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就展现给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冰雪开始解冻,春天即将来到,可是真正的温暖还在远方的路上蹒跚举步。这时全书的基调,孙少平在这种基调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步一步,艰难的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路。这时一天自我寻找的路,这是一条通往心湖深处的路。在这场艰苦的寻觅中,孙少平一点一点的找到自己的幸福。
西赛罗说:“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自己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这句话正可以作为孙少平瓢泊寻找的方向与注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通过这句话我们已经能够领略到,如果再从头到尾关注一下孙少平在艰难世事种的自我实现,无疑能够加深我们对于幸福的领悟。 叔本华在其人生的智慧里树立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一个人的自身内在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人自身拥有的优势,诸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就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这一说法与西塞罗的说法出自一辙。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孙少平的世界,进行一次探讨性的旅行。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不具有平常人所尊崇的高贵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在世俗的观念里,他一出生就被痛苦的泥沼淹没。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不在于别人脑子里或是眼里不真实的幻象,而在于其自身对生活的认识与对生命的领悟。孙少平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禀赋,这一点看完平凡的世界或者只阅读了很短的开端我们就能够认识到。田福军有过同样的感慨,平庸的孙玉厚养了几个出众的娃娃!这是孙少平能够获得高尚的精神幸福的根源与基石。当然,在他一开始,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以后漫长而艰苦的寻找与跋涉中,他才一层一层的剥去了掩在它上面的迷蒙纱罩。这正是我称之为走向心的深处的过程。 一个人对于自己精神能力的认识并不是一个原处的基本事实,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这种认识是随着我们的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的。 孙少平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困扰并不得不为了解决这一匮乏而时刻不停地进行艰难的搏斗。一个人只有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有闲暇从事精神上的活动,所以孙少平一开始意识不到他在精神上优于常人这一事实。他受着生活的折磨,不断的与困苦艰难对话,并不可避免的接收清苦带给他的种种礼物。光近临近崩溃的家庭,肮肮脏脏的老土粗布衣裳,没有后跟只有袜腰的袜子,没有鞋带得旧黄胶鞋,每顿饭两个旧社会地主喂牲口都不用的高粮面馍,所有这些,使年轻而敏感的他倍受自卑的折磨,他敏感而羞怯的心不断的受着伤害。因此他渴望穿这一身体面衣裳站在女同学面前;他原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面,也能和别人一样另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些低微的要求只是为了活得尊严,并不能算是过分的奢求,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连这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不能够得到满足,甚至因此而招来那些庸俗世人的嘲笑。他往肚子里吞咽着泪水躲开了给他伤害的“菲利斯坦人”孤独的在冷寂中去拿那两个属于他而又不能让他满足的黑家伙。很多时候,人群象是一个火堆,为了取暖的缘故,你不能够靠得太近,否则只会受到伤害。 孙少平忍受着生活强加之于他的一切,在这忍受中倔强的生存,并向着那朦胧中的曙光眺望。这得益于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这正是自身内在的一部分,同时一种模糊的认识进入他的精神领域。 初中的最后一年,孙少平有幸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强烈的被震撼,深深的被吸引,多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的赶天黑前看完了它。他在说不清的繁杂思绪中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这一认识打开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导引着他自发的无意识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探索,并因此找到了平衡其困难生活折磨的宝藏。他沉湎于书的世界。“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这些书在丰富他精神世界的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他带来好处。“由于他读书多,许多人很爱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这一点是孙少平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其实这是他精神禀赋优于常人的间接体现,只是他并没有清晰的推究出这种表象的根源。在那种艰难的日子里,能有多少人还能够保持其精神上的生活呢! 如果说偶然的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帮助孙少平窥见他精神世界的一隅,那么田晓霞的出现,则是他拓展精神世界,丰富思想内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契机。一个人在精神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掌握自己的时候,只有求助于另一个精神上更为强大的人。田晓霞恰恰扮演了这个导师的角色。田晓霞本身也是一个具有优越自身内在的人,正是基于这一点,她才会在第一次见到孙少平的时候就感觉到她身上不平凡的气质并受其吸引主动的与之交往。如果两个人个性酷似,或者精神等级相仿,那么两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获得对方的某些同感,并且这种彼此称许很快就会融会而成某种完美的和谐。由此首先解释了为和平庸之辈是那样广得人缘,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的确要好的社交伙伴。因为这些秉性顽劣、资质平庸的人大量存在。相比之下,资质优秀和突出的人本来就是稀有的,所以他们碰到恰好相反的情况;这类人越是出类拔萃,那这种情形就越明显。“茫茫人海,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正是这类人才会发出的无奈叹息。一旦这类人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与他们相似的某一毫发之处,他们都会真心的为之雀跃,哪怕这毫发是那样的细微!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孙少平是何其幸运! 田晓霞生自于一个优越富裕的家庭,她不必为生计发愁。这对于一个精神气质优越的人来说是上天无上的恩赐,因为她可以不受干扰的在精神的世界里探索、游弋。因此田晓霞才能够在精神上比她的同龄人更加强大,乃至高出若干层次,并在此世界里乐此不疲。她也就能够超越世俗的界限和孙少平发展两人之间难能可贵的友谊,而这个界限对于精神特制一般的人是很难跨越的。譬如田润叶和孙少安,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就在于此。 还是让我们满怀喜悦的看看田晓霞和孙少平的初次交往。我讲援引较长的一段原文,尽管这次交往从某方面看过于平淡,但从孙少平今后的发展来看,其重要意义实在是令人兴奋。 “你和润生是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的问他。
“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他首先意识到的是他的一身烂脏衣服。他站在这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叫花子到她家门上讨吃来了。
润叶收拾他的碗筷,晓霞热情的给他泡茶。
晓霞吧茶杯放在他面前,说:“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我长了十七岁,还没回过咱村呢!什么时间我跟你和润生一起回一次咱双水村我是高一2班的,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
晓霞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笑带说。她的性格很开朗,一看就知道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少平同时发现,田晓霞外面的衫子竟然想男生一样披着,这使他感到无比惊讶。
他立在脚地上,仍然紧张得火烧火燎。等润叶把他的碗筷送到厨房重新返回来的时候,他赶快对她说:“姐,没什么事我就走呀”
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着说:“我还没跟你说话呢!”
少平这才想起,润叶姐不光是叫他来吃饭的,她还有事要给他说哩!
润叶姐看来很理解他的难处,马上又说:“那好,我去送送你,咱们路上再说。”
“喝点水再走吧!”晓霞把水杯往他面前挪了挪。
“我不渴!”他像农民一样笨拙的说。
晓霞露出两排白牙齿笑了,说:“那我这杯水算是给你白倒了!”
少平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句略带揶揄意味的玩笑话。这种玩笑话实际上是一种亲切的表示。不过,这却使他更拘束了,竟然满脸通红,无言对答。
晓霞看他这样难为情,赶忙笑着给他点了点头,就出去了。 初次的交往就此结束。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会为了孙少平的拘谨会心一笑或者不屑一顾甚至有些鄙夷而就此翻过。但深究起来这正是孙少平精神思想不够成熟不够丰富的外在表现,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那种不值一文的庸俗规约的影响,他还不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形神自然的面对那些外在条件优越的人。这一点后来他就做得很好,比直大部分的世俗之人活到垂垂将老仍然在地位活财富优于自己的人面前惶惑不安仍然强了许多。孙少平的这一变化,田晓霞具有卓越的功劳。 上面我已经说过,田晓霞与孙少平的主动交往是缘自于两颗高尚灵魂的相互吸引。或者有人会说,这一次的交往田晓霞只是出于礼貌而为之。那他就错了,至少是错了一大部分。我们先来看这次交往本身,如果不存在同声同气的吸引,田晓霞完全可以淡淡的打声招呼了事——就像我们大多数时候作的那样,而她没有,而是一再的主动的和孙少平说话,并进最大努力向消除孙少平的拘谨。这正是田晓霞感受到了孙少平身上的高贵特质与己相谐的缘故。关于此点,可以从后文里田晓霞的一段心里自白中得到证明。“她在上高中时,就和孙少平关系非同一般。不过那时他们的交往的确很单纯。他和这个同村而不熟悉的乡下学生初次相识,他身上的许多东西就引起了她的重视或者说另眼相看。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加深了。”看了这段文字,我们再来分析。它里边提到的孙少平身上令田晓霞另眼相看的“许多东西”不是他的衣衫褴褛,不是他初中的外表(当然,他的外表是令人赞叹的,但在破衣烂衫的包裹下不会有相反情形下那么富有吸引力,况且田晓霞的身边不乏相貌出众的男生。),只能是他身上溢出来的某种气质。正是这种他们还不能够言说清楚的“气质”驱使田晓霞主动的和孙少平再次交往。这就像我们看到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望再次见到它一样。如果单单是出于礼貌,田晓霞会这样吗?她会对一个乞丐一样的乡下学生——这个乡下学生在地位和富有程度上都与她田差地别——念念不忘吗?不会!正是孙少平身上优秀的精神气质吸引她再度与之交往。当然,换作一个庸俗的富家子弟,即使孙少平再怎样在精神上特别,也不会引起他的重视,在他眼里他仍然只是一个乞丐!原因来自一个人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只能是自己,因为他首先必须并且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别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幸好田晓霞不是这样的人,也幸好孙少平最终碰上了田晓霞,而先前他曾怎样下意识的躲避去田福军这个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由此我们不得不对田润叶心怀感激,是她到孙少平宿舍等待并最终促成了这一行动。 有了上面的认识,对于孙少平与田晓霞——两个出身地位极其悬殊的人——的交往,我们便会觉得是顺理成章极其自然的事,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接下来我们便欣喜的看这两人的交往一次一次的深入,孙少平在田晓霞的带领下遨游于书海,对自己对生活的自信和审视能力大大增加。此刻我们的心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对于孙少平的变化我们由衷的高兴,感同身受。 田晓霞之于孙少平比冬妮娅之于保尔更加弥足珍贵。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相处时间短长以及最终发展为爱情的结果。关键一点在于,冬妮娅并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保尔,他对保尔的感情建立在幼年的认识及同情之上,而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情感则建立在两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如此说来,孙少平比保尔要幸运得多,毕竟,对于一个精神出类拔萃的人来说,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了若恒河沙数。 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田晓霞身上移开,顺便看一下在高中期间发生在孙少平身上其他几件也颇为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说的是郝红梅和孙少平之间的那段青涩感情。在郝红梅移情顾养民之后,孙少平一度非常痛苦,这是人之常情。对此刻作如下解释。人的任何一种快感或愉悦都是某一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得到满足的结果。孙少平从与郝红梅交往中感受到的温馨喜悦源自于困难时期感情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得到了慰藉。当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物质或关系消失而我们的需要仍然存在时,便会感到痛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痛苦就是不满的状态。有时这种痛苦巨大深邃,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曾经得到过满足——正像饥饿的时候闻到饭菜的香味加剧饥饿感,如果它从来不曾被满足以致我们知道其不可能实现而降低要求或不再要求,痛苦反而不会那么强烈。我们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出自于同一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降低需求标准,那么这种痛苦就会减弱并逐渐消失。孙少平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普通人,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奢侈。在此期间孙少平获得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其一,普通并不等于庸俗;其二,在最平常的事情上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两点都是从他的“对手”顾养民对挨打一事所反应出的态度上受到震撼生发出的。关于第二点塞尼加说过的话——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个人会在细节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自我。这一点同样能够解释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认识。 从另外两件事——解救侯玉英与郝红梅——上,孙少平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宽厚。想想我们看到侯玉英在“铁锨”事件上对孙少平的伤害及郝红梅移情别恋对孙少平造成的痛苦,我们甚至不能够原谅她们。在后来的事情上孙少平的做法不仅让当事人震惊,同样也震撼我们的心灵。这恰恰体现出孙少平在精神上超越常人的地方,基于这一点,他才能够保持完后平和的心境对待这两个曾经带给他巨大创痛的人。而这又基于下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有精神能力卓越的人才能够做到。生活在人群当中,我们不应当摒弃任何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因为这个人对我们做出的一切并不单单是针对我们,而是他只能表现出这个样子。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验证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便会想起这样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平和我们的心境。 迫于出身的卑微于生活的艰苦,在高中毕业之后,孙少平不得不回到双水村那个狭隘的天地里。但是通过我们上述的诸多分析,我们已经不那么为孙少平担忧了。因为在他短短的两年高中里,他的思想已经渐趋成熟,明晰了几个对他今后生活幸福起关键性作用的认识:平和的心境和独立自主。正是这两点,从根本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的幸福。孙少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逐步加深并强化了这两点认识,挣脱了出身环境带给他的纯属“乡巴佬”式的狭隘与偏见,在精神能力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平和的心境与独立自主这两点意识一旦之根于一个人的思想并且能够从理念上知道这个人的行动,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于是无论这个人的一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便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归根到底都是同一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同一样的果浆做成。歌德的评论(诗与真)适用于这里: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体会到自身拥有。同样的意思出现在奥立弗-高尔斯密的诗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
——旅行者 鉴于上述认识,孙少平对于侯玉英给他的恋爱信的处理方式,便能够得到解释。他之所以不接受侯玉英的爱,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她鄙视她,而是因为侯玉英在信里提到的所谓的幸福——一辈子吃好穿好。这在孙少平看来是庸俗的,而这也正是芸芸众生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实质上是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与精神生活相比,这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这种生活对于大众来说就是目的,但对于精神卓越者而言,那只是手段而已,只是用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须,除此以外,别无他图。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的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 孙少平在将要回到双水村是的心情及担忧,在849页有几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首先关注的是精神生活:“他将再没有读书时间”“参考消息再也看不成了”因为他是一个精神卓越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换作一个普通人,他会首先考虑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匮乏,毕竟,学校的生活比之双水村的要轻松便宜的多。孙少平的这种想法不是年轻人的浪漫和不切实际,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孙少平一点都不惧怕劳累艰苦,他完全能够承受。看看他结束三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之后的表现,我们就明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精神生活“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在双水村的生活断绝了与外面广大世界的联系,丰富他精神世界的途径断绝了,因此他多次萌发了去远方的想法。这一想法正式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这种想法已初见端倪。“他甚至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的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哩”在与田晓霞的谈话里孙少平也多次提及自己的这种怪想法。“笑毕,他说:”我不会变成你描绘的那种形象。‘他立刻严肃起来,’你不知道,我心里痛苦。不只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像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援引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851-853页田晓霞与孙少平的对话,这一次的对话更有意义业更让人感触。这种想法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强烈,最后孙少平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让我们为他这一决定击掌欢呼!这个时候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却要跑开这一切,到前途未卜的远方去。正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此时他的想法一基本成熟并且坚定起来。孙少平的这一追求与那些对精神对孤独有着强烈、永恒不变的爱的先哲们是何其相似。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为这种偏好说出了理由: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陶渊明违心在官场蹉跎多年之后,在归去来辞里寄托和表达了几乎一样的生活理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的说过:噢,那我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 正是这些伟大的心灵,担负着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的任务。他们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的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一旦这种清晰的认识形成,他们就刻意的与大众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于是孙少平的去远方的想法及其付诸行动便只有与其处于同一精神层次的高尚灵魂才能够真正理解。 孙少平无意间担负起了上述的任务,这是必然的。以前田晓霞是他的导师,当他们再次在黄原相遇时,他身上的变化——出于对苦难对生活的思索得到的深刻认识——已经开始带给田晓霞教益。他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充满睿智,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拨开了这在孙兰香眼前的那层云雾,在孙兰香的眼里,二哥更是其精神导师。 分析到这里,我们看到,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已经基本定型,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再重要,他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能够从自己身上获取幸福。正如我在前面所作的糖果的比喻。假以时间的磨砺,孙少平的精神信念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坚定,这种信念与能力,导引着他领受真正的幸福。下面是我从孙少平精神的海洋里掬起的几朵浪花,作为对上面结论的补充与印证。 “不!他决不会像哥哥一样,为了逃避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就匆忙的给自己找一个农村姑娘。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决不准备屈服;他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他以后就一定能和晓霞一块生活——即是没有田晓霞,他也要去走自己的道路!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充实。对生活的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的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孙少平强迫自己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是的,煤矿和这里虽有天壤之别,但都是生活。生活就是如此。难道自己吃苦,就妒忌别人的幸福?不,他在黄原揽工时就不止一次思考过类似的问题。结论依然应该是: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 到此为止,孙少平在思想上精神上已经强大到足够把握自己,他通过艰难的跋涉找到了自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独立自主和平和心境,他的寻找历程及在此过程中的对幸福真谛的领悟,恰恰验证了我在本文开始引用的西塞罗说过的话。作为这世上三类贵族——1、基于出身和地位的贵族;2、基于金钱财富的贵族;3、精神思想方面的贵族。——的最后一类,是至为高贵的;孙少平经过时间,其尊贵将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个过程,又践证了尚福尔的一句话:“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2002
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就展现给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冰雪开始解冻,春天即将来到,可是真正的温暖还在远方的路上蹒跚举步。这时全书的基调,孙少平在这种基调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步一步,艰难的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路。这时一天自我寻找的路,这是一条通往心湖深处的路。在这场艰苦的寻觅中,孙少平一点一点的找到自己的幸福。
西赛罗说:“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自己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这句话正可以作为孙少平瓢泊寻找的方向与注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通过这句话我们已经能够领略到,如果再从头到尾关注一下孙少平在艰难世事种的自我实现,无疑能够加深我们对于幸福的领悟。 叔本华在其人生的智慧里树立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一个人的自身内在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人自身拥有的优势,诸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就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这一说法与西塞罗的说法出自一辙。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孙少平的世界,进行一次探讨性的旅行。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不具有平常人所尊崇的高贵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在世俗的观念里,他一出生就被痛苦的泥沼淹没。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不在于别人脑子里或是眼里不真实的幻象,而在于其自身对生活的认识与对生命的领悟。孙少平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禀赋,这一点看完平凡的世界或者只阅读了很短的开端我们就能够认识到。田福军有过同样的感慨,平庸的孙玉厚养了几个出众的娃娃!这是孙少平能够获得高尚的精神幸福的根源与基石。当然,在他一开始,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以后漫长而艰苦的寻找与跋涉中,他才一层一层的剥去了掩在它上面的迷蒙纱罩。这正是我称之为走向心的深处的过程。 一个人对于自己精神能力的认识并不是一个原处的基本事实,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这种认识是随着我们的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的。 孙少平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困扰并不得不为了解决这一匮乏而时刻不停地进行艰难的搏斗。一个人只有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有闲暇从事精神上的活动,所以孙少平一开始意识不到他在精神上优于常人这一事实。他受着生活的折磨,不断的与困苦艰难对话,并不可避免的接收清苦带给他的种种礼物。光近临近崩溃的家庭,肮肮脏脏的老土粗布衣裳,没有后跟只有袜腰的袜子,没有鞋带得旧黄胶鞋,每顿饭两个旧社会地主喂牲口都不用的高粮面馍,所有这些,使年轻而敏感的他倍受自卑的折磨,他敏感而羞怯的心不断的受着伤害。因此他渴望穿这一身体面衣裳站在女同学面前;他原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面,也能和别人一样另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些低微的要求只是为了活得尊严,并不能算是过分的奢求,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连这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不能够得到满足,甚至因此而招来那些庸俗世人的嘲笑。他往肚子里吞咽着泪水躲开了给他伤害的“菲利斯坦人”孤独的在冷寂中去拿那两个属于他而又不能让他满足的黑家伙。很多时候,人群象是一个火堆,为了取暖的缘故,你不能够靠得太近,否则只会受到伤害。 孙少平忍受着生活强加之于他的一切,在这忍受中倔强的生存,并向着那朦胧中的曙光眺望。这得益于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这正是自身内在的一部分,同时一种模糊的认识进入他的精神领域。 初中的最后一年,孙少平有幸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强烈的被震撼,深深的被吸引,多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的赶天黑前看完了它。他在说不清的繁杂思绪中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这一认识打开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导引着他自发的无意识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探索,并因此找到了平衡其困难生活折磨的宝藏。他沉湎于书的世界。“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这些书在丰富他精神世界的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他带来好处。“由于他读书多,许多人很爱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这一点是孙少平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其实这是他精神禀赋优于常人的间接体现,只是他并没有清晰的推究出这种表象的根源。在那种艰难的日子里,能有多少人还能够保持其精神上的生活呢! 如果说偶然的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帮助孙少平窥见他精神世界的一隅,那么田晓霞的出现,则是他拓展精神世界,丰富思想内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契机。一个人在精神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掌握自己的时候,只有求助于另一个精神上更为强大的人。田晓霞恰恰扮演了这个导师的角色。田晓霞本身也是一个具有优越自身内在的人,正是基于这一点,她才会在第一次见到孙少平的时候就感觉到她身上不平凡的气质并受其吸引主动的与之交往。如果两个人个性酷似,或者精神等级相仿,那么两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获得对方的某些同感,并且这种彼此称许很快就会融会而成某种完美的和谐。由此首先解释了为和平庸之辈是那样广得人缘,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的确要好的社交伙伴。因为这些秉性顽劣、资质平庸的人大量存在。相比之下,资质优秀和突出的人本来就是稀有的,所以他们碰到恰好相反的情况;这类人越是出类拔萃,那这种情形就越明显。“茫茫人海,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正是这类人才会发出的无奈叹息。一旦这类人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与他们相似的某一毫发之处,他们都会真心的为之雀跃,哪怕这毫发是那样的细微!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孙少平是何其幸运! 田晓霞生自于一个优越富裕的家庭,她不必为生计发愁。这对于一个精神气质优越的人来说是上天无上的恩赐,因为她可以不受干扰的在精神的世界里探索、游弋。因此田晓霞才能够在精神上比她的同龄人更加强大,乃至高出若干层次,并在此世界里乐此不疲。她也就能够超越世俗的界限和孙少平发展两人之间难能可贵的友谊,而这个界限对于精神特制一般的人是很难跨越的。譬如田润叶和孙少安,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就在于此。 还是让我们满怀喜悦的看看田晓霞和孙少平的初次交往。我讲援引较长的一段原文,尽管这次交往从某方面看过于平淡,但从孙少平今后的发展来看,其重要意义实在是令人兴奋。 “你和润生是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的问他。
“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他首先意识到的是他的一身烂脏衣服。他站在这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叫花子到她家门上讨吃来了。
润叶收拾他的碗筷,晓霞热情的给他泡茶。
晓霞吧茶杯放在他面前,说:“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我长了十七岁,还没回过咱村呢!什么时间我跟你和润生一起回一次咱双水村我是高一2班的,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
晓霞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笑带说。她的性格很开朗,一看就知道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少平同时发现,田晓霞外面的衫子竟然想男生一样披着,这使他感到无比惊讶。
他立在脚地上,仍然紧张得火烧火燎。等润叶把他的碗筷送到厨房重新返回来的时候,他赶快对她说:“姐,没什么事我就走呀”
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着说:“我还没跟你说话呢!”
少平这才想起,润叶姐不光是叫他来吃饭的,她还有事要给他说哩!
润叶姐看来很理解他的难处,马上又说:“那好,我去送送你,咱们路上再说。”
“喝点水再走吧!”晓霞把水杯往他面前挪了挪。
“我不渴!”他像农民一样笨拙的说。
晓霞露出两排白牙齿笑了,说:“那我这杯水算是给你白倒了!”
少平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句略带揶揄意味的玩笑话。这种玩笑话实际上是一种亲切的表示。不过,这却使他更拘束了,竟然满脸通红,无言对答。
晓霞看他这样难为情,赶忙笑着给他点了点头,就出去了。 初次的交往就此结束。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会为了孙少平的拘谨会心一笑或者不屑一顾甚至有些鄙夷而就此翻过。但深究起来这正是孙少平精神思想不够成熟不够丰富的外在表现,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那种不值一文的庸俗规约的影响,他还不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形神自然的面对那些外在条件优越的人。这一点后来他就做得很好,比直大部分的世俗之人活到垂垂将老仍然在地位活财富优于自己的人面前惶惑不安仍然强了许多。孙少平的这一变化,田晓霞具有卓越的功劳。 上面我已经说过,田晓霞与孙少平的主动交往是缘自于两颗高尚灵魂的相互吸引。或者有人会说,这一次的交往田晓霞只是出于礼貌而为之。那他就错了,至少是错了一大部分。我们先来看这次交往本身,如果不存在同声同气的吸引,田晓霞完全可以淡淡的打声招呼了事——就像我们大多数时候作的那样,而她没有,而是一再的主动的和孙少平说话,并进最大努力向消除孙少平的拘谨。这正是田晓霞感受到了孙少平身上的高贵特质与己相谐的缘故。关于此点,可以从后文里田晓霞的一段心里自白中得到证明。“她在上高中时,就和孙少平关系非同一般。不过那时他们的交往的确很单纯。他和这个同村而不熟悉的乡下学生初次相识,他身上的许多东西就引起了她的重视或者说另眼相看。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加深了。”看了这段文字,我们再来分析。它里边提到的孙少平身上令田晓霞另眼相看的“许多东西”不是他的衣衫褴褛,不是他初中的外表(当然,他的外表是令人赞叹的,但在破衣烂衫的包裹下不会有相反情形下那么富有吸引力,况且田晓霞的身边不乏相貌出众的男生。),只能是他身上溢出来的某种气质。正是这种他们还不能够言说清楚的“气质”驱使田晓霞主动的和孙少平再次交往。这就像我们看到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望再次见到它一样。如果单单是出于礼貌,田晓霞会这样吗?她会对一个乞丐一样的乡下学生——这个乡下学生在地位和富有程度上都与她田差地别——念念不忘吗?不会!正是孙少平身上优秀的精神气质吸引她再度与之交往。当然,换作一个庸俗的富家子弟,即使孙少平再怎样在精神上特别,也不会引起他的重视,在他眼里他仍然只是一个乞丐!原因来自一个人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只能是自己,因为他首先必须并且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别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幸好田晓霞不是这样的人,也幸好孙少平最终碰上了田晓霞,而先前他曾怎样下意识的躲避去田福军这个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由此我们不得不对田润叶心怀感激,是她到孙少平宿舍等待并最终促成了这一行动。 有了上面的认识,对于孙少平与田晓霞——两个出身地位极其悬殊的人——的交往,我们便会觉得是顺理成章极其自然的事,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接下来我们便欣喜的看这两人的交往一次一次的深入,孙少平在田晓霞的带领下遨游于书海,对自己对生活的自信和审视能力大大增加。此刻我们的心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对于孙少平的变化我们由衷的高兴,感同身受。 田晓霞之于孙少平比冬妮娅之于保尔更加弥足珍贵。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相处时间短长以及最终发展为爱情的结果。关键一点在于,冬妮娅并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保尔,他对保尔的感情建立在幼年的认识及同情之上,而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情感则建立在两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如此说来,孙少平比保尔要幸运得多,毕竟,对于一个精神出类拔萃的人来说,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了若恒河沙数。 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田晓霞身上移开,顺便看一下在高中期间发生在孙少平身上其他几件也颇为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说的是郝红梅和孙少平之间的那段青涩感情。在郝红梅移情顾养民之后,孙少平一度非常痛苦,这是人之常情。对此刻作如下解释。人的任何一种快感或愉悦都是某一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得到满足的结果。孙少平从与郝红梅交往中感受到的温馨喜悦源自于困难时期感情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得到了慰藉。当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物质或关系消失而我们的需要仍然存在时,便会感到痛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痛苦就是不满的状态。有时这种痛苦巨大深邃,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曾经得到过满足——正像饥饿的时候闻到饭菜的香味加剧饥饿感,如果它从来不曾被满足以致我们知道其不可能实现而降低要求或不再要求,痛苦反而不会那么强烈。我们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出自于同一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降低需求标准,那么这种痛苦就会减弱并逐渐消失。孙少平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普通人,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奢侈。在此期间孙少平获得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其一,普通并不等于庸俗;其二,在最平常的事情上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两点都是从他的“对手”顾养民对挨打一事所反应出的态度上受到震撼生发出的。关于第二点塞尼加说过的话——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个人会在细节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自我。这一点同样能够解释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认识。 从另外两件事——解救侯玉英与郝红梅——上,孙少平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宽厚。想想我们看到侯玉英在“铁锨”事件上对孙少平的伤害及郝红梅移情别恋对孙少平造成的痛苦,我们甚至不能够原谅她们。在后来的事情上孙少平的做法不仅让当事人震惊,同样也震撼我们的心灵。这恰恰体现出孙少平在精神上超越常人的地方,基于这一点,他才能够保持完后平和的心境对待这两个曾经带给他巨大创痛的人。而这又基于下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有精神能力卓越的人才能够做到。生活在人群当中,我们不应当摒弃任何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因为这个人对我们做出的一切并不单单是针对我们,而是他只能表现出这个样子。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验证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便会想起这样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平和我们的心境。 迫于出身的卑微于生活的艰苦,在高中毕业之后,孙少平不得不回到双水村那个狭隘的天地里。但是通过我们上述的诸多分析,我们已经不那么为孙少平担忧了。因为在他短短的两年高中里,他的思想已经渐趋成熟,明晰了几个对他今后生活幸福起关键性作用的认识:平和的心境和独立自主。正是这两点,从根本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的幸福。孙少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逐步加深并强化了这两点认识,挣脱了出身环境带给他的纯属“乡巴佬”式的狭隘与偏见,在精神能力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平和的心境与独立自主这两点意识一旦之根于一个人的思想并且能够从理念上知道这个人的行动,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于是无论这个人的一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便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归根到底都是同一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同一样的果浆做成。歌德的评论(诗与真)适用于这里: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体会到自身拥有。同样的意思出现在奥立弗-高尔斯密的诗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
——旅行者 鉴于上述认识,孙少平对于侯玉英给他的恋爱信的处理方式,便能够得到解释。他之所以不接受侯玉英的爱,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她鄙视她,而是因为侯玉英在信里提到的所谓的幸福——一辈子吃好穿好。这在孙少平看来是庸俗的,而这也正是芸芸众生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实质上是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与精神生活相比,这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这种生活对于大众来说就是目的,但对于精神卓越者而言,那只是手段而已,只是用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须,除此以外,别无他图。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的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 孙少平在将要回到双水村是的心情及担忧,在849页有几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首先关注的是精神生活:“他将再没有读书时间”“参考消息再也看不成了”因为他是一个精神卓越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换作一个普通人,他会首先考虑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匮乏,毕竟,学校的生活比之双水村的要轻松便宜的多。孙少平的这种想法不是年轻人的浪漫和不切实际,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孙少平一点都不惧怕劳累艰苦,他完全能够承受。看看他结束三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之后的表现,我们就明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精神生活“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在双水村的生活断绝了与外面广大世界的联系,丰富他精神世界的途径断绝了,因此他多次萌发了去远方的想法。这一想法正式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这种想法已初见端倪。“他甚至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的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哩”在与田晓霞的谈话里孙少平也多次提及自己的这种怪想法。“笑毕,他说:”我不会变成你描绘的那种形象。‘他立刻严肃起来,’你不知道,我心里痛苦。不只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像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援引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851-853页田晓霞与孙少平的对话,这一次的对话更有意义业更让人感触。这种想法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强烈,最后孙少平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让我们为他这一决定击掌欢呼!这个时候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却要跑开这一切,到前途未卜的远方去。正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此时他的想法一基本成熟并且坚定起来。孙少平的这一追求与那些对精神对孤独有着强烈、永恒不变的爱的先哲们是何其相似。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为这种偏好说出了理由: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陶渊明违心在官场蹉跎多年之后,在归去来辞里寄托和表达了几乎一样的生活理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希律王是敌人,上帝在约瑟夫的睡梦中让他知晓危险的存在。
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我的灵魂逃离吧!否则痛苦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的说过:噢,那我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 正是这些伟大的心灵,担负着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的任务。他们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的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一旦这种清晰的认识形成,他们就刻意的与大众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于是孙少平的去远方的想法及其付诸行动便只有与其处于同一精神层次的高尚灵魂才能够真正理解。 孙少平无意间担负起了上述的任务,这是必然的。以前田晓霞是他的导师,当他们再次在黄原相遇时,他身上的变化——出于对苦难对生活的思索得到的深刻认识——已经开始带给田晓霞教益。他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充满睿智,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拨开了这在孙兰香眼前的那层云雾,在孙兰香的眼里,二哥更是其精神导师。 分析到这里,我们看到,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已经基本定型,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再重要,他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能够从自己身上获取幸福。正如我在前面所作的糖果的比喻。假以时间的磨砺,孙少平的精神信念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坚定,这种信念与能力,导引着他领受真正的幸福。下面是我从孙少平精神的海洋里掬起的几朵浪花,作为对上面结论的补充与印证。 “不!他决不会像哥哥一样,为了逃避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就匆忙的给自己找一个农村姑娘。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决不准备屈服;他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他以后就一定能和晓霞一块生活——即是没有田晓霞,他也要去走自己的道路!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充实。对生活的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的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孙少平强迫自己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是的,煤矿和这里虽有天壤之别,但都是生活。生活就是如此。难道自己吃苦,就妒忌别人的幸福?不,他在黄原揽工时就不止一次思考过类似的问题。结论依然应该是: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 到此为止,孙少平在思想上精神上已经强大到足够把握自己,他通过艰难的跋涉找到了自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独立自主和平和心境,他的寻找历程及在此过程中的对幸福真谛的领悟,恰恰验证了我在本文开始引用的西塞罗说过的话。作为这世上三类贵族——1、基于出身和地位的贵族;2、基于金钱财富的贵族;3、精神思想方面的贵族。——的最后一类,是至为高贵的;孙少平经过时间,其尊贵将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个过程,又践证了尚福尔的一句话:“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