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真正伴随我长大的是故乡的那条小河。
那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河,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哗哗流淌。我的故乡有一个很水性的名字——船形,顾名思义,船一样的地方,船一样的山包,没有水是不可思议的。爬到故乡东边的山腰上看我故乡所居的那座山包,的确像一条伏卧在水涯的大船——三面环水,东西狭长,南北窄短,河岸之上是均匀的三十多米高的陡坡,陡坡之上是一片民居,杉树皮盖顶的、小青瓦盖顶的房屋,齐齐整整地排列在一条青石铺砌的丈把宽的小街两旁。我的老家就坐落在小街西头,挨近西边山峦的街尾。
街尾,在我的故乡,俗称墟尾,街市也就叫做墟市了。墟尾与我家紧邻的是一座大戏台,戏台正对着青石长街,坐在墟街上,不需要仰起头来,双眼平视就可以看到戏台上的演出。台前有一溜石阶斜伸到台下,台下外侧有一座大拱门,两扇三尺宽一丈多高的大木门如果合上,想从西街出去就很困难了。拱门前有三条石板镶砌的山道:往左侧走,向南,下坳,跨过一座长长的木桥,循着山道上坡过坳,七里之外便是资兴县皮石乡的七里村,再往前行三十几里路,就会走到汤市乡——我故乡的小河,就是从汤市乡那里潺潺湲湲流淌下来的。丈把宽的一条小溪,穿过崇山峡谷,接纳数十条山涧泉流,到七里村就变得象模象样了——它左冲右突,气势汹汹,穿崖裂隙,腾越跳荡,完全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在山谷当中咆哮奔腾!
这条巨龙到了我的家门口,就变得温驯得多了,虽然长长的乱石河滩,激起河水哗哗啦啦无休无止的涛浪喧嚣,让我们常年四季枕籍着它们睡眠,但它也不时在石崖下淘冲出一个又一个的水潭,白浪翻滚的急流像剑锋一样插进碧绿的潭水之中,喧嚣顿时喑哑于一片深碧的沉寂,河水在深潭中聚合悠游,看似平静恬适,其实它们一刻也没有停止流淌,到了水潭的滩口,河床被拉出一片宽阔平坦的浅滩,河水碧绿得像一块翠玉,又像一片闪着青光的绸缎,你想掬它以为珍藏,又想裹它以为裙衫,不管怎样,它总是你爱不释怀的牵挂。
小河就这样成了我无法抗拒的成长伴侣。
据说,我出生后的第一片尿布和屎片,就是我父亲拿到小河边,让河水淘洗干净的。
据说,我母亲生我之后,吃的第一碗鸡汤,就是用从小河里挑的水煮的,我吃的第一口奶汁就是我母亲用小河水酝酿的。
据说,脱奶之后,我吃的第一口米汤,就是用小河水煮成的,我吃的第一口肉汤泡米饭,就是用小河水煮熟的
我记得,我刚背起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每天吃过晚饭之后,母亲把一家人换下来的衣服,用温水、肥皂搓洗之后,总是让我打着手电筒,照着路,照着石头间流淌的河水,让她在河边把衣服漂洗干净。
我记得,我能够帮着母亲做点家务的时候,母亲让我去菜园里拔棵白菜,拔几个萝卜,就是拿到小河边洗干净,交给母亲去切去炒的。
我记得,生产队分了几斤茶油给我家,母亲一高兴,决定搞一次伙食大改善,便让我放学后端着一脸盆脚板薯,到小河里去刨皮,天寒地冻的,河水像刀子一样割着手疼,我仍坚持把脚板薯刨完,哪怕一不小心,冻得麻木了的小手抓不牢已经刨了一半皮的滑溜溜的脚板薯,脚板薯掉进河水里,很快被流水冲走了,为了抢救那个脚板薯,我一脚滑落河水中,鞋袜裤子都被河水浸湿了,冻得牙齿打架,我也在所不惜——因为母亲告戒过我,做一件事情,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把事情做好。
我记得,每年年关,墟市上的各家各户有大搞卫生,把家里的凡是能够搬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用洗衣粉拌谷壳擦洗之后,都要搬到小河里去漂洗一番,在河岸上吹晾干爽,才搬回家里各就各位。母亲是擦洗家具的统帅,我就是把家具搬运到小河边去漂洗,又搬回家里的走卒。年年如此,满墟市酝酿着浓郁的过年的气氛
到了夏天,墟市上年龄稍大的男孩女孩都喜欢到小河里去洗冷水身,去浮水,一般都是女孩们到上游的水潭里,我们男孩们到下游的水潭里。因为上游的水潭离岸边的道路较远,下游的水潭,都在路边,在木桥的旁边。我们男孩子即使赤裸裸的,小雀儿无遮无拦地在河岸边晃荡着,也没有人在意,路上人来人往,即使女孩们用手掌罩着眼睛,从指缝里偷看,也无所谓。女孩们就不一样了,即使穿着短袖的内衣游水,一家伙站起来,湿淋淋的布衣紧贴贴地挂在身上,胸脯上的那两团圆润,也让人看得目呆眼痴,何况还要脱光身子换衣服。
我跟着那些哥哥们到小河里去学游水。在浅浅的河滩上、水潭边,他们把我抱在胸脯前,让我在水里扑打蹬刨,不趁意间,他们突然放手,让我扑腾,三下两下,我就下沉了,吃了几口河水。他们把我抱起来,接着再来,如此反复几天,我就可以游出两尺三尺远了,然后便是两米三米远,再然后,他们一左一右伴在我身边,陪我游向水潭的对岸,一回,两回,三回,四回——啊哈,我终于学会浮水了!
会浮水了,旱鸭子变成了水鸭子,就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到小河里去摸鱼了。摸鱼不在水潭里,而在水急石乱的滩涂上。小鱼们往往躲藏在石头下的回水里游玩觅食,人一去,它们就往石缝里钻,把石缝堵住,手指往里面掏,很快就可以触摸到躲在石缝里面避难的鱼儿,触摸到了鱼身,真是让人欣喜无比,再把它从石缝里抠出来——一指大,或者两指大,有鳞的,或者没鳞的,都让人生出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从腰间解下一根用苎麻搓成的细绳子,把小鱼穿在绳子上,吊回腰际,接着继续往前摸。人在湍急的水流中浸泡着,半天下来,手掌脚掌都变得寡白、生皱,腰间绳子上的收获有半尺或者一尺长了,到学校寄宿一个星期的荤菜解决了,再掺上半碗新鲜辣椒,家里还可以打一餐牙祭
摸鱼很辛苦,造化不好还会摸到水蛇。我是最不喜欢蛇的,看见它们我就绕道走。那回摸着一条比我的手腕还粗的大花蛇,我就不敢再去摸鱼了。于是,我就按照父亲的指导,用“竹豪”去放鱼。那样就轻松多了,安全多了。
“竹豪”是一种只有磨盘大小的竹器,竹蔑编织的,圆形的,底部内凹,厚不到四寸,面部留有饭碗大小入口的渔具。放“竹豪”很简单,只要选中水流较徐缓,深不超过膝盖的河滩——一般在水潭的潭口处,先把河底的沙石掏开如“竹豪”大小的一个窝,再把“竹豪”放进去,用沙石把“竹豪”遮盖住,留出入口,把诱鱼的药引放进竹豪内水流的上方,然后把“竹豪”入口用片石稍作掩饰,就可以了,人呆在河岸上,看鱼们成群结对地往“竹豪”里钻,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估计鱼儿进去得差不多了,便悄无声息地扑过去,一把掩住“竹豪”口,将“竹豪“提将出来,听鱼们在里面噼里啪啦蹦跳得急切,便有满心的欢喜在胸怀里跳跃,一条一条地把鱼儿抓出来,放进鱼篓,这种收获的快乐无法言表。当然,放鱼最关键的是炒药引,那是要功夫的,火候过了,鱼们不来,火候不到,鱼们来了也不进“竹豪”弄不好,一天到晚,花了鸡蛋费了油,一条鱼儿都放不到手。炒药引的原料很简单:米饭、鸡蛋(青蛙)、菜油。
能够到小河里摸鱼、放鱼,我已经长大到十岁了。十岁的时候,小河几乎成了我和伙伴们的乐园。十二岁、十三岁之后,我和墟市上的伙伴们又可以在小河上“洗柴”了。
“洗柴”是一件很浪漫、很男子汉的事情。
星期六上午放学后,我们四五个同龄的伙伴,吃过午饭,背上柴刀就循着南山坳的那条山道进山了。在与七里村交界的小河岸山坡上,我们挑选着那些能够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树木和干柴,砍倒,斫成三五尺长的树筒,堆放在山坡沟谷旁。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个带上饼干、红薯干之类的干粮,又出发了,爬到山上,把树筒从山坡顺着山沟往小河边溜,树筒溜到河边,已经将近中午了,我们吃了干粮,脱下上衣,让年龄最小的人绕道带回家去,他便撕守在家门口的那个水潭的滩口上,拦柴上岸。我们剩下的四个人,一气把河边堆放着的树筒翻进河水中,然后,像赶鸭子似的,顺着河流往下赶。树筒被卡进了河中的大石缝里,挤成一个鸟巢,激起丈多高的白浪,我们攀沿过去,一根一根把它们拆下来,扔进急流中,就像攻打敌人的碉堡一样,英勇奋战着。树筒悠进了峭崖下的潭湾里,不肯转出来,我们扑进水潭,游进潭湾,把树筒一截一截推出来,往流水中送去,就像把怕死的逃兵送往前线。在小河的两岸,我们一边分派两个人,追赶着、推送着木柴们前进。急滩上,我们奔腾跳跃;深潭中,我们纵身入水。这是一场战争,是我们与小河的一场争夺柴火的战争。当然,不容置疑,也毫无悬念,这样的战争每次都是以我们的胜利结束的。虽然有一次我在攀越一块峭壁的时候,从一丈多高的石壁上滑进了小河最险恶的一段急滩,吓得对岸的伙伴惊呼“救命呀”我却在急流冲出三丈远处,捞住一条石缝,从急流中爬了出来,身上居然完好无损。于是我们又继续向前奔去
傍晚,在家门口的河滩上,与拦柴的那个伙伴会师,看见堆放在河岸上的几千斤柴火,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有无可言说的成就感,喜悦洋溢在我们的脸上,好几天都不能褪去。
能够“洗柴”了,我感觉我们开始长大了。是小河检阅了我们的成长。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与小河渐渐生分起来。先是我在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离开了故乡,从家门口的戏台拱门出去,循着往北的石阶山道,顺河而下,进了县城,又去了省城。小河也由没有名字,到叫做斜濑河,再叫做洣水河,最后叫做湘江,在长沙伴我度过了青春最美好的三年。
三年之后,我又回到了故乡,在墟市东头的乡办中学做了教员。孩提时候的那些摸鱼、放豪、洗柴的事情不再做了,却仍然与小河没有解缘。每天洗衣,每月拆洗蚊帐被单,都在小河里。夏天,傍晚时分,只要小河不涨洪水,我都要在墟东木桥下的水潭里游泳,健身。从水潭口往上逆着流水的方向浮游,向着潭尾急滩上喧嚣下来的急流——那把白浪翻腾插入水潭的“长剑”奋力搏击着,冲上去,被推下来,又往上冲,又被急流往下推着,如此反复,直到筋疲力尽。
农忙季节到了,学校放了暑假,我回到家里,每天和父母亲到稻田里收割早稻,抢插晚稻,一身臭汗,一身泥污,一身劳累。傍晚收工回来,泡进小河的水潭里,清爽凉快,满身的疲劳顿时消散了,满身的汗臭也付诸东流。回到家里,啤酒也可以多喝一杯,米饭也可以多吃一碗,书也可以多看一页——我是真正地长大了。
可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我又一次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长住过,在他乡,我读书,我工作,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小河真正远离了我了,不,是我真正远离了故乡的那条小河!
二十年后的清明节,我回到故乡,去给母亲上坟,从山上下来,到小河边去洗涮,看到满河滩乱石突兀,石角狰狞,河水萎缩得像一道小溪,河岸垃圾成山,原来的稻田因为缺水而荒废,野草萋萋我的心一阵绞痛
河水哪里去了?——原来被人在上游筑坝拦进了一条人工开凿的山洞,丢开我的老家,在下游三四里远的地方发电去了。啊,小河让少部分人发财致富了,却让故乡三十多户人家撕守着一滩乱石和荒草
我为我的故乡、为那条养我育我陪伴我长大的小河伤心!
真正伴随我长大的是故乡的那条小河。
那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河,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哗哗流淌。我的故乡有一个很水性的名字——船形,顾名思义,船一样的地方,船一样的山包,没有水是不可思议的。爬到故乡东边的山腰上看我故乡所居的那座山包,的确像一条伏卧在水涯的大船——三面环水,东西狭长,南北窄短,河岸之上是均匀的三十多米高的陡坡,陡坡之上是一片民居,杉树皮盖顶的、小青瓦盖顶的房屋,齐齐整整地排列在一条青石铺砌的丈把宽的小街两旁。我的老家就坐落在小街西头,挨近西边山峦的街尾。
街尾,在我的故乡,俗称墟尾,街市也就叫做墟市了。墟尾与我家紧邻的是一座大戏台,戏台正对着青石长街,坐在墟街上,不需要仰起头来,双眼平视就可以看到戏台上的演出。台前有一溜石阶斜伸到台下,台下外侧有一座大拱门,两扇三尺宽一丈多高的大木门如果合上,想从西街出去就很困难了。拱门前有三条石板镶砌的山道:往左侧走,向南,下坳,跨过一座长长的木桥,循着山道上坡过坳,七里之外便是资兴县皮石乡的七里村,再往前行三十几里路,就会走到汤市乡——我故乡的小河,就是从汤市乡那里潺潺湲湲流淌下来的。丈把宽的一条小溪,穿过崇山峡谷,接纳数十条山涧泉流,到七里村就变得象模象样了——它左冲右突,气势汹汹,穿崖裂隙,腾越跳荡,完全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在山谷当中咆哮奔腾!
这条巨龙到了我的家门口,就变得温驯得多了,虽然长长的乱石河滩,激起河水哗哗啦啦无休无止的涛浪喧嚣,让我们常年四季枕籍着它们睡眠,但它也不时在石崖下淘冲出一个又一个的水潭,白浪翻滚的急流像剑锋一样插进碧绿的潭水之中,喧嚣顿时喑哑于一片深碧的沉寂,河水在深潭中聚合悠游,看似平静恬适,其实它们一刻也没有停止流淌,到了水潭的滩口,河床被拉出一片宽阔平坦的浅滩,河水碧绿得像一块翠玉,又像一片闪着青光的绸缎,你想掬它以为珍藏,又想裹它以为裙衫,不管怎样,它总是你爱不释怀的牵挂。
小河就这样成了我无法抗拒的成长伴侣。
据说,我出生后的第一片尿布和屎片,就是我父亲拿到小河边,让河水淘洗干净的。
据说,我母亲生我之后,吃的第一碗鸡汤,就是用从小河里挑的水煮的,我吃的第一口奶汁就是我母亲用小河水酝酿的。
据说,脱奶之后,我吃的第一口米汤,就是用小河水煮成的,我吃的第一口肉汤泡米饭,就是用小河水煮熟的
我记得,我刚背起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每天吃过晚饭之后,母亲把一家人换下来的衣服,用温水、肥皂搓洗之后,总是让我打着手电筒,照着路,照着石头间流淌的河水,让她在河边把衣服漂洗干净。
我记得,我能够帮着母亲做点家务的时候,母亲让我去菜园里拔棵白菜,拔几个萝卜,就是拿到小河边洗干净,交给母亲去切去炒的。
我记得,生产队分了几斤茶油给我家,母亲一高兴,决定搞一次伙食大改善,便让我放学后端着一脸盆脚板薯,到小河里去刨皮,天寒地冻的,河水像刀子一样割着手疼,我仍坚持把脚板薯刨完,哪怕一不小心,冻得麻木了的小手抓不牢已经刨了一半皮的滑溜溜的脚板薯,脚板薯掉进河水里,很快被流水冲走了,为了抢救那个脚板薯,我一脚滑落河水中,鞋袜裤子都被河水浸湿了,冻得牙齿打架,我也在所不惜——因为母亲告戒过我,做一件事情,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把事情做好。
我记得,每年年关,墟市上的各家各户有大搞卫生,把家里的凡是能够搬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用洗衣粉拌谷壳擦洗之后,都要搬到小河里去漂洗一番,在河岸上吹晾干爽,才搬回家里各就各位。母亲是擦洗家具的统帅,我就是把家具搬运到小河边去漂洗,又搬回家里的走卒。年年如此,满墟市酝酿着浓郁的过年的气氛
到了夏天,墟市上年龄稍大的男孩女孩都喜欢到小河里去洗冷水身,去浮水,一般都是女孩们到上游的水潭里,我们男孩们到下游的水潭里。因为上游的水潭离岸边的道路较远,下游的水潭,都在路边,在木桥的旁边。我们男孩子即使赤裸裸的,小雀儿无遮无拦地在河岸边晃荡着,也没有人在意,路上人来人往,即使女孩们用手掌罩着眼睛,从指缝里偷看,也无所谓。女孩们就不一样了,即使穿着短袖的内衣游水,一家伙站起来,湿淋淋的布衣紧贴贴地挂在身上,胸脯上的那两团圆润,也让人看得目呆眼痴,何况还要脱光身子换衣服。
我跟着那些哥哥们到小河里去学游水。在浅浅的河滩上、水潭边,他们把我抱在胸脯前,让我在水里扑打蹬刨,不趁意间,他们突然放手,让我扑腾,三下两下,我就下沉了,吃了几口河水。他们把我抱起来,接着再来,如此反复几天,我就可以游出两尺三尺远了,然后便是两米三米远,再然后,他们一左一右伴在我身边,陪我游向水潭的对岸,一回,两回,三回,四回——啊哈,我终于学会浮水了!
会浮水了,旱鸭子变成了水鸭子,就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到小河里去摸鱼了。摸鱼不在水潭里,而在水急石乱的滩涂上。小鱼们往往躲藏在石头下的回水里游玩觅食,人一去,它们就往石缝里钻,把石缝堵住,手指往里面掏,很快就可以触摸到躲在石缝里面避难的鱼儿,触摸到了鱼身,真是让人欣喜无比,再把它从石缝里抠出来——一指大,或者两指大,有鳞的,或者没鳞的,都让人生出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从腰间解下一根用苎麻搓成的细绳子,把小鱼穿在绳子上,吊回腰际,接着继续往前摸。人在湍急的水流中浸泡着,半天下来,手掌脚掌都变得寡白、生皱,腰间绳子上的收获有半尺或者一尺长了,到学校寄宿一个星期的荤菜解决了,再掺上半碗新鲜辣椒,家里还可以打一餐牙祭
摸鱼很辛苦,造化不好还会摸到水蛇。我是最不喜欢蛇的,看见它们我就绕道走。那回摸着一条比我的手腕还粗的大花蛇,我就不敢再去摸鱼了。于是,我就按照父亲的指导,用“竹豪”去放鱼。那样就轻松多了,安全多了。
“竹豪”是一种只有磨盘大小的竹器,竹蔑编织的,圆形的,底部内凹,厚不到四寸,面部留有饭碗大小入口的渔具。放“竹豪”很简单,只要选中水流较徐缓,深不超过膝盖的河滩——一般在水潭的潭口处,先把河底的沙石掏开如“竹豪”大小的一个窝,再把“竹豪”放进去,用沙石把“竹豪”遮盖住,留出入口,把诱鱼的药引放进竹豪内水流的上方,然后把“竹豪”入口用片石稍作掩饰,就可以了,人呆在河岸上,看鱼们成群结对地往“竹豪”里钻,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估计鱼儿进去得差不多了,便悄无声息地扑过去,一把掩住“竹豪”口,将“竹豪“提将出来,听鱼们在里面噼里啪啦蹦跳得急切,便有满心的欢喜在胸怀里跳跃,一条一条地把鱼儿抓出来,放进鱼篓,这种收获的快乐无法言表。当然,放鱼最关键的是炒药引,那是要功夫的,火候过了,鱼们不来,火候不到,鱼们来了也不进“竹豪”弄不好,一天到晚,花了鸡蛋费了油,一条鱼儿都放不到手。炒药引的原料很简单:米饭、鸡蛋(青蛙)、菜油。
能够到小河里摸鱼、放鱼,我已经长大到十岁了。十岁的时候,小河几乎成了我和伙伴们的乐园。十二岁、十三岁之后,我和墟市上的伙伴们又可以在小河上“洗柴”了。
“洗柴”是一件很浪漫、很男子汉的事情。
星期六上午放学后,我们四五个同龄的伙伴,吃过午饭,背上柴刀就循着南山坳的那条山道进山了。在与七里村交界的小河岸山坡上,我们挑选着那些能够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树木和干柴,砍倒,斫成三五尺长的树筒,堆放在山坡沟谷旁。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个带上饼干、红薯干之类的干粮,又出发了,爬到山上,把树筒从山坡顺着山沟往小河边溜,树筒溜到河边,已经将近中午了,我们吃了干粮,脱下上衣,让年龄最小的人绕道带回家去,他便撕守在家门口的那个水潭的滩口上,拦柴上岸。我们剩下的四个人,一气把河边堆放着的树筒翻进河水中,然后,像赶鸭子似的,顺着河流往下赶。树筒被卡进了河中的大石缝里,挤成一个鸟巢,激起丈多高的白浪,我们攀沿过去,一根一根把它们拆下来,扔进急流中,就像攻打敌人的碉堡一样,英勇奋战着。树筒悠进了峭崖下的潭湾里,不肯转出来,我们扑进水潭,游进潭湾,把树筒一截一截推出来,往流水中送去,就像把怕死的逃兵送往前线。在小河的两岸,我们一边分派两个人,追赶着、推送着木柴们前进。急滩上,我们奔腾跳跃;深潭中,我们纵身入水。这是一场战争,是我们与小河的一场争夺柴火的战争。当然,不容置疑,也毫无悬念,这样的战争每次都是以我们的胜利结束的。虽然有一次我在攀越一块峭壁的时候,从一丈多高的石壁上滑进了小河最险恶的一段急滩,吓得对岸的伙伴惊呼“救命呀”我却在急流冲出三丈远处,捞住一条石缝,从急流中爬了出来,身上居然完好无损。于是我们又继续向前奔去
傍晚,在家门口的河滩上,与拦柴的那个伙伴会师,看见堆放在河岸上的几千斤柴火,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有无可言说的成就感,喜悦洋溢在我们的脸上,好几天都不能褪去。
能够“洗柴”了,我感觉我们开始长大了。是小河检阅了我们的成长。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与小河渐渐生分起来。先是我在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离开了故乡,从家门口的戏台拱门出去,循着往北的石阶山道,顺河而下,进了县城,又去了省城。小河也由没有名字,到叫做斜濑河,再叫做洣水河,最后叫做湘江,在长沙伴我度过了青春最美好的三年。
三年之后,我又回到了故乡,在墟市东头的乡办中学做了教员。孩提时候的那些摸鱼、放豪、洗柴的事情不再做了,却仍然与小河没有解缘。每天洗衣,每月拆洗蚊帐被单,都在小河里。夏天,傍晚时分,只要小河不涨洪水,我都要在墟东木桥下的水潭里游泳,健身。从水潭口往上逆着流水的方向浮游,向着潭尾急滩上喧嚣下来的急流——那把白浪翻腾插入水潭的“长剑”奋力搏击着,冲上去,被推下来,又往上冲,又被急流往下推着,如此反复,直到筋疲力尽。
农忙季节到了,学校放了暑假,我回到家里,每天和父母亲到稻田里收割早稻,抢插晚稻,一身臭汗,一身泥污,一身劳累。傍晚收工回来,泡进小河的水潭里,清爽凉快,满身的疲劳顿时消散了,满身的汗臭也付诸东流。回到家里,啤酒也可以多喝一杯,米饭也可以多吃一碗,书也可以多看一页——我是真正地长大了。
可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我又一次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长住过,在他乡,我读书,我工作,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小河真正远离了我了,不,是我真正远离了故乡的那条小河!
二十年后的清明节,我回到故乡,去给母亲上坟,从山上下来,到小河边去洗涮,看到满河滩乱石突兀,石角狰狞,河水萎缩得像一道小溪,河岸垃圾成山,原来的稻田因为缺水而荒废,野草萋萋我的心一阵绞痛
河水哪里去了?——原来被人在上游筑坝拦进了一条人工开凿的山洞,丢开我的老家,在下游三四里远的地方发电去了。啊,小河让少部分人发财致富了,却让故乡三十多户人家撕守着一滩乱石和荒草
我为我的故乡、为那条养我育我陪伴我长大的小河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