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兵分三路金沙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魏和孙吴那边都挺忙,这种局面对蜀汉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作为先帝驾崩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承担起治国理政的大任,后主继位后他就在成都建立了丞相府,以此治理蜀汉。
关于诸葛亮开府的时间史书强调是在刘禅继位后,刘备驾崩前诸葛亮已经当了整整两年的蜀汉丞相,怎么现在才开府呢?难道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有自己的丞相府吗?
按照汉代制度三公以上均可开府,地位低于三公的官员经过特别批准也可开府,一般会加“仪比三司”这样的话,丞相开府当然没问题,曹操生前掌控大权靠的主要是他的丞相府。但是可以开不等于一定开,开府与不开府取决于需要,刘备在世时蜀汉一切大事都由刘备亲自决策,诸葛亮只是执行者,所以开不开府关系并不大。而且,刘备是在仓促间称帝的,称帝后又马上伐吴,有些事恐怕还顾不上来。
刘备东征期间诸葛亮留守后方,如果没有开府的话,他如何处理后方的日常事务呢?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时还给了他一个“兼职”——录尚书事,也就是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张飞死后又让他兼任了司隶校尉,这两项职务应该才是诸葛亮最重要的工作。刘备东征期间有太子监国,朝政方面诸葛亮要随时向太子汇报,司隶校尉作为行政官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还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刘备不在期间诸葛亮可以凭此监察蜀汉百官。
所以当时倒也没有必要组建一个丞相府,或者说即使有一个丞相府,也只是为诸葛亮履行职责服务的一个小的工作班子,绝不是蜀汉政权的核心。现在情况不同了,诸葛亮要组建一个完整的、规模庞大的丞相府,这个丞相府将成为蜀汉的权力中心。
处理完这些事,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诸葛亮决定着手解决那件紧迫的事,向南中用兵。
对蜀汉来说当时最大的敌人不是曹魏,更不是孙吴,而是南中。南中之乱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了,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果不果断出手,局面将更无法收拾。按照曹丕制定的战略,孙吴是当前曹魏的主攻目标,这为蜀汉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如果不趁此机会解决南中问题,将来无论曹魏打来还是孙吴发起了进攻,就再也没有能力去平乱了。
后主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提出了南征的想法,并决定亲自率兵前往。丞相府长史王连当时患了重病,听说丞相要亲征,他认为有些不妥。
王连抱病来见诸葛亮,向他建议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应当由丞相亲自讨伐,作这样的冒险之举。”王连不反对南征,反对的是诸葛亮亲征,诸葛亮目前是蜀汉的主心骨,如果长期不在成都的话,蜀汉能不能保持安定存在变数,所以不宜亲往。王连的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南中的情况很复杂,打胜了还好说,如果打败了或者虽未败却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个人威望都将受到极大的挫伤。
对诸葛亮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尽管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才干已有目共睹,但在军事方面的能力还不为人所知,当初他曾指挥过三路大军入蜀,然而那还算不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役。现在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人能比,如果只站在个人的角度看,他似乎并没有必要冒险去指挥一场战役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诸葛亮可以派一名将领去征讨南中,比如赵云就是合适的人选,当年他率兵平复荆州的江南各郡,成绩很不错。但是,南中之战事关重大,必须倾蜀汉的全力去打赢这一仗,自己去无疑取胜的把握更大,所以不能因为避免让自己冒险而让整个国家去冒险。
诸葛亮感谢王连的好意,但仍决定亲自南征。大军出发前王连病故了,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大损失。此次南征他要离开成都一段时间,后方不仅要保持安定,还要向前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丞相府长史这个角色很重要,诸葛亮选拔了任步兵校尉的向朗接替王连。
在诸葛亮身边的几位重要助手中,论资历和能力似乎张裔、杨洪、蒋琬都比向朗更合适。向朗早年师从司马徽,跟诸葛亮有同窗之谊,但诸葛亮选他来当丞相府的长史看中的倒不是这个,张裔等人固然更合适,但他们现在都另有重任。
张裔以俘虏的身份在孙吴待了一段时间,回来后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这是一个闲差,诸葛亮却没让他闲着,而让他管理丞相府的日常事务,同时兼管益州人事工作。张裔现在身兼军政两端,既了解诸葛亮的想法,又熟悉益州本地情况,起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此时不宜调动。
诸葛亮开府治事后又把杨洪调回蜀郡当太守,这个职务极为重要,掌管着成都的安危,地方一旦出现什么情况还得靠杨洪来稳定局面,也不宜变动。蒋琬的能力深为诸葛亮所欣赏,但不久前他的职务又有了新变动,诸葛亮把他从尚书台调到丞相府,由尚书郎升任丞相东曹掾,负责人事工作,此时也不宜再动。
诸葛亮着意培养的人还有杨仪、费祎、董允、马谡、邓芝等几位,在这几个人里杨仪似乎比向朗更合适一些,但他被刘备亲自贬降过,现在挂着一个弘农郡太守的空衔,孙权对杨仪也有过负面评价,这些影响到诸葛亮对他的安排,诸葛亮让杨仪以丞相府参军的身份随自己一起行动。
后主建兴三年(225)春天,刘禅诏准诸葛亮率众南征。
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钺一具,曲盖一副,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这些都属皇帝专用。曲盖、羽葆属于出行的车辆仪帐,虎贲是皇家警卫,而金钺不仅好看,而且象征皇帝的授权,比假节、持节级别更高,持此如皇帝本人亲临,可以任意诛杀大臣而不用必事先请示。
蜀汉的文武百官一直把诸葛亮送到成都郊外,大家回去了,还有一个人没走,他一直跟着诸葛亮前行。此人显然有话要说,但他特别能沉住气,走了数十里一直没吭声。
最后是诸葛亮倒忍不住了,对此人说:“咱们在一块共事多年,希望你能多提些良谋妙策。”见丞相催问,此人才慢慢说道:“南中依仗险远,长期以来不服我朝,即使现在把它攻破,后面还会继续反叛。将来明公如果倾国家之力去对付强贼曹魏,他们知道我们后方空虚,叛乱会来得更快。如果把他们全部杀了以绝后患,那又不符合仁义,而且这也不是仓促间可以做到的事。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明公能让他们心服!”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莫巧于战,所以《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胜于力战,但也难于力战,力战胜于一时,心战胜于长久。南中地处边陲,地域广大,长期以来都是南中各族的天下,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或许容易,但要把这里牢牢守住就十分困难。此次南征如果一味用武,难免会杀戮过重,与南中各族的积怨不仅解不了,而且会越积越深,到那时即使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也难以保证南中的长治久安。所以,对此人提出的“心战”构想,诸葛亮十分赞成。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丞相府参军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马谡一直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认为他很有才干,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所以丞相府组建后就把他调到了身边,平时遇到问题就征询他的意见。诸葛亮与马谡经常在一起交谈,有时从白天一直谈到深夜。
马谡此次没有随征,但他一直在思考南中之战,他看到了此战的关键点,所以想向丞相禀明,或许因为还没有考虑成熟,因而没有马上说出来。他的建议启发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行军路上起草颁布了一份军令,作为此次南征的指导文件,这份《南中教》的命令只保留下来一句话:“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前半句出自《孙子兵法》,后半句是马谡建议的原话。“心战”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攻心”思想,也正好契合了眼前的这一仗。
后主建兴三年(225)夏天,诸葛亮率军来到泸水。
泸水即今天的金沙江,在它与岷江汇合处有一个地方叫僰道,即今四川省宜宾市,蜀汉大军进驻僰道附近,再往前就是叛军控制的南中了。提到诸葛亮征南中一般会想到孟获,以为孟获就是诸葛亮此次南征的唯一对手,其实当时的叛军有很多,孟获甚至算不上最重要的一支。
南中是个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包括今云南、贵州两省的全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小部,秦时蜀地只设了益州郡,汉初增设了犍为郡,汉武帝又分设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朱提郡,汉明帝时增设了永昌郡。
当时这几个郡都有叛军,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三路:
第一路是所谓的“夷王”高定元,他据守在越巂郡,郡治邛都,即今四川省西昌市,他的这个“夷王”是自封的,但他的实力也最大,越巂郡在南中的西北部,北与蜀郡相接,对成都的威胁最大。
第二路是汉昌郡太守雍闿,他的这个太守是孙权任命的,但汉昌郡有吕凯等人死守,他未能进入汉昌郡,而是占据着益州郡,该郡位于南中的中部,郡治在滇池,即今云南省晋宁县,与雍闿合盟的还有益州郡的夷人首领孟获。
第三路是原牂牁郡太守朱褒,他是刘备任命的郡太守,但也参与了叛乱,牂牁郡在南中的东部,今贵州省省会贵阳即在该郡,当时的郡治是且兰,在贵州省黄平县一带,这里是朱褒的大本营。
总的来说,叛军从西到东可以分为越巂郡、益州郡、牂牁郡这三路,主要有高定元、雍闿、孟获、朱褒四支人马,总兵力实在难以统计,他们占据要塞,依托原始山林,易守难攻。
在南中未叛乱前刘备设有庲降都督一职对其进行管理,蜀汉的都督一职权力很大,是刘备称帝后设立的新职务。益州刺史部作为东汉13个州之一,最早时下面设12个郡国。蜀汉立国前后随着机构的不断调整,郡国的数目大为增加,最多时达到了27个。在这种情况下,除益州刺史部外蜀汉还先后设置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汉中都督等镇守边境的行政机构,从级别上说与益州相同,下面分别管辖着数目不等的郡国。汉中都督管辖汉中郡以及后来设置的武都郡,江州都督是李严镇守永安后设置的,下面管辖着巴郡以及后来设置的黔安郡、涪陵郡等;庲降都督下面所管理的郡较多,南中地区各郡都在它管辖范围内。
第一任庲降都督邓方已经去世了,李恢是第二任庲降都督,由刘备亲自任命,刘备还命他兼任交州刺史,当然只是遥领,此时交州已成为孙吴的地盘,李恢平时驻扎在平夷县,即今贵州省毕节市,他也被叛军围困,这段时间一直艰难地在南中一带坚持着,直到诸葛亮率大军到来。
诸葛亮对此次南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史书记载,整个南征大军有10万人左右,除去其他地方的守备军,这已经是蜀汉能临时征调的全部机动部队了。
针对叛军的分布情况,诸葛亮在僰道附近也把大军分为三路:第一路由丞相府门下督马忠率领向西进军,直取牂牁郡的且兰,讨伐朱褒,是为东路军;第二路由庲降都督李恢率领由朱提郡向南直取益州郡,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任命原犍为郡太守王士为益州郡太守,协助李恢行动,是为中路军;第三路由安上沿泸水南下讨伐越巂郡的高定元,这一路叛军实力最强,所以诸葛亮亲自率领,同时任命一个叫龚禄的人为越巂郡太守一同行动,是为西路军。
曹魏和孙吴那边都挺忙,这种局面对蜀汉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作为先帝驾崩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承担起治国理政的大任,后主继位后他就在成都建立了丞相府,以此治理蜀汉。
关于诸葛亮开府的时间史书强调是在刘禅继位后,刘备驾崩前诸葛亮已经当了整整两年的蜀汉丞相,怎么现在才开府呢?难道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有自己的丞相府吗?
按照汉代制度三公以上均可开府,地位低于三公的官员经过特别批准也可开府,一般会加“仪比三司”这样的话,丞相开府当然没问题,曹操生前掌控大权靠的主要是他的丞相府。但是可以开不等于一定开,开府与不开府取决于需要,刘备在世时蜀汉一切大事都由刘备亲自决策,诸葛亮只是执行者,所以开不开府关系并不大。而且,刘备是在仓促间称帝的,称帝后又马上伐吴,有些事恐怕还顾不上来。
刘备东征期间诸葛亮留守后方,如果没有开府的话,他如何处理后方的日常事务呢?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时还给了他一个“兼职”——录尚书事,也就是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张飞死后又让他兼任了司隶校尉,这两项职务应该才是诸葛亮最重要的工作。刘备东征期间有太子监国,朝政方面诸葛亮要随时向太子汇报,司隶校尉作为行政官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还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刘备不在期间诸葛亮可以凭此监察蜀汉百官。
所以当时倒也没有必要组建一个丞相府,或者说即使有一个丞相府,也只是为诸葛亮履行职责服务的一个小的工作班子,绝不是蜀汉政权的核心。现在情况不同了,诸葛亮要组建一个完整的、规模庞大的丞相府,这个丞相府将成为蜀汉的权力中心。
处理完这些事,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诸葛亮决定着手解决那件紧迫的事,向南中用兵。
对蜀汉来说当时最大的敌人不是曹魏,更不是孙吴,而是南中。南中之乱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了,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果不果断出手,局面将更无法收拾。按照曹丕制定的战略,孙吴是当前曹魏的主攻目标,这为蜀汉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如果不趁此机会解决南中问题,将来无论曹魏打来还是孙吴发起了进攻,就再也没有能力去平乱了。
后主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提出了南征的想法,并决定亲自率兵前往。丞相府长史王连当时患了重病,听说丞相要亲征,他认为有些不妥。
王连抱病来见诸葛亮,向他建议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应当由丞相亲自讨伐,作这样的冒险之举。”王连不反对南征,反对的是诸葛亮亲征,诸葛亮目前是蜀汉的主心骨,如果长期不在成都的话,蜀汉能不能保持安定存在变数,所以不宜亲往。王连的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南中的情况很复杂,打胜了还好说,如果打败了或者虽未败却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个人威望都将受到极大的挫伤。
对诸葛亮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尽管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才干已有目共睹,但在军事方面的能力还不为人所知,当初他曾指挥过三路大军入蜀,然而那还算不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役。现在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人能比,如果只站在个人的角度看,他似乎并没有必要冒险去指挥一场战役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诸葛亮可以派一名将领去征讨南中,比如赵云就是合适的人选,当年他率兵平复荆州的江南各郡,成绩很不错。但是,南中之战事关重大,必须倾蜀汉的全力去打赢这一仗,自己去无疑取胜的把握更大,所以不能因为避免让自己冒险而让整个国家去冒险。
诸葛亮感谢王连的好意,但仍决定亲自南征。大军出发前王连病故了,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大损失。此次南征他要离开成都一段时间,后方不仅要保持安定,还要向前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丞相府长史这个角色很重要,诸葛亮选拔了任步兵校尉的向朗接替王连。
在诸葛亮身边的几位重要助手中,论资历和能力似乎张裔、杨洪、蒋琬都比向朗更合适。向朗早年师从司马徽,跟诸葛亮有同窗之谊,但诸葛亮选他来当丞相府的长史看中的倒不是这个,张裔等人固然更合适,但他们现在都另有重任。
张裔以俘虏的身份在孙吴待了一段时间,回来后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这是一个闲差,诸葛亮却没让他闲着,而让他管理丞相府的日常事务,同时兼管益州人事工作。张裔现在身兼军政两端,既了解诸葛亮的想法,又熟悉益州本地情况,起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此时不宜调动。
诸葛亮开府治事后又把杨洪调回蜀郡当太守,这个职务极为重要,掌管着成都的安危,地方一旦出现什么情况还得靠杨洪来稳定局面,也不宜变动。蒋琬的能力深为诸葛亮所欣赏,但不久前他的职务又有了新变动,诸葛亮把他从尚书台调到丞相府,由尚书郎升任丞相东曹掾,负责人事工作,此时也不宜再动。
诸葛亮着意培养的人还有杨仪、费祎、董允、马谡、邓芝等几位,在这几个人里杨仪似乎比向朗更合适一些,但他被刘备亲自贬降过,现在挂着一个弘农郡太守的空衔,孙权对杨仪也有过负面评价,这些影响到诸葛亮对他的安排,诸葛亮让杨仪以丞相府参军的身份随自己一起行动。
后主建兴三年(225)春天,刘禅诏准诸葛亮率众南征。
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钺一具,曲盖一副,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这些都属皇帝专用。曲盖、羽葆属于出行的车辆仪帐,虎贲是皇家警卫,而金钺不仅好看,而且象征皇帝的授权,比假节、持节级别更高,持此如皇帝本人亲临,可以任意诛杀大臣而不用必事先请示。
蜀汉的文武百官一直把诸葛亮送到成都郊外,大家回去了,还有一个人没走,他一直跟着诸葛亮前行。此人显然有话要说,但他特别能沉住气,走了数十里一直没吭声。
最后是诸葛亮倒忍不住了,对此人说:“咱们在一块共事多年,希望你能多提些良谋妙策。”见丞相催问,此人才慢慢说道:“南中依仗险远,长期以来不服我朝,即使现在把它攻破,后面还会继续反叛。将来明公如果倾国家之力去对付强贼曹魏,他们知道我们后方空虚,叛乱会来得更快。如果把他们全部杀了以绝后患,那又不符合仁义,而且这也不是仓促间可以做到的事。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明公能让他们心服!”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莫巧于战,所以《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胜于力战,但也难于力战,力战胜于一时,心战胜于长久。南中地处边陲,地域广大,长期以来都是南中各族的天下,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或许容易,但要把这里牢牢守住就十分困难。此次南征如果一味用武,难免会杀戮过重,与南中各族的积怨不仅解不了,而且会越积越深,到那时即使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也难以保证南中的长治久安。所以,对此人提出的“心战”构想,诸葛亮十分赞成。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丞相府参军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马谡一直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认为他很有才干,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所以丞相府组建后就把他调到了身边,平时遇到问题就征询他的意见。诸葛亮与马谡经常在一起交谈,有时从白天一直谈到深夜。
马谡此次没有随征,但他一直在思考南中之战,他看到了此战的关键点,所以想向丞相禀明,或许因为还没有考虑成熟,因而没有马上说出来。他的建议启发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行军路上起草颁布了一份军令,作为此次南征的指导文件,这份《南中教》的命令只保留下来一句话:“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前半句出自《孙子兵法》,后半句是马谡建议的原话。“心战”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攻心”思想,也正好契合了眼前的这一仗。
后主建兴三年(225)夏天,诸葛亮率军来到泸水。
泸水即今天的金沙江,在它与岷江汇合处有一个地方叫僰道,即今四川省宜宾市,蜀汉大军进驻僰道附近,再往前就是叛军控制的南中了。提到诸葛亮征南中一般会想到孟获,以为孟获就是诸葛亮此次南征的唯一对手,其实当时的叛军有很多,孟获甚至算不上最重要的一支。
南中是个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包括今云南、贵州两省的全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小部,秦时蜀地只设了益州郡,汉初增设了犍为郡,汉武帝又分设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朱提郡,汉明帝时增设了永昌郡。
当时这几个郡都有叛军,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三路:
第一路是所谓的“夷王”高定元,他据守在越巂郡,郡治邛都,即今四川省西昌市,他的这个“夷王”是自封的,但他的实力也最大,越巂郡在南中的西北部,北与蜀郡相接,对成都的威胁最大。
第二路是汉昌郡太守雍闿,他的这个太守是孙权任命的,但汉昌郡有吕凯等人死守,他未能进入汉昌郡,而是占据着益州郡,该郡位于南中的中部,郡治在滇池,即今云南省晋宁县,与雍闿合盟的还有益州郡的夷人首领孟获。
第三路是原牂牁郡太守朱褒,他是刘备任命的郡太守,但也参与了叛乱,牂牁郡在南中的东部,今贵州省省会贵阳即在该郡,当时的郡治是且兰,在贵州省黄平县一带,这里是朱褒的大本营。
总的来说,叛军从西到东可以分为越巂郡、益州郡、牂牁郡这三路,主要有高定元、雍闿、孟获、朱褒四支人马,总兵力实在难以统计,他们占据要塞,依托原始山林,易守难攻。
在南中未叛乱前刘备设有庲降都督一职对其进行管理,蜀汉的都督一职权力很大,是刘备称帝后设立的新职务。益州刺史部作为东汉13个州之一,最早时下面设12个郡国。蜀汉立国前后随着机构的不断调整,郡国的数目大为增加,最多时达到了27个。在这种情况下,除益州刺史部外蜀汉还先后设置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汉中都督等镇守边境的行政机构,从级别上说与益州相同,下面分别管辖着数目不等的郡国。汉中都督管辖汉中郡以及后来设置的武都郡,江州都督是李严镇守永安后设置的,下面管辖着巴郡以及后来设置的黔安郡、涪陵郡等;庲降都督下面所管理的郡较多,南中地区各郡都在它管辖范围内。
第一任庲降都督邓方已经去世了,李恢是第二任庲降都督,由刘备亲自任命,刘备还命他兼任交州刺史,当然只是遥领,此时交州已成为孙吴的地盘,李恢平时驻扎在平夷县,即今贵州省毕节市,他也被叛军围困,这段时间一直艰难地在南中一带坚持着,直到诸葛亮率大军到来。
诸葛亮对此次南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史书记载,整个南征大军有10万人左右,除去其他地方的守备军,这已经是蜀汉能临时征调的全部机动部队了。
针对叛军的分布情况,诸葛亮在僰道附近也把大军分为三路:第一路由丞相府门下督马忠率领向西进军,直取牂牁郡的且兰,讨伐朱褒,是为东路军;第二路由庲降都督李恢率领由朱提郡向南直取益州郡,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任命原犍为郡太守王士为益州郡太守,协助李恢行动,是为中路军;第三路由安上沿泸水南下讨伐越巂郡的高定元,这一路叛军实力最强,所以诸葛亮亲自率领,同时任命一个叫龚禄的人为越巂郡太守一同行动,是为西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