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李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好官不仅仅是清官。——作者题记。
李冰是战国时期人。李冰是官,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守。李冰在任时,带领了四川人民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建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美,而最让我心动的,却是这2250年前建就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西面50公里的岷江中上游处。岷江是从岷山凌厉的挟持中挣脱出来的。它骠悍,急躁,一泄万里;岷山属喀斯特地貌,崩塌的石灰岩不断地闯入河床,致使岷江沙石俱下。
我估计,当年的李冰曾站在岷江北岸的玉垒山上,看江水滔滔而过,流失到遥远的长江。成都平原却严重缺水,农民常常因干旱而无法播种,或耕种了得不到及时的浇灌而升斗无收,因此常年饥馑,哀鸿遍野。
李冰的心随着岷江的波涛起伏。他想,如果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就好了。于是他召集了有识之士和水利行家,察看地形,大胆设想,科学论证,逐步形成都江堰的工程规划。
都江堰工程分三步实施,首先在岷江中心筑一道纵向的分水长堤,堤形如鱼,首尾长3000米,鱼肚处宽300米,鱼嘴逆水,将岷江破成外江和内江。第二,在玉垒山伸入江水的虎头岩上,凿开一个20米宽的口子,内江的水就是从这个宝贵的口子里引入成都城,所以把这个口子称为“宝瓶口”而凿离虎头岩的那块山体则被后人叫做“离堆”;第三工程,在分水堤尾部与离堆之间,筑一条堰坝叫“飞沙堰”坝下修两条溢洪道。暴雨倾盆山洪暴发的日子,内江多余的水流即由溢洪道泄出,又利用回流的原理,将江水裹挟而下的泥沙排掉。
这是个极其科学、极其大胆的构想,一旦梦想成真,内、外江的水流将永远按四六分成:丰水期外江六成内江四成,枯水期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从而确保四川盆地的饮用、灌溉和以后的工业用水。
图样画在纸上,而想把它付诸现实,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现代人不能想象古人治水的维艰,但可以肯定,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要四处奔走,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动工了,李氏父子必亲赴第一线,和民工同甘共苦。更有一些技术难关,比如,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炸药,怎么弄开那坚硬的虎头岩?
群策群力,就有了办法:岷山上有的是柴,砍了柴,架在虎头岩下烧,烤得岩石滚烫,然后拼命往上面浇水,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崖体龟裂,民工们就对着裂痕凿啊敲啊,生生地凿出个宝瓶口来。那时候当然也没有钢筋水泥,李冰就让民工们上山砍竹子,编就一个个硕大的竹笼,捡巨大的卵石往里放,就这么一个个装满卵石的竹笼排列挤兑起来,筑成那些坚固的堤坝。
八年的艰苦奋斗,终开完成了都江堰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此,四川成了丰绕富裕的“天府之国”
2250年过去了,都江堰坚强地屹立在岷江的激流之中,孜孜不倦地滋养着成都平原,呵护着四川百姓。今天,它的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无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看了赞叹说:“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而赵朴初先生则在他的诗里将都江堰与万里长城媲美,还说长城是“徒留古迹在”而都江堰却是“万世资灌溉”!
站在风景旖旎、巍峨壮观的二王庙前,我感慨万千。李冰父子在世时并不想争霸图业,可后来的唐朝却封李冰为“赤诚王”元代又封他儿子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右王”;我又想,当年李家父子手中掌握着巨大的工程款项,按照当今“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说法,他们可曾想过要中饱私囊?可曾想过去养几个小蜜包几位二奶?
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都被历史湮没了,而李冰父子和都江堰永在。
好官不仅仅是清官。——作者题记。
李冰是战国时期人。李冰是官,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守。李冰在任时,带领了四川人民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建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美,而最让我心动的,却是这2250年前建就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西面50公里的岷江中上游处。岷江是从岷山凌厉的挟持中挣脱出来的。它骠悍,急躁,一泄万里;岷山属喀斯特地貌,崩塌的石灰岩不断地闯入河床,致使岷江沙石俱下。
我估计,当年的李冰曾站在岷江北岸的玉垒山上,看江水滔滔而过,流失到遥远的长江。成都平原却严重缺水,农民常常因干旱而无法播种,或耕种了得不到及时的浇灌而升斗无收,因此常年饥馑,哀鸿遍野。
李冰的心随着岷江的波涛起伏。他想,如果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就好了。于是他召集了有识之士和水利行家,察看地形,大胆设想,科学论证,逐步形成都江堰的工程规划。
都江堰工程分三步实施,首先在岷江中心筑一道纵向的分水长堤,堤形如鱼,首尾长3000米,鱼肚处宽300米,鱼嘴逆水,将岷江破成外江和内江。第二,在玉垒山伸入江水的虎头岩上,凿开一个20米宽的口子,内江的水就是从这个宝贵的口子里引入成都城,所以把这个口子称为“宝瓶口”而凿离虎头岩的那块山体则被后人叫做“离堆”;第三工程,在分水堤尾部与离堆之间,筑一条堰坝叫“飞沙堰”坝下修两条溢洪道。暴雨倾盆山洪暴发的日子,内江多余的水流即由溢洪道泄出,又利用回流的原理,将江水裹挟而下的泥沙排掉。
这是个极其科学、极其大胆的构想,一旦梦想成真,内、外江的水流将永远按四六分成:丰水期外江六成内江四成,枯水期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从而确保四川盆地的饮用、灌溉和以后的工业用水。
图样画在纸上,而想把它付诸现实,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现代人不能想象古人治水的维艰,但可以肯定,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要四处奔走,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动工了,李氏父子必亲赴第一线,和民工同甘共苦。更有一些技术难关,比如,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炸药,怎么弄开那坚硬的虎头岩?
群策群力,就有了办法:岷山上有的是柴,砍了柴,架在虎头岩下烧,烤得岩石滚烫,然后拼命往上面浇水,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崖体龟裂,民工们就对着裂痕凿啊敲啊,生生地凿出个宝瓶口来。那时候当然也没有钢筋水泥,李冰就让民工们上山砍竹子,编就一个个硕大的竹笼,捡巨大的卵石往里放,就这么一个个装满卵石的竹笼排列挤兑起来,筑成那些坚固的堤坝。
八年的艰苦奋斗,终开完成了都江堰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此,四川成了丰绕富裕的“天府之国”
2250年过去了,都江堰坚强地屹立在岷江的激流之中,孜孜不倦地滋养着成都平原,呵护着四川百姓。今天,它的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无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看了赞叹说:“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而赵朴初先生则在他的诗里将都江堰与万里长城媲美,还说长城是“徒留古迹在”而都江堰却是“万世资灌溉”!
站在风景旖旎、巍峨壮观的二王庙前,我感慨万千。李冰父子在世时并不想争霸图业,可后来的唐朝却封李冰为“赤诚王”元代又封他儿子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右王”;我又想,当年李家父子手中掌握着巨大的工程款项,按照当今“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说法,他们可曾想过要中饱私囊?可曾想过去养几个小蜜包几位二奶?
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都被历史湮没了,而李冰父子和都江堰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