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刘璋坐不住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关中之战改变了北方的格局,受震动最大的一个是汉中的张鲁,一个是益州的刘璋。张鲁知道,关中既平,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他。刘璋也知道,张鲁若败,曹操一定会从汉中进攻益州。
张鲁和刘璋都知道,凭借他们本身的力量要做到自保根本不可能,为求生存,他们都在努力地找办法、找出路,不过他们的想法不太一样,张鲁倾向于投降,刘璋倾向于抵抗。
投降当然好办,而要抵抗,就不那么容易了。
除了他们,孙权和刘备也都在关注着这边的局势,孙权想起周瑜临终前当面向自己提出的建议,认为现在正是进军益州的好机会,于是派人到公安给刘备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张鲁据有巴郡、汉中郡为王,为曹操作耳目,妄图吞并益州,刘璋不武,无法自守,如果曹操占据蜀地,则荆州危矣。现在我想先攻取刘璋,之后进讨张鲁,使首尾相连,一统吴楚。如此,即使有十个曹操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在信中孙权只说统一吴楚以对抗曹操,没有说谁去统一、统一之后怎么办,对刘备来说对付曹操当然很重要,但这个新大舅哥也绝不是善类,这种借道伐蜀的事当然不能答应,谁敢保证孙权不会来个“搂草打兔子”?更何况,益州早已成为刘备的必取目标,又怎会拱手让别人?
刘备想了想,给孙权回了封信:“益州百姓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为人虚伪,未必肯忠于曹操。现在如果骤然用兵,人马军需将运转于万里之间,要取得成功,吴起、孙武在世也不敢保证。曹操虽有无君之心,但是却有奉主之名,听说曹操失利于赤壁,现在已无远志。如今天下三分,曹操据其二,他的想法是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怎么肯去攻打汉中、益州?我们之间不应互相猜疑、攻伐,那样就会让曹操有机可乘,非长久之计。”
刘备不同意孙权的提议,不仅不同意,还把孙权恶心了一下,说什么益州和汉中都不好打,吴起、孙武在世都未必能办成,你孙仲谋更没办法,你别惦记汉中和益州了,人家曹操正盯着你的江东呢,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自保吧?
刘备就差直接说:我要是你都愁死了,还顾得上打别人?
接到刘备的回信,孙权气得够呛,这个妹夫看来真是大家说的那样,表面忠厚其实奸诈得很,不答应算了,还说那么多?孙权有些后悔,当初不该把南郡让出来,如果南郡还在自己控制之中,就不存在借道的问题了。
孙权越想越生气,盛怒之下决定单干。孙权下令,命孙瑜率水军集中于夏口,摆出一副溯江而上的阵势,之后再次知会刘备,江东水军要经过荆州攻打益州。此时鲁肃是江东在荆州方面的总负责人,孙权没让鲁肃负责西进行动,是不是对他不信任呢?其实不是,进军益州是大事,不是依靠荆州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必须调动整个江东的人马,孙瑜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此时的军职是奋威将军,而鲁肃还只是偏将军,由孙瑜统一指挥西进行动,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照会发出,刘备不理,想硬闯,那就来吧。公安、江陵、夷陵、秭归这些长江上的要塞全部都掌握在我的手中,我不同意,你以为你能过得去?
孙瑜也不让,做出非过不可的姿态,眼看两个盟友就得在当年赤壁之战的那一段长江上打起来,刘备给孙瑜写了封信,信里说:“我刘备与刘璋同为宗室,凭借先人的英灵匡扶汉朝。今天刘璋得罪大家,我深感竦惧,不敢听闻,希望阁下对他能加以宽贷。”信里还撂下一句狠话:“你如果强行通过攻取蜀地,我就披发入山,决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义!”
刘备拿忠义做挡箭牌,让孙权、孙瑜无话可说,更重要的是,刘备看来翅膀已经硬了,敢摊牌了,所谓披发入山,其实就是不惜一战的意思。
刘备的确做着开战的准备,他让诸葛亮立即从临烝回来,迅速调整了军事部署,让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屯南郡,自己驻扎在公安,一字排开,布下重重防线,防备江东的人马硬闯。孙权尽管气得要命,但硬拼他并无把握,即使获胜,也将使曹操坐收渔利,那是最坏的结果。
考虑到这些,孙权只好命孙瑜回来。
成都城内,刘璋整日如坐针毡。
他比张鲁还着急,因为他不想投降曹操。但如何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他一时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如果没有荆州作为前车之鉴,他或许也会选择投降,但他看到刘琮投降曹操后荆州立即陷入多路势力的争夺中,多少年来两代人辛苦经营的基业瞬间被战火摧毁,曹操对刘琮等人的安排更让刘璋寒心,他感到曹操现在是个很冷血的人,投降没有出路。束手就擒他更不甘心,毕竟益州地方很大,他们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势力和基础,还有与曹操周旋的可能。
有一个人对刘璋的这种心态很了解,他就是别驾张松,上次出使荆州让他对曹操极度反感,所以不希望将来的益州是曹操的天下,为此他内心里希望刘备能来益州主持大局,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张松于是向刘璋提出建议,认为如果邀请刘备来益州,不仅可以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抢在曹操之前打败张鲁、夺取汉中,汉中在手,将成为益州的缓冲地带,曹操便不敢轻易窥视益州。张松的建议某种程度上打动了刘璋,在刘璋看来,联合刘备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来刘备也是汉室宗亲,跟自己是本家,二来刘备与曹操之间有深仇,在抗曹这件事上刘备比谁都坚定,请他来很可靠。
但这毕竟是大事,刘璋还要再考虑一下,此时还有几个人也向刘璋纷纷进言,赞同张松的观点,这几个人里有法正、孟达等人,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差不多,属于一个叫“扶风派”的小团体,除法正、孟达外,主要成员还有射援、上官胜等人,他们都是关中地区的扶风郡人。
益州的政治格局很有意思,这里距离朝廷挺远,但政治派别却不少,有益州的本土派,也有随刘璋父子入川的所谓东州派,而在这两大派系之外,还有一些人既不出身于本土,也与刘璋父子没有太深渊源,比如扶风这一派。刘璋父子依靠东州派对本土派时拉时打,而对扶风派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放在眼里。扶风派人单力薄,历来不受重视,随时会被边缘化,但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很有智谋和想法,总想找机会改变现状。
在对待引进刘备这件事上,本土派主流想法是反对,来了个刘焉、刘璋,已经把他们搞得很不爽,再来个刘备,岂不更受气?而东州派还没拿定主意,不过内心里倾向于有个外人来帮忙,既能对付曹操,也能弹压本土不服的势力。扶风派们则强力支持,刘璋不行,换个人来总是多了次机会。
张松是益州本地人,但他与扶风派的法正、孟达关系很好,政治上和他们是一路人。在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划下,经过张松不断地向刘璋建议和施加影响。
刘璋最终拍板:请刘备来!
但刘备是怎么想的还不知道,如果人家没有这个打算,那不就白激动了?为此,必须派个使者先探探路。刘璋问张松谁合适,张松顺势推荐了老朋友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此时大约35岁。他的祖父名叫法真,有清节高名,活了89岁,知名于世,号称玄德先生,其号与刘备的字相同。法正的父亲叫法衍,当过司徒掾、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长安经历的那场大动荡后又逢大饥荒,关中一带大量人口外逃,法正和好友孟达就是那时一起入蜀依附刘璋的,他们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刘璋不识人,法正在益州一直郁郁不得志,过了很久才当上了个新都县令,后改任军议校尉,但不受重用,常遭排挤诽谤,十分苦恼。
法正常在张松面前感慨自己的遭遇,有时也发发牢骚,认为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张松虽然是益州本地人,但在政治上与扶风派很相近,可以归入这一派。张松向刘璋推荐了法正,为了不引起刘璋的疑心,法正还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传出,刘璋身边的其他一些人立即反对,刘璋的主簿黄权劝刘璋说一国不容二君,希望刘璋慎重考虑。有个叫王累的做得更绝,为劝说刘璋不惜自刎于州政府大门外,来了个尸谏,希望刘璋能够警醒,但刘璋不为所动。
刘巴也劝刘璋不要这么做,这位仁兄不是去了交州吗,怎么又来到了益州呢?刘巴开始确实去了交州,到交州后改姓张,想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无奈与交阯郡太守士爕计议不合,于是经牂牁道来到益州,到了益州郡又被人拘拿,太守要杀他,幸亏郡里的主簿看他气度不凡,没有杀,主簿请命亲自送刘巴到成都,见到刘璋。
刘巴的父亲刘祥当太守时曾举荐过一个孝廉,此人就是刘璋的父亲刘焉,因为有这层关系,刘璋待刘巴很尊重,每有大事都向他征询意见。刘巴认为刘备不会屈居人下,把他弄来必然是引狼入室。
但是刘璋心意已决,仍然命法正成行。
关中之战改变了北方的格局,受震动最大的一个是汉中的张鲁,一个是益州的刘璋。张鲁知道,关中既平,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他。刘璋也知道,张鲁若败,曹操一定会从汉中进攻益州。
张鲁和刘璋都知道,凭借他们本身的力量要做到自保根本不可能,为求生存,他们都在努力地找办法、找出路,不过他们的想法不太一样,张鲁倾向于投降,刘璋倾向于抵抗。
投降当然好办,而要抵抗,就不那么容易了。
除了他们,孙权和刘备也都在关注着这边的局势,孙权想起周瑜临终前当面向自己提出的建议,认为现在正是进军益州的好机会,于是派人到公安给刘备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张鲁据有巴郡、汉中郡为王,为曹操作耳目,妄图吞并益州,刘璋不武,无法自守,如果曹操占据蜀地,则荆州危矣。现在我想先攻取刘璋,之后进讨张鲁,使首尾相连,一统吴楚。如此,即使有十个曹操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在信中孙权只说统一吴楚以对抗曹操,没有说谁去统一、统一之后怎么办,对刘备来说对付曹操当然很重要,但这个新大舅哥也绝不是善类,这种借道伐蜀的事当然不能答应,谁敢保证孙权不会来个“搂草打兔子”?更何况,益州早已成为刘备的必取目标,又怎会拱手让别人?
刘备想了想,给孙权回了封信:“益州百姓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为人虚伪,未必肯忠于曹操。现在如果骤然用兵,人马军需将运转于万里之间,要取得成功,吴起、孙武在世也不敢保证。曹操虽有无君之心,但是却有奉主之名,听说曹操失利于赤壁,现在已无远志。如今天下三分,曹操据其二,他的想法是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怎么肯去攻打汉中、益州?我们之间不应互相猜疑、攻伐,那样就会让曹操有机可乘,非长久之计。”
刘备不同意孙权的提议,不仅不同意,还把孙权恶心了一下,说什么益州和汉中都不好打,吴起、孙武在世都未必能办成,你孙仲谋更没办法,你别惦记汉中和益州了,人家曹操正盯着你的江东呢,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自保吧?
刘备就差直接说:我要是你都愁死了,还顾得上打别人?
接到刘备的回信,孙权气得够呛,这个妹夫看来真是大家说的那样,表面忠厚其实奸诈得很,不答应算了,还说那么多?孙权有些后悔,当初不该把南郡让出来,如果南郡还在自己控制之中,就不存在借道的问题了。
孙权越想越生气,盛怒之下决定单干。孙权下令,命孙瑜率水军集中于夏口,摆出一副溯江而上的阵势,之后再次知会刘备,江东水军要经过荆州攻打益州。此时鲁肃是江东在荆州方面的总负责人,孙权没让鲁肃负责西进行动,是不是对他不信任呢?其实不是,进军益州是大事,不是依靠荆州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必须调动整个江东的人马,孙瑜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此时的军职是奋威将军,而鲁肃还只是偏将军,由孙瑜统一指挥西进行动,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照会发出,刘备不理,想硬闯,那就来吧。公安、江陵、夷陵、秭归这些长江上的要塞全部都掌握在我的手中,我不同意,你以为你能过得去?
孙瑜也不让,做出非过不可的姿态,眼看两个盟友就得在当年赤壁之战的那一段长江上打起来,刘备给孙瑜写了封信,信里说:“我刘备与刘璋同为宗室,凭借先人的英灵匡扶汉朝。今天刘璋得罪大家,我深感竦惧,不敢听闻,希望阁下对他能加以宽贷。”信里还撂下一句狠话:“你如果强行通过攻取蜀地,我就披发入山,决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义!”
刘备拿忠义做挡箭牌,让孙权、孙瑜无话可说,更重要的是,刘备看来翅膀已经硬了,敢摊牌了,所谓披发入山,其实就是不惜一战的意思。
刘备的确做着开战的准备,他让诸葛亮立即从临烝回来,迅速调整了军事部署,让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屯南郡,自己驻扎在公安,一字排开,布下重重防线,防备江东的人马硬闯。孙权尽管气得要命,但硬拼他并无把握,即使获胜,也将使曹操坐收渔利,那是最坏的结果。
考虑到这些,孙权只好命孙瑜回来。
成都城内,刘璋整日如坐针毡。
他比张鲁还着急,因为他不想投降曹操。但如何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他一时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如果没有荆州作为前车之鉴,他或许也会选择投降,但他看到刘琮投降曹操后荆州立即陷入多路势力的争夺中,多少年来两代人辛苦经营的基业瞬间被战火摧毁,曹操对刘琮等人的安排更让刘璋寒心,他感到曹操现在是个很冷血的人,投降没有出路。束手就擒他更不甘心,毕竟益州地方很大,他们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势力和基础,还有与曹操周旋的可能。
有一个人对刘璋的这种心态很了解,他就是别驾张松,上次出使荆州让他对曹操极度反感,所以不希望将来的益州是曹操的天下,为此他内心里希望刘备能来益州主持大局,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张松于是向刘璋提出建议,认为如果邀请刘备来益州,不仅可以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抢在曹操之前打败张鲁、夺取汉中,汉中在手,将成为益州的缓冲地带,曹操便不敢轻易窥视益州。张松的建议某种程度上打动了刘璋,在刘璋看来,联合刘备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来刘备也是汉室宗亲,跟自己是本家,二来刘备与曹操之间有深仇,在抗曹这件事上刘备比谁都坚定,请他来很可靠。
但这毕竟是大事,刘璋还要再考虑一下,此时还有几个人也向刘璋纷纷进言,赞同张松的观点,这几个人里有法正、孟达等人,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差不多,属于一个叫“扶风派”的小团体,除法正、孟达外,主要成员还有射援、上官胜等人,他们都是关中地区的扶风郡人。
益州的政治格局很有意思,这里距离朝廷挺远,但政治派别却不少,有益州的本土派,也有随刘璋父子入川的所谓东州派,而在这两大派系之外,还有一些人既不出身于本土,也与刘璋父子没有太深渊源,比如扶风这一派。刘璋父子依靠东州派对本土派时拉时打,而对扶风派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放在眼里。扶风派人单力薄,历来不受重视,随时会被边缘化,但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很有智谋和想法,总想找机会改变现状。
在对待引进刘备这件事上,本土派主流想法是反对,来了个刘焉、刘璋,已经把他们搞得很不爽,再来个刘备,岂不更受气?而东州派还没拿定主意,不过内心里倾向于有个外人来帮忙,既能对付曹操,也能弹压本土不服的势力。扶风派们则强力支持,刘璋不行,换个人来总是多了次机会。
张松是益州本地人,但他与扶风派的法正、孟达关系很好,政治上和他们是一路人。在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划下,经过张松不断地向刘璋建议和施加影响。
刘璋最终拍板:请刘备来!
但刘备是怎么想的还不知道,如果人家没有这个打算,那不就白激动了?为此,必须派个使者先探探路。刘璋问张松谁合适,张松顺势推荐了老朋友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此时大约35岁。他的祖父名叫法真,有清节高名,活了89岁,知名于世,号称玄德先生,其号与刘备的字相同。法正的父亲叫法衍,当过司徒掾、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长安经历的那场大动荡后又逢大饥荒,关中一带大量人口外逃,法正和好友孟达就是那时一起入蜀依附刘璋的,他们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刘璋不识人,法正在益州一直郁郁不得志,过了很久才当上了个新都县令,后改任军议校尉,但不受重用,常遭排挤诽谤,十分苦恼。
法正常在张松面前感慨自己的遭遇,有时也发发牢骚,认为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张松虽然是益州本地人,但在政治上与扶风派很相近,可以归入这一派。张松向刘璋推荐了法正,为了不引起刘璋的疑心,法正还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传出,刘璋身边的其他一些人立即反对,刘璋的主簿黄权劝刘璋说一国不容二君,希望刘璋慎重考虑。有个叫王累的做得更绝,为劝说刘璋不惜自刎于州政府大门外,来了个尸谏,希望刘璋能够警醒,但刘璋不为所动。
刘巴也劝刘璋不要这么做,这位仁兄不是去了交州吗,怎么又来到了益州呢?刘巴开始确实去了交州,到交州后改姓张,想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无奈与交阯郡太守士爕计议不合,于是经牂牁道来到益州,到了益州郡又被人拘拿,太守要杀他,幸亏郡里的主簿看他气度不凡,没有杀,主簿请命亲自送刘巴到成都,见到刘璋。
刘巴的父亲刘祥当太守时曾举荐过一个孝廉,此人就是刘璋的父亲刘焉,因为有这层关系,刘璋待刘巴很尊重,每有大事都向他征询意见。刘巴认为刘备不会屈居人下,把他弄来必然是引狼入室。
但是刘璋心意已决,仍然命法正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