的土名儿,比起老祖宗起的真实地名可就太差劲了。那些至今还沿用地地名叫柳市、荷盛、凰屿、泮垟等等;很美,也很有文化。比如这“泮”古代学校门前有半月形水池曰“泮”童子上学则是“入泮”;“垟”是他们对田畈、田野的总称。泮垟,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土地。
郑氏治家之道是严谨的,他们不骄宠子孙,提倡不砌华屋,不着绸缎。他们崇尚“躬耕勤读”就是一边做田,一边习文。或者说是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就种田,既能温饱就必须去读书。人的毅力和体魄就是在这种锻炼中强大的。他们大都头脑好使,大都能吃耐劳。唐朝结束了,宋朝鼎盛了,郑氏子孙血脉里的功名意识又复活了,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先后考出六个进士,举人以下的就不计其数了。一直到我出世明白一点点事理时,大人们就告知说,谁谁是大学生,谁谁是留学生,至于哪几个是留日的,哪几个是留英、留法的,任凭他们怎么样谆谆教导,我就是浑沌一片。
审视郑家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是一句“农村题材”就可以概括得了的。郑家湾远比纯粹的农村和纯粹的农民要复杂得多。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封建枷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多少无辜的女人一辈子喘不过气来;“好女不事二夫”让多少年轻寡妇的灿烂青春枯萎凋谢;而男人们却有充分的理由去偷、去典、去买、去娶三妻四妾。
郑家湾充满着正义和激情“八一三”在上海打响了,郑家湾立即就拉出一支抗日救国宣传队来;美国佬闯到了鸭绿江边,我的舅辈们就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前线,不怕抛头颅洒热血。郑家湾是善良的,但有时也滋养着邪恶,郑家湾是智慧的,但同时也孕育着愚味。郑家湾是敏感的,一有什么“运动”郑家湾就“树欲静而风不止”大跃进那阵,郑家湾放的卫星比别处的多,比别处的大,接踵而来的饥馑也远比别处厉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残酷批斗,比起城里的这派那派也不逊色;改革开放了,最先冲破禁锢,敢为人先闯天下的也是我的兄弟乡亲。如今,他们中间的顶尖人物,已经是国家级、世界级的企业家了,几任中央首长都来视察指导,各行各业纷纷来参观学习。当然,郑家湾也不乏失败者。在这块偏远而古老的土地上,郑家湾人演绎了多少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啊。
郑家湾的语言,亦有她独特的风格,有的更接近古汉语,他们把中午叫做“日昼”将傍晚叫做“黄昏”回家则说成“走归”或“归去。”在他们的口语里没有“不”字,取而代之的是“否”或“毋”我穿梭在郑家湾的弄堂里,扑面而来的是这样熟悉的乡音:
“某家奶奶,黄昏饭吃罢未?”
“未呢。”
“在我家随便用点?”
“否。我那小孙子考上了大学,我这正要请恩师过来喝杯喜酒呢!”
“好体面的奶奶!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听到响动的师娘,会在楼上探出半个身子道:
“毋用劳动你奶奶过来,梳洗罢我们自然就去了。”
以为她们是多大的知识分子,或者说她们故意在咬文嚼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郑家湾,这样对话是最自然不过的了。郑家湾的语言,是否是中原文化和瓯越文化的糅合,有待考证。不过终归是涩了,我不敢在小说里随便用。——扯远了,打住。
这个集子,收进去的是我近期创作的六部中篇小说。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我的主人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死守在郑家湾,他们正随着时代的潮流,蹒跚地步向了纷扰和繁华,就像杀妻中主人公郑凌云,他不但已经在城里活得如鱼得水,而且已经活成个人上人了。所以,我以后的视角和笔触,也将从农村转向城市。
欲望鞭策着人们马不停蹄。魔鬼却躲在角落里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噬饕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