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皮草与人类的自我道德救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人类一向自诩为“万物之灵长”是故,常傲慢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供我随意驱使,以满足我无穷无尽的欲求。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力的增强,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所带来的恶果日益呈现——如果人类不能摆正它在宇宙中的位置,清醒地认识到地球并非只是围着人类旋转,而是所有生物的地球,并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阻止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终有一天,地球将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狱,整个人类文明将毁灭在人类自己的手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地虽无情,却对万物一视同仁。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其他物种来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这自然无可厚非。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应以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为度,若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仍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那便近乎贪婪了。作为动物家族成员之一的人类,在食物链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其利用动植物的种类与方式远非其他所有物种所能比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行为才有可能扰乱自然的秩序,对生态的平衡造成破坏。
在农耕及渔猎时代,为了食物及保暖的需求,人类固然会猎杀动物,但这种捕杀的规模往往是有限的,在生态平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况且那时人类对动植物生长的环境的破坏也非常有限。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非常健康的生态保护意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步入了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的利用的朝代,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与生态代价,因此,环境与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逐渐提到了人类的议事程。
时至今日,人类生产的各种替代性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以往只有依靠野生的动植物才能满足的需求。如饲养动物已经完全能满足人类对于蛋白质及皮革制品的需求,而在此以外的以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需求满足,则应该视为不道德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动物的态度可以视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即便是为着营养的杀生,文明人对于那些死去的动物也怀着某种程度的愧疚和恻隐的情感。古人说“君子远庖厨”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维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古典和谐。
人类道德的底线就是——不故意伤害他人(或“他者”),尤其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或“他者”的痛苦之上。尽管很多皮草制品来自于饲养动物,仍然不能不说,在现时代,皮草的制造与使用是不道德的。
首先,大量生产的替代性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人类因保暖或美观的需要而对于皮草的使用,换言之,对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来说,皮草的使用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很多人将皮草视为高贵或时髦的符号,认为穿着皮草制品是身份和时尚的象征,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因为,符号的意义是人为建构的,具有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剃光头的未必都是和尚或囚犯一样,穿皮草的未必就是贵妇。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须向内心去寻求,对于一个内心充满自信,圆满自足的人来说,不管穿什么,都不会觉得有损身份——即便穿得像乞丐一样,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就是皇帝;而需要某种外物来支撑自己的虚荣心,恰恰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没有找到自己生命之意义的表现。在此意义上,皮草其实是虚荣、自私、内心脆弱,甚至残忍和冷漠的符号。
其次,为了确保皮草的质量,皮草的生产是建立在对于动物的残忍虐杀之上的。据统计,制作一件皮草大衣需要残杀的动物数量为:狐狸15-20只,水貂60-80只,貉27-30只,水獭10-12,松鼠60-100——以这种不必要的残忍杀戮为代价,满足某些个人无节制的私欲,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道德上的罪过。一个对生命缺乏尊重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而一个对生命缺乏尊重的人则是一个邪恶的人。如阿尔诺。格鲁恩所言“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一个对动物的痛苦缺乏感觉的人往往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甚至也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因此更容易伤害他人。
不但如此,对于虐待和残杀动物者的容忍也将付出巨大的道德成本。马丁?路德金说,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因为,这种意味着容忍的沉默将助长坏人的气焰,导致个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环境的“他者”是人类身体的延伸,甚至就是人类的身体本身,因为整个世界可以看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或者说“超级生命体”人类个体对“他者”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反射到自己或自己的后代身上。因此,伤害“他者”无异于借“他者”之手伤害自己。相反,善待“他者”也就等于善待自己。保护动物,也就等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
在很大程度上,善待动物“拒绝皮草”既是对人类肉体生命的救赎,又是对人类道德生命的救赎——人类必将从这种“生态道德”之中获益。因为,这种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核心的道德具有生产性,能减少人类对于有限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和利用,并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避免人类有用精力的内耗,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具有生产性的领域中去。
生命的伦理学告诉我们,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人际博弈在很多情况下未必是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变成正和博弈——合作比竞争能让你得到更多,合作是更有效的竞争手段和生存策略。如何处理人与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的关系,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人类进行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就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因为作为环境的“他者”其实是人类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一向自诩为“万物之灵长”是故,常傲慢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供我随意驱使,以满足我无穷无尽的欲求。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力的增强,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所带来的恶果日益呈现——如果人类不能摆正它在宇宙中的位置,清醒地认识到地球并非只是围着人类旋转,而是所有生物的地球,并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阻止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终有一天,地球将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狱,整个人类文明将毁灭在人类自己的手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地虽无情,却对万物一视同仁。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其他物种来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这自然无可厚非。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应以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为度,若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仍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那便近乎贪婪了。作为动物家族成员之一的人类,在食物链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其利用动植物的种类与方式远非其他所有物种所能比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行为才有可能扰乱自然的秩序,对生态的平衡造成破坏。
在农耕及渔猎时代,为了食物及保暖的需求,人类固然会猎杀动物,但这种捕杀的规模往往是有限的,在生态平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况且那时人类对动植物生长的环境的破坏也非常有限。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非常健康的生态保护意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步入了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的利用的朝代,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与生态代价,因此,环境与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逐渐提到了人类的议事程。
时至今日,人类生产的各种替代性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以往只有依靠野生的动植物才能满足的需求。如饲养动物已经完全能满足人类对于蛋白质及皮革制品的需求,而在此以外的以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需求满足,则应该视为不道德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动物的态度可以视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即便是为着营养的杀生,文明人对于那些死去的动物也怀着某种程度的愧疚和恻隐的情感。古人说“君子远庖厨”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维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古典和谐。
人类道德的底线就是——不故意伤害他人(或“他者”),尤其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或“他者”的痛苦之上。尽管很多皮草制品来自于饲养动物,仍然不能不说,在现时代,皮草的制造与使用是不道德的。
首先,大量生产的替代性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人类因保暖或美观的需要而对于皮草的使用,换言之,对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来说,皮草的使用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很多人将皮草视为高贵或时髦的符号,认为穿着皮草制品是身份和时尚的象征,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因为,符号的意义是人为建构的,具有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剃光头的未必都是和尚或囚犯一样,穿皮草的未必就是贵妇。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须向内心去寻求,对于一个内心充满自信,圆满自足的人来说,不管穿什么,都不会觉得有损身份——即便穿得像乞丐一样,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就是皇帝;而需要某种外物来支撑自己的虚荣心,恰恰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没有找到自己生命之意义的表现。在此意义上,皮草其实是虚荣、自私、内心脆弱,甚至残忍和冷漠的符号。
其次,为了确保皮草的质量,皮草的生产是建立在对于动物的残忍虐杀之上的。据统计,制作一件皮草大衣需要残杀的动物数量为:狐狸15-20只,水貂60-80只,貉27-30只,水獭10-12,松鼠60-100——以这种不必要的残忍杀戮为代价,满足某些个人无节制的私欲,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道德上的罪过。一个对生命缺乏尊重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而一个对生命缺乏尊重的人则是一个邪恶的人。如阿尔诺。格鲁恩所言“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一个对动物的痛苦缺乏感觉的人往往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甚至也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因此更容易伤害他人。
不但如此,对于虐待和残杀动物者的容忍也将付出巨大的道德成本。马丁?路德金说,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因为,这种意味着容忍的沉默将助长坏人的气焰,导致个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环境的“他者”是人类身体的延伸,甚至就是人类的身体本身,因为整个世界可以看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或者说“超级生命体”人类个体对“他者”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反射到自己或自己的后代身上。因此,伤害“他者”无异于借“他者”之手伤害自己。相反,善待“他者”也就等于善待自己。保护动物,也就等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
在很大程度上,善待动物“拒绝皮草”既是对人类肉体生命的救赎,又是对人类道德生命的救赎——人类必将从这种“生态道德”之中获益。因为,这种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核心的道德具有生产性,能减少人类对于有限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和利用,并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避免人类有用精力的内耗,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具有生产性的领域中去。
生命的伦理学告诉我们,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人际博弈在很多情况下未必是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变成正和博弈——合作比竞争能让你得到更多,合作是更有效的竞争手段和生存策略。如何处理人与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的关系,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人类进行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就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因为作为环境的“他者”其实是人类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