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封神隋唐 > 第四十八章 十年一觉

第四十八章 十年一觉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萧逸风终于要长大了,这是第一卷的最后一章,也是一章过渡章.本章之后,萧逸风波澜壮阔而多姿多彩的人生马上就要到来了!】

    萧逸风年岁渐长,给予杨广的建议也越多,譬如他建议在江都新建立了四道场。原本所谓道场,是指佛教寺庙。但萧逸风所建议建立的江都四道场,则除佛教的慧日、法云二道场外,还包括道教的玉清、金洞二玄坛,均设在江都城内总管府新官邸附近。

    “自爰初晋邸即位,道场慧日、法云广陈释侣;玉清、金洞备引李宗”。

    萧逸风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杨广的同意并开始积极进行,很快就将这四道场建好。同样秉承萧逸风的意思,四道场广泛收纳名道高僧,“追征四远,有名释李,率来府供”。仅慧日道场招致的名僧就有智脱、洪哲、法澄、道庄、智矩、吉藏、慧觉、慧越、慧乘、法安、立身、法称等人。杨广自称于城内建慧日道场,延屈龙象,意在“大弘佛事,盛转法华”。

    玉清、金洞二玄坛招致的江南道家修士也不在少数,杨广初镇扬州时,即“遣妻侄萧逸风迎道士王远知至扬州相见”。

    王远知出于南朝第一高门琅琊王氏,是梁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高门弟子,陶弘景乃是近年来少有修道飞升成仙之人的代表,作为他的弟子,王远知乃是南方道教上清派的正统传人,后来更成为南方第一道宗茅山宗的宗主。

    “及晋王镇扬州,起玉清玄坛,邀远知主之。”请王远知来江都四道场主持玉清玄坛,对江南道派显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无疑像他们表明,杨广不仅崇佛,对道教也同样重视。

    不得不说,王远知此人很是奇特。说他奇特,并非他长相有甚古怪,而是他对人的态度很奇怪。譬如说他对萧逸风就特别友善,自萧逸风奉命去延请他来江都之时开始,但凡萧逸风有所请,王远知无不应允,并积极照办。相对与王远知对萧逸风的态度来看,他对杨广则是有些“敬而不近”了。他平时言行虽然表现出对晋王敬重,但却并无多少亲近之意。这一来不仅是其他人觉得他为人古怪,就连萧逸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对了这老道的胃口,让他对自己如此青眼有加。

    在萧逸风的怂恿下,杨广对茅山道派大力扶持,于是王远知遂成为大隋道界的翘楚。杨广还手书召隐道士徐则到扬州授道法,哪知道萧逸风前脚刚到,徐则后脚便羽化飞升了。为此杨广深表遗憾,赐给徐则家“物千段”,又“遣画工图其貌,令萧逸风作赞”,置于玉清玄坛。

    除搜罗高僧道士外,杨广还在江都组织僧人整理佛经,在慧日道场内立“宝台经藏”,将收集到的经卷命慧觉等高僧整理,“五时妙典,大备于斯”,共得四藏,“将十万轴”。因萧逸风这几年跟佛门打交道甚多,加上原本萧家就是佛理大家,杨广便让他亲自撰《宝台经藏愿文》。至于整个南方佛门的贡献,则是“平陈之后,于扬州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全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

    晋王杨广在江都大弘佛道,与灭陈之时杨坚对江南道佛两教的严厉态度形成鲜明对照。时杨坚以江南佛教“十滥六群,滋章江表”,而“别降纶言,既屏僧司,宪章律符”。但父子二人虽手法不一,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要将江南两教的活动归于王朝的严密控制之下。

    便是所谓“昔居晋府,盛集英髦,慧日、法云道场兴号,玉清、金洞玄坛著名,四海搜扬,总归晋邸,四事供给,三业依,礼以家僧,不属州县,迄于终历,征访莫穷”是也。

    被延揽至江都四道场的僧尼道士虽由官司供给一切,不属州县,王府对其“礼事丰华,优赏伦异”,但却自此成了晋王的“家僧”。杨广在江都设置的四道场与杨坚在长安设立的大兴善寺、玄都观交相晖映——杨坚的北方佛门系统和杨广名下、萧逸风麾下的南方道佛联合系统已经隐隐成型。

    然而,也有一些高僧坚决拒绝杨广的延揽,不愿往江都四道场充当晋王的“家僧”。

    “晋王镇扬越,立四道场,教旨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征,固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苏州虎丘山名僧智琰因“道盛名高”,被杨广召进慧日道场,后亦“以辞疾,得返旧山”。江南第一高僧智顗虽被萧逸风延屈至江都。但智顗却也坚决拒绝进入杨广所建的慧日道场。

    智顗来江都时,“慧日己明”,杨广意让智顗为慧日主持,利用智顗的德望扩大其对江南佛教界的影响。智顗坚辞不受,反倒当面提出要回荆湘,“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自己的“精舍”。不愿充当晋王的“家僧”,要远离江都到荆州建立自己自由传教的天地,这是对晋王盛情邀请明确表示不予合作。智顗在江都城外住了几个月,但始终未入慧日道场。其间杨广仍百般延请,多次派柳顾言往智顗居处奉送礼物,再作挽留。杨广称:“弟子一曰恭亲,犹以陋薄,不称宿心。”开皇十二年二月十八日,杨广致书一封请留,但智顗则反而提出要先回庐山东林寺,并转而请杨广为“东林峰顶两寺檀越(无风注:檀越就是施主啦)”。杨广无奈,只得再派萧逸风转达口信:“弟子意不欲相去辽远,脱能旋回,不敢留停,镇下近山隋乐住止”。但智顗仍执意离去。三月一日,杨广又修《重留书》,欲仰留智顗度夏后再“发遣,冀不半途飘露”,“请就摄山安居度夏”,这显然是杨广的缓兵之计。但“师不许”,严辞谢绝。杨广对这位固执的长者不敢“违忤”,“谨尊宿愿”,“即命所司发遣”,最后“具装发遣”送智顗上庐山。

    智顗江都仅四个月就远走荆湘,对于怀有政治图谋的杨广来讲,感到无限遗憾。但杨广知道强夺人意可能适得其反,为能最终驯服和利用这位高僧,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从长计议。

    智顗大师我行我素,傲慢地拒绝晋王杨广的“累书延屈”,当然使晋王大丢面子,但在萧逸风的劝说下,政治思维日益成熟的杨广也并未被激怒,他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素养和极大的耐心。智顗远离江都而入荆湘意在摆脱晋王的控制,但终不能摆脱大隋政权的监视,远离晋王却也使智顗难以得到晋王的政治庇护。时隋文帝在旧陈荆州等地设置的总管府,虽说总归晋王节制,但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中央,“总管刺史加使持节”,拥有很大的权力。如令狐熙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即有便宜从事之权,可以朝廷名义任命刺史以下官吏,杨广号令所达地区实际上仅限于扬越一隅。

    智顗进入荆湘弘法,果然遇到了麻烦。他“于荆州法集,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虚,谓乖国式,岂可集众,用恼官人。胡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设有善萌,不获增长,此乃世调无堪,不能谐和所得。”

    法会竟被地方官勒令解散,足见其事之严重。时江南平叛不到两年,隋对旧陈遗民心存警戒,曾多次下令收缴武器,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关”。智顗“因相聚结”了一千余僧,外加学僧三百,而未经官方同意,自然“有乖国式”。

    特别是智顗之前主持天台山寺的时候,毕竟与陈君臣关系密切,而且是在最后隋国大军南下之前才附隋朝,隋地方当局生怕他以声望聚众谋反,他的自由传教又怎能不使“州司惶虚”。可以肯定,遣散智者的法令是地方官依法行事,而决不是秉承晋王的命令。为了寻求政治庇护,智顗写信请杨广做玉泉的大檀越,杨广再次表示同意。杨广后又写信给荆州总管达奚儒,请他对智者及所修玉泉寺多加关照。

    开皇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杨广入朝,行至陕州,又遣使送去亲笔信往荆州奉迎智顗,称自己“驰仰之诚与时而积”。五月,智顗派弟子奉书报晋王,送上新建玉泉伽蓝图,献上相传是外国奉献给梁武帝的珍贵“万春树皮袈裟”。杨广收到礼物后即修书一封表示感谢,并附一份丰厚的礼单以示还报。

    杨广还在朝见父皇时奏告了自己为安定江南政局而拉拢利用智顗的意图,杨坚十分重视,于开皇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敕书匾额,赐智顗创办的精舍名曰“玉泉寺”,并敬问道体。皇帝御笔亲题金字,对于正遭到麻烦的智者大师来说,的确是巨大的恩惠,这也正是大师求之不得的。荆州总管王世积随即“到山礼拜”,智顗的境况无疑大为改观了。弟子为大师帮了大忙,因各有所求,已渐疏远的师徒关系似乎又热起来。

    施之以李,报之以桃。杨广施此恩惠,自然要图还报,于是更加紧了对智顗的延揽。九月十日,杨广致书智顗,称“弟子还镇非久,便愿沿流仰合江都”再次邀请智者往江都。九月二十四日,杨广又由京师写信给智顗,称“仰违已久,弛系实深”,“献岁非遥,倾迟虔礼,暮春届节当遣奉侯”。不日,又遣萧逸风送信,书称:“秋仲归蕃,请夏讫沿下,在于拜觐”。开皇十四年九月,杨广从驾东巡于路又两次修书存问“道体康靖”。

    当萧逸风做了这师徒两个好几年的信使之后。开皇十五年正月,杨广随杨坚祠泰山后还镇,即于二十日让萧逸风最后一次奉书往迎智顗,称“余春未尽,必希拜觐”。晋王的恩惠和“致书累请”使智顗再也不好推辞,随即顺流东下,“重履江淮”。

    智顗先到金陵栖霞寺,后又来到江都城外禅众寺。但他仍不肯住进慧日道场。对于智顗的固执杨广似乎无可奈何,于是转而希望大师传授佛法。六月二十一日和六月二十五日,杨广两次修书向智顗问禅法,杨广自称“仰逮还旨,犹乘谦尊,循复久之,恍如自失,切以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缘,厝心有在”。又说:“况居俗而俗兼善,当今数论法师无过此地,但恨不因禅发”。杨广执弟子礼甚恭虚心求教看来目的是想成为天台智者传灯的上首弟子,为此他又“复使柳顾言稽首虔拜”。“智者频辞不免,乃著净名经疏”。七月,智顗以所著《净名义疏•初卷》奉送晋王,杨广“跪承法宝,粗览纲宗”,但他进一步要智顗授禅传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杨广把智者接到江都,仅仅是要大师向自己一人传法,因而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接近智者。他与学徒四十余僧于江都行道,“亦复开怀,待来问者”,但除晋王派人来问道外,竟不见一人来向他“求禅求慧”。显然,智顗的居所暗中受到了管制,行动受到了监视。智顗感到再留在江都已毫无意义,师徒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又呈现出紧张起来。

    于是,开皇十六年,智顗再次请辞,要求返回天台山,得到准许。

    开皇十七年,十月杨广又一次朝父母后归藩,杨坚对智顗的久不归附已经不耐烦起来,对杨广面授机宜。但杨广还未回到江都,便接到南方急报,智顗大师已经成功涅磐,飞升西方极乐世界。在其涅磐之前,曾亲写四十六字给晋王,其书略云:“莲花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如意”。

    杨广收到智顗大师“遗书”,闻知大师涅磐时十分伤心。“远拜灵仪,心载鸣咽”,对大师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完全给予满足。智顗死后杨广不改初衷仍然与天台教团保持密切关系,他遣使往天台山设千僧斋,建功德愿文,表示“生生世世长为大师弟子”,并多次召见天台僧使,命萧逸风负责资助寺庙营建——这当然是一种做秀的表现,但这个秀却被萧逸风做得十分之好,天台山寺在智顗大师去后,全寺上下已经对这个萧家公子充满好感,并表示“萧氏历代尊佛,沙门不敢忘之。”

    南方佛门第一宗天台宗终于在杨广和萧逸风多年的拉拢下,正式加入这一“阴谋集团”,当然,他们此刻还不清楚这一集团的最终目的。

    第一次来到天台山寺时年仅六岁的萧逸风,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年过去之后,此刻已经长大成人,十六岁的他正迎来新的征程……

    在前方等待着萧逸风的,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