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刘备只想报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备当了皇帝,但心里却完全高兴不起来。
刘备现在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复仇,关羽被杀已经一年多了,这个仇还没报,他怎么会感到高兴?孙权把大本营迁到武昌,看样子想赖在荆州不走了,这让刘备更加愤怒。孙权在入驻武昌时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刘备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
孙权在这道命令中说:“存不忘亡,安必虑危,这是古人的教诲。从前隽不疑是汉朝的名臣,在太平年代也刀剑不离身,可见君子对于武备不能停止。现在咱们大家处于险境,和豺狼一样的敌人在打交道,怎能轻易地疏忽而不考虑突然发生的变故?近来听说众将都崇尚谦虚节俭,出入不带随从卫兵,这不是防患于未然的举动。保护好自己,才能安慰君王、父母,这与遭遇危险不测哪个结果更坏、哪个结果更好呢?大家应好好引以为戒,谨慎小心,务必从大局出发,以不辜负我的一片心意。”
谁是豺狼?没有点名,但显然指的不是曹魏。
刘备一刻都不想再等下去了,马上东征,夺回荆州,教训孙权!
然而此意一出立即引起了争论,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刘备决心已下,任何反对意见一概不听。反对的人不是不同意向孙权报仇,而是认为时机不对,与孙权现在展开一场死战在战略上并不明智,比如赵云就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曹魏,到那时孙吴不用打自会臣服。
赵云提出,当前应该北征中原而不是东征孙权:“当前应当进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的上游,从那里征讨曹魏,关东义士必将响应。千万不能把曹魏搁置起来去伐吴,一旦与孙吴交兵,不能马上见分晓啊。”
刘备称帝后赵云的地位没有提高,这事放在关羽身上肯定气得骂娘,然后撂挑子不干了,但赵云没有,仍然尽心尽责,他虽然是一员武将,但在关键问题上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位有独立见解、遇事冷静的高级将领。赵云提出应该先北征中原,这个建议未必高明,但这应该只是赵云的一个策略,目的是阻止刘备当前的东征,有些话赵云大概没有明说,那就是能不能打败孙权夺回荆州呢?这恐怕是没把握的事,但这也不能明说,所以他的话很委婉。
对赵云的建议,刘备不接受。
偏将军黄权也反对此时伐吴:“吴人战斗力很强,现在伐吴是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很难,请派我为先驱,先尝试进攻,陛下随后接应。”黄权认为孙吴现在实力更强大了,能不能战胜他们确实很难说,所谓顺流逆流也是个委婉的说法,真正的困难还是两个阵营总体实力的对比,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倾举国之力远征无异于一场赌博,与其把宝一次全押出去,不如先尝试一下再说。
汉中之战黄权也出过大力,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功劳比法正还大,他现在是刘备器重的将领之一,刘备一直在刻意栽培他,但他的意见刘备也不接受。
除了赵云、黄权,劝谏的人还有不少,刘备有点儿烦了。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也来劝谏,他素以博学著称,又精通占卜谶纬,据他看来此时伐吴并不吉利。刘备正在烦心,听了他的话更烦心,一气之下就抓他当了个典型,下令把秦宓关进了监狱。至此,反对伐吴的声音才被压下去。
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似乎没有劝阻刘备,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诸葛亮是赞成伐吴的;二是诸葛亮虽然反对,但碍于一些顾虑没法说。分析一下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次伐吴失败后诸葛亮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能制止主上伐吴的行动,即使制止不了,也不会败得如此彻底啊!”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缔造者和坚定维护者,对于伐吴他应该是反对的,但反对伐吴就是反对给关羽报仇,这让诸葛亮感到为难。这还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刘备阵营里有一大批荆襄人士,荆州丢失后他们失去了在那里的祖业,家人、亲戚现在都生活在那里,刘备要复仇,他们要“打回老家去”,这让诸葛亮更为难。
但丞相的基本职责是匡正君王的得失,明知是一个大坑而不去谏止,不也失职了吗?也许诸葛亮认为这场仗未必会输吧,即使不能完全战胜孙权、夺回荆州,至少也可以取得部分战果,也就是他说的“必不倾危”的意思,至于后面的结局,恐怕也完全出乎诸葛亮的预料。
至于刘备,他并不是那种刚愎自用的君王,在伐吴这件事上他为何如此坚决以至于近乎偏执呢?想起来恐怕原因也是两个:一是过于悲愤;二是有点儿自信。
孙权反目、关羽被杀、荆州全失,刘备认为这场大败不是败于战场和实力,而是败于阴谋和背叛,这样的恨会让人欲罢不能。孙权得手后的一系列举动更被刘备认为是成心挑衅,刘备不能咽下这口气。何况荆州是未来攻取北方、统一天下的基石,如果不能把荆州夺回来,他只能退缩在益州一地,战略上失去了主动,这是刘备不愿看到的。
那么,现在讨伐孙权是否真的有胜算呢?刘备的看法或许与赵云、黄权不同,他大概认为曹操都不是他的对手,孙权更不在话下。占领益州和汉中后刘备的军事实力确实增长很快,虽然荆州丢了,但整体力量应该高于孙权。孙权在荆州立足未稳,自己在荆州毕竟经营了多年,只要自己率大军一到,那些暂时投降了孙权的各郡县必然响应支持,民心应该还在自己这一边。太愤怒和太高兴时都不要轻易做决定,因为这时最不冷静。
这一仗孙权早有心理准备,但他的想法还是最好别打。不久前孙权做出一项人事调整,任命诸葛瑾为绥南将军,代替吕蒙兼任南郡太守驻扎在公安,负责西面第一线的军政事务。
对诸葛瑾来说,弟弟当了蜀汉丞相,他却没沾上什么光,反而落下不少猜疑。诸葛瑾刚到南郡就有人向孙权告密,说诸葛瑾有问题,这些风言风语传到了陆逊那里,陆逊有点儿着急,他向孙权写了份报告,力保诸葛瑾没问题,并且请求采取某种方式给予辟谣。
接到陆逊的报告,孙权回复道:“子瑜与我共事已经很多年了,恩如骨肉,我对他了解很深,他这个人没有道义的事不做,不仁义的话从不讲。我和子瑜可谓神交,不是几句话就能离间得了的。”孙权把前面的那些告状信封好,让人送给诸葛瑾,并且亲笔给诸葛瑾写信安慰。后来接到陆逊的信,孙权也把陆逊的来信一并转给诸葛瑾,让他知道陆逊的心意。在三国群雄中,孙权的过人之处是识人,无论对周瑜、鲁肃还是吕蒙、陆逊,都做到了知人善任,也做到了用人不疑,跟着这样的领导打江山,心里更踏实。
吴、蜀未来如果真的交战,南郡就是前线,孙权让诸葛瑾到这里来不仅出于一种信任,而且还有特殊用意,想通过他向刘备传达讲和的意愿。在孙权的授意下,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您认为吴王夺取荆州又危害到关羽,因而怨深祸大,不愿意求和,这只能说是在意了小的方面,却未留意大的方向啊!我想替陛下您着想,陛下如果能压抑愤怒暂且听我一句话,那么计谋可立即决定,不必再反复向群臣咨询。陛下试想,您与关羽亲还是与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轻哪个重,谁应当在先,谁应当在后?弄清这些,什么事不就易如反掌了吗?”
诸葛瑾所说的先帝是指刚刚被废的汉献帝刘协,当时吴蜀两地纷纷流传,说他已为曹丕所害,诸葛瑾知道刘备立国打的是刘汉王朝的旗号,所以不仅称刘备为陛下,还称刘协为先帝。关羽亲还是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是啊,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不用多想,刘备应该知道答案。但是刘备的态度异常坚决,不理诸葛瑾的来信。如此一来诸葛亮就更不好公开反对伐吴了,否则就跟哥哥一个腔调,这是诸葛亮所忌讳的。
蜀汉章武元年(221)7月,刘备整合人马,正式出兵伐吴。
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有4万人马,从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一路由车骑将军张飞率领,有1万人马,从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
两路大军共5万人,这是史书的记载,不过根据整个作战过程看,东征大军的人数比这个多,应该接近10万人,大概是江州等地的驻军以及从其他地区抽调的部队陆续参战的结果。吴班是“国舅”吴壹的族弟,也深得刘备的信任,冯习是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当初的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现在进步也很快。赵融等人都是带兵的将领,但事迹不多,在后世的名气也不大。
看着上面的阵容,不禁让人想起关羽、黄忠这些名将,由于他们纷纷凋零,让蜀汉的将星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闪耀了。马超仍然在世,但他的身体可能不太好,因而没有出现在东征的队伍里,一年后马超就去世了。
赵云也不在东征之列,有人认为这进一步说明刘备对赵云不信任,尤其此次东征赵云又提了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另一种看法认为,蜀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目前看只有张飞、赵云、魏延几个人,张飞随征,魏延守汉中,益州也要有大将留守,所以赵云没有参加东征。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看法更靠谱,因为刘备随后命赵云留守江州,这个任务也很重要。
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蜀汉的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人。
刘备信心满满,但还是有点儿不放心。
大军出发前刘备还让人算了一卦,蜀郡当时有个奇人叫李意其,这个人很神,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年龄有多大,传言他已经活了几生几世,而这个李意其也故弄玄虚,说自己是汉文帝时候的人,汉文帝是西汉第二位皇帝,距汉末已有400年,这位李兄还真敢吹。刘备听说他很神,是一位大师,就把他请来,对他尊敬礼遇,让他算一算此次讨伐孙吴的结果。李大师果然神秘,不说话,而是要来纸笔,画了几十张兵马军器仪仗之类的东西,画完一一撕了,又画了一个大人,挖了个坑埋于地下。
弄完这些,李大师仍不说话,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际扬长而去。刘备不解何意,但心里有点儿不舒服,一种不祥之感向他涌来。
刘备正要出发,突然接到报告,说阆中方面有人来紧急报告情况,刘备大吃一惊,顺口说了句:“啊,难道是张飞不在啦?”让刘备猜中了,确实是张飞的死讯。原来,张飞接到刘备的命令,立即整顿所部人马准备开赴江州与刘备会合,但是临出发前发生了叛乱,手下部将张达、范彊把张飞杀了,持其首级逃到了孙权那里。
关羽善待士卒,看不起读书人,张飞和他相反,尊敬读书人却不爱惜士卒,刘备曾就此提醒张飞:“你待手下过于严厉,对下面的人整天责罚鞭打,又让他们在你左右,弄不好就会出事。”
张飞听了仍不能改,这次意外可能与此有关。但这件事在时间上这么巧,不由得不令人怀疑背后是否还有别的内幕,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孙权方面派人秘密策反的结果,当然这仅是推测,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刘备下诏追谥张飞为桓侯,这是刘备称帝以来首位被赐予谥号的大臣。张飞的长子张苞死得早,由次子张绍承嗣张飞的爵位。刘备同时下诏将张飞原来兼任的司隶校尉一职改由诸葛亮兼任,之所以在这么紧张的气氛下还不忘下达这项诏令,是因为司隶校尉不仅是一州之长,还肩负着对百官监察纠举的职责,不能空置。
大战在即先损大将,在悲痛之余刘备心中的不祥之感更浓重了,但复仇的心又多了几分急切。
刘备当了皇帝,但心里却完全高兴不起来。
刘备现在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复仇,关羽被杀已经一年多了,这个仇还没报,他怎么会感到高兴?孙权把大本营迁到武昌,看样子想赖在荆州不走了,这让刘备更加愤怒。孙权在入驻武昌时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刘备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
孙权在这道命令中说:“存不忘亡,安必虑危,这是古人的教诲。从前隽不疑是汉朝的名臣,在太平年代也刀剑不离身,可见君子对于武备不能停止。现在咱们大家处于险境,和豺狼一样的敌人在打交道,怎能轻易地疏忽而不考虑突然发生的变故?近来听说众将都崇尚谦虚节俭,出入不带随从卫兵,这不是防患于未然的举动。保护好自己,才能安慰君王、父母,这与遭遇危险不测哪个结果更坏、哪个结果更好呢?大家应好好引以为戒,谨慎小心,务必从大局出发,以不辜负我的一片心意。”
谁是豺狼?没有点名,但显然指的不是曹魏。
刘备一刻都不想再等下去了,马上东征,夺回荆州,教训孙权!
然而此意一出立即引起了争论,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刘备决心已下,任何反对意见一概不听。反对的人不是不同意向孙权报仇,而是认为时机不对,与孙权现在展开一场死战在战略上并不明智,比如赵云就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曹魏,到那时孙吴不用打自会臣服。
赵云提出,当前应该北征中原而不是东征孙权:“当前应当进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的上游,从那里征讨曹魏,关东义士必将响应。千万不能把曹魏搁置起来去伐吴,一旦与孙吴交兵,不能马上见分晓啊。”
刘备称帝后赵云的地位没有提高,这事放在关羽身上肯定气得骂娘,然后撂挑子不干了,但赵云没有,仍然尽心尽责,他虽然是一员武将,但在关键问题上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位有独立见解、遇事冷静的高级将领。赵云提出应该先北征中原,这个建议未必高明,但这应该只是赵云的一个策略,目的是阻止刘备当前的东征,有些话赵云大概没有明说,那就是能不能打败孙权夺回荆州呢?这恐怕是没把握的事,但这也不能明说,所以他的话很委婉。
对赵云的建议,刘备不接受。
偏将军黄权也反对此时伐吴:“吴人战斗力很强,现在伐吴是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很难,请派我为先驱,先尝试进攻,陛下随后接应。”黄权认为孙吴现在实力更强大了,能不能战胜他们确实很难说,所谓顺流逆流也是个委婉的说法,真正的困难还是两个阵营总体实力的对比,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倾举国之力远征无异于一场赌博,与其把宝一次全押出去,不如先尝试一下再说。
汉中之战黄权也出过大力,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功劳比法正还大,他现在是刘备器重的将领之一,刘备一直在刻意栽培他,但他的意见刘备也不接受。
除了赵云、黄权,劝谏的人还有不少,刘备有点儿烦了。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也来劝谏,他素以博学著称,又精通占卜谶纬,据他看来此时伐吴并不吉利。刘备正在烦心,听了他的话更烦心,一气之下就抓他当了个典型,下令把秦宓关进了监狱。至此,反对伐吴的声音才被压下去。
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似乎没有劝阻刘备,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诸葛亮是赞成伐吴的;二是诸葛亮虽然反对,但碍于一些顾虑没法说。分析一下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次伐吴失败后诸葛亮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能制止主上伐吴的行动,即使制止不了,也不会败得如此彻底啊!”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缔造者和坚定维护者,对于伐吴他应该是反对的,但反对伐吴就是反对给关羽报仇,这让诸葛亮感到为难。这还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刘备阵营里有一大批荆襄人士,荆州丢失后他们失去了在那里的祖业,家人、亲戚现在都生活在那里,刘备要复仇,他们要“打回老家去”,这让诸葛亮更为难。
但丞相的基本职责是匡正君王的得失,明知是一个大坑而不去谏止,不也失职了吗?也许诸葛亮认为这场仗未必会输吧,即使不能完全战胜孙权、夺回荆州,至少也可以取得部分战果,也就是他说的“必不倾危”的意思,至于后面的结局,恐怕也完全出乎诸葛亮的预料。
至于刘备,他并不是那种刚愎自用的君王,在伐吴这件事上他为何如此坚决以至于近乎偏执呢?想起来恐怕原因也是两个:一是过于悲愤;二是有点儿自信。
孙权反目、关羽被杀、荆州全失,刘备认为这场大败不是败于战场和实力,而是败于阴谋和背叛,这样的恨会让人欲罢不能。孙权得手后的一系列举动更被刘备认为是成心挑衅,刘备不能咽下这口气。何况荆州是未来攻取北方、统一天下的基石,如果不能把荆州夺回来,他只能退缩在益州一地,战略上失去了主动,这是刘备不愿看到的。
那么,现在讨伐孙权是否真的有胜算呢?刘备的看法或许与赵云、黄权不同,他大概认为曹操都不是他的对手,孙权更不在话下。占领益州和汉中后刘备的军事实力确实增长很快,虽然荆州丢了,但整体力量应该高于孙权。孙权在荆州立足未稳,自己在荆州毕竟经营了多年,只要自己率大军一到,那些暂时投降了孙权的各郡县必然响应支持,民心应该还在自己这一边。太愤怒和太高兴时都不要轻易做决定,因为这时最不冷静。
这一仗孙权早有心理准备,但他的想法还是最好别打。不久前孙权做出一项人事调整,任命诸葛瑾为绥南将军,代替吕蒙兼任南郡太守驻扎在公安,负责西面第一线的军政事务。
对诸葛瑾来说,弟弟当了蜀汉丞相,他却没沾上什么光,反而落下不少猜疑。诸葛瑾刚到南郡就有人向孙权告密,说诸葛瑾有问题,这些风言风语传到了陆逊那里,陆逊有点儿着急,他向孙权写了份报告,力保诸葛瑾没问题,并且请求采取某种方式给予辟谣。
接到陆逊的报告,孙权回复道:“子瑜与我共事已经很多年了,恩如骨肉,我对他了解很深,他这个人没有道义的事不做,不仁义的话从不讲。我和子瑜可谓神交,不是几句话就能离间得了的。”孙权把前面的那些告状信封好,让人送给诸葛瑾,并且亲笔给诸葛瑾写信安慰。后来接到陆逊的信,孙权也把陆逊的来信一并转给诸葛瑾,让他知道陆逊的心意。在三国群雄中,孙权的过人之处是识人,无论对周瑜、鲁肃还是吕蒙、陆逊,都做到了知人善任,也做到了用人不疑,跟着这样的领导打江山,心里更踏实。
吴、蜀未来如果真的交战,南郡就是前线,孙权让诸葛瑾到这里来不仅出于一种信任,而且还有特殊用意,想通过他向刘备传达讲和的意愿。在孙权的授意下,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您认为吴王夺取荆州又危害到关羽,因而怨深祸大,不愿意求和,这只能说是在意了小的方面,却未留意大的方向啊!我想替陛下您着想,陛下如果能压抑愤怒暂且听我一句话,那么计谋可立即决定,不必再反复向群臣咨询。陛下试想,您与关羽亲还是与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轻哪个重,谁应当在先,谁应当在后?弄清这些,什么事不就易如反掌了吗?”
诸葛瑾所说的先帝是指刚刚被废的汉献帝刘协,当时吴蜀两地纷纷流传,说他已为曹丕所害,诸葛瑾知道刘备立国打的是刘汉王朝的旗号,所以不仅称刘备为陛下,还称刘协为先帝。关羽亲还是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是啊,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不用多想,刘备应该知道答案。但是刘备的态度异常坚决,不理诸葛瑾的来信。如此一来诸葛亮就更不好公开反对伐吴了,否则就跟哥哥一个腔调,这是诸葛亮所忌讳的。
蜀汉章武元年(221)7月,刘备整合人马,正式出兵伐吴。
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有4万人马,从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一路由车骑将军张飞率领,有1万人马,从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
两路大军共5万人,这是史书的记载,不过根据整个作战过程看,东征大军的人数比这个多,应该接近10万人,大概是江州等地的驻军以及从其他地区抽调的部队陆续参战的结果。吴班是“国舅”吴壹的族弟,也深得刘备的信任,冯习是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当初的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现在进步也很快。赵融等人都是带兵的将领,但事迹不多,在后世的名气也不大。
看着上面的阵容,不禁让人想起关羽、黄忠这些名将,由于他们纷纷凋零,让蜀汉的将星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闪耀了。马超仍然在世,但他的身体可能不太好,因而没有出现在东征的队伍里,一年后马超就去世了。
赵云也不在东征之列,有人认为这进一步说明刘备对赵云不信任,尤其此次东征赵云又提了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另一种看法认为,蜀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目前看只有张飞、赵云、魏延几个人,张飞随征,魏延守汉中,益州也要有大将留守,所以赵云没有参加东征。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看法更靠谱,因为刘备随后命赵云留守江州,这个任务也很重要。
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蜀汉的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人。
刘备信心满满,但还是有点儿不放心。
大军出发前刘备还让人算了一卦,蜀郡当时有个奇人叫李意其,这个人很神,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年龄有多大,传言他已经活了几生几世,而这个李意其也故弄玄虚,说自己是汉文帝时候的人,汉文帝是西汉第二位皇帝,距汉末已有400年,这位李兄还真敢吹。刘备听说他很神,是一位大师,就把他请来,对他尊敬礼遇,让他算一算此次讨伐孙吴的结果。李大师果然神秘,不说话,而是要来纸笔,画了几十张兵马军器仪仗之类的东西,画完一一撕了,又画了一个大人,挖了个坑埋于地下。
弄完这些,李大师仍不说话,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际扬长而去。刘备不解何意,但心里有点儿不舒服,一种不祥之感向他涌来。
刘备正要出发,突然接到报告,说阆中方面有人来紧急报告情况,刘备大吃一惊,顺口说了句:“啊,难道是张飞不在啦?”让刘备猜中了,确实是张飞的死讯。原来,张飞接到刘备的命令,立即整顿所部人马准备开赴江州与刘备会合,但是临出发前发生了叛乱,手下部将张达、范彊把张飞杀了,持其首级逃到了孙权那里。
关羽善待士卒,看不起读书人,张飞和他相反,尊敬读书人却不爱惜士卒,刘备曾就此提醒张飞:“你待手下过于严厉,对下面的人整天责罚鞭打,又让他们在你左右,弄不好就会出事。”
张飞听了仍不能改,这次意外可能与此有关。但这件事在时间上这么巧,不由得不令人怀疑背后是否还有别的内幕,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孙权方面派人秘密策反的结果,当然这仅是推测,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刘备下诏追谥张飞为桓侯,这是刘备称帝以来首位被赐予谥号的大臣。张飞的长子张苞死得早,由次子张绍承嗣张飞的爵位。刘备同时下诏将张飞原来兼任的司隶校尉一职改由诸葛亮兼任,之所以在这么紧张的气氛下还不忘下达这项诏令,是因为司隶校尉不仅是一州之长,还肩负着对百官监察纠举的职责,不能空置。
大战在即先损大将,在悲痛之余刘备心中的不祥之感更浓重了,但复仇的心又多了几分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