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攀援的菟丝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她三十六岁,正是人生的绚丽时分,然而,她没有绚丽。生活在她的眼角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女儿三岁零两个月,聪明伶俐,能说会道。
以养母的身份看,她不是女儿琛琛的生母,可她和女儿的那份母女深情,却远远超过了生身母女情。
三年前,一个初冬的日子,刚出生的琛琛就被生身父母遗弃了。那天特别冷,妇联的办公室只开了一个缝,除了下乡工作的同志,三名工作人员紧紧地围在里屋那个小小的电炉旁取暖。那真是一个寒冷的初冬,整个天就像被冰冻住了,凝重而黯然。快下班时,一名工作人员从里屋走出,却发现在外屋的木条长椅上,放着一个花布包着的东西。在妇联,常有来上访的农村妇女丢三拉四地遗忘包袱之类的东西,她们已经习惯了。她毫不在意地将办公室的门“砰”地一声关上,不料这一声却引出了一阵婴儿的哭泣声。屋里的两名工作人员奇怪地走出来,发现哭声来自长椅。不知什么人什么时候将这婴儿悄悄地放在妇联的长椅上。
两名工作人员抱起这孩子,掀开花布一看,是一个女婴。从婴儿尚未脱落的脐带断定,这孩子出生顶多三天。妇联的同志代养着这孩子。有好事者说,小街上的她孤身一人,何不让她收养这孩子。几经周折,妇联的同志将女婴送来给她看。仿佛是一种缘份,爱哭的孩子看到她竟笑了。这一笑,一种无可名状的温情弥漫她全身,她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弃婴。从此,尚未结婚的她当上了妈妈。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让她失去了亲人,自己的脊椎也在那场灾难中骨折。她曾卧床不起,后经过多方医治和她坚强的意志,她站起来了,而生活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没有过恋爱,当小伙子们听介绍人说到她的身体情况,都无声地离她而去。她从不敢奢望自己能拥有爱情。
是由于独处的孤寂,还是惺惺惜惺惺的心境,让她收养了被弃的女婴?她说,都不是。当时根本就没多想,就冲着孩子对她那甜甜的一笑,她心动了,她觉得命中注定她要和这孩子一起走过她们的人生之路。
初为人母,对年轻的母亲来说是欣喜和甜蜜,而对她这样的年轻未婚女子来说,是艰难与辛苦。她自己身为残疾人,靠的是政府的救助,为此,民政局给她开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每月收入不足300元,但为了孩子,她自己节衣缩食,多年来没有添加过一件衣物。宁可自己不吃肉,她也要为孩子买足婴儿奶粉。孩子长得又白又胖,她却一天天憔悴下来。当孩子第一次开口叫妈妈时,她竟抱着孩子鸣鸣地哭了起来。许多的艰辛、许多的委屈,就在这奶声奶气的“妈妈”中消融。
“我是个废人,不指望她为我养老送终,只想我能尽多地扶持她,让她像别的孩子那样有妈妈的疼爱。”朴实的话语很平静,但却折射出她不平静的心境。有时,在别人同情和怜悯的帮助下,她心里酸酸的,但不管怎么样,孩子健康地长大,就是她最大的安慰。
孩子唯一的亲人就是亲爱的妈妈。有人逗琛琛:“你不是妈妈亲生的,把你送人吧。”每当此时,孩子就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惊慌地争辨:“我是妈妈生的,我是妈妈的宝贝。”听到孩子这么说,妈妈的心刀绞般疼痛。背着孩子,她红着眼睛对别人说:“求你,别这样对孩子说话,好吗?”她想带着孩子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可是,一个失去劳动力的残疾女人,带着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能到哪儿谋生呢?
琛琛四岁半,会背六首唐诗,认得许多简单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
琛琛懂事,她不敢乱拿货架上的小包食品吃,她知道那是妈妈和她唯一的生活来源。有时看见路边走过的小朋友在吃东西,琛琛眼盯着小朋友手中那诱人的食品,忍不住会默默地跟在小朋友身后走。妈妈含着泪问:“琛琛想吃吗?”琛琛说:“妈妈我一点也不想吃,我只是看看。”妈妈搂过小琛琛,眼泪直流。
琛琛有一样最喜欢吃的东西,那是妈妈从路边小摊上买的剪粉春卷。琛琛病了,她跟妈妈说想吃春卷。妈妈打着伞,冒雨到街上花一元钱买了三个春卷。琛琛一下吃了两个,剩下一个,她说留给妈妈吃,妈妈说妈妈吃过了,你吃。琛琛小心地吃下最后一个春卷,满足地对妈妈说:“好想天天生病天天吃春卷。”妈妈搂着琛琛,眼泪在眼眶里转。妈妈撑这个家实在太难了,每月不足300元的收入,母女俩过得实在太拮据。有好心人想为妈妈找个男人,帮着母女俩过日子,但别人总说:“是她一个人好办,这捡来的孩子不好接受。”妈妈说:“我不能为了自己丢下孩子不管。”妈妈至今孑然一身。琛琛哪里懂得这些。她只知道妈妈是世上最好最疼她的妈妈
和同龄孩子比,琛琛显得又小又瘦。琛琛看到别的小朋友由爸爸妈妈送到幼儿园,就问妈妈幼儿园好不好?琛琛为什么不去幼儿园?妈妈抚摸着琛琛的小脑袋和小脸蛋不说话,琛琛就懂事地不再问这问那。她知道妈妈伤心了,就很专心地跟着妈妈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妈妈的身影忙碌在陈旧的柜台边。坐在柜台旁小凳上的琛琛,看着一个个小朋友欢天喜地跟着爸爸妈妈从幼儿园回来,就悄悄地侧过脸去看妈妈,妈妈也正忧郁地看着自己。琛琛就大声地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到四十岁的妈妈鬓角已有缕缕白发。不是生身的母女俩是没有攀援的菟丝草,她们没有大树的依傍,只是两株孤独的菟丝草,相依相伴地生活着。她们不能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但那份醇如甘露的母女深情,足以让她们享用终身。
她三十六岁,正是人生的绚丽时分,然而,她没有绚丽。生活在她的眼角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女儿三岁零两个月,聪明伶俐,能说会道。
以养母的身份看,她不是女儿琛琛的生母,可她和女儿的那份母女深情,却远远超过了生身母女情。
三年前,一个初冬的日子,刚出生的琛琛就被生身父母遗弃了。那天特别冷,妇联的办公室只开了一个缝,除了下乡工作的同志,三名工作人员紧紧地围在里屋那个小小的电炉旁取暖。那真是一个寒冷的初冬,整个天就像被冰冻住了,凝重而黯然。快下班时,一名工作人员从里屋走出,却发现在外屋的木条长椅上,放着一个花布包着的东西。在妇联,常有来上访的农村妇女丢三拉四地遗忘包袱之类的东西,她们已经习惯了。她毫不在意地将办公室的门“砰”地一声关上,不料这一声却引出了一阵婴儿的哭泣声。屋里的两名工作人员奇怪地走出来,发现哭声来自长椅。不知什么人什么时候将这婴儿悄悄地放在妇联的长椅上。
两名工作人员抱起这孩子,掀开花布一看,是一个女婴。从婴儿尚未脱落的脐带断定,这孩子出生顶多三天。妇联的同志代养着这孩子。有好事者说,小街上的她孤身一人,何不让她收养这孩子。几经周折,妇联的同志将女婴送来给她看。仿佛是一种缘份,爱哭的孩子看到她竟笑了。这一笑,一种无可名状的温情弥漫她全身,她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弃婴。从此,尚未结婚的她当上了妈妈。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让她失去了亲人,自己的脊椎也在那场灾难中骨折。她曾卧床不起,后经过多方医治和她坚强的意志,她站起来了,而生活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没有过恋爱,当小伙子们听介绍人说到她的身体情况,都无声地离她而去。她从不敢奢望自己能拥有爱情。
是由于独处的孤寂,还是惺惺惜惺惺的心境,让她收养了被弃的女婴?她说,都不是。当时根本就没多想,就冲着孩子对她那甜甜的一笑,她心动了,她觉得命中注定她要和这孩子一起走过她们的人生之路。
初为人母,对年轻的母亲来说是欣喜和甜蜜,而对她这样的年轻未婚女子来说,是艰难与辛苦。她自己身为残疾人,靠的是政府的救助,为此,民政局给她开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每月收入不足300元,但为了孩子,她自己节衣缩食,多年来没有添加过一件衣物。宁可自己不吃肉,她也要为孩子买足婴儿奶粉。孩子长得又白又胖,她却一天天憔悴下来。当孩子第一次开口叫妈妈时,她竟抱着孩子鸣鸣地哭了起来。许多的艰辛、许多的委屈,就在这奶声奶气的“妈妈”中消融。
“我是个废人,不指望她为我养老送终,只想我能尽多地扶持她,让她像别的孩子那样有妈妈的疼爱。”朴实的话语很平静,但却折射出她不平静的心境。有时,在别人同情和怜悯的帮助下,她心里酸酸的,但不管怎么样,孩子健康地长大,就是她最大的安慰。
孩子唯一的亲人就是亲爱的妈妈。有人逗琛琛:“你不是妈妈亲生的,把你送人吧。”每当此时,孩子就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惊慌地争辨:“我是妈妈生的,我是妈妈的宝贝。”听到孩子这么说,妈妈的心刀绞般疼痛。背着孩子,她红着眼睛对别人说:“求你,别这样对孩子说话,好吗?”她想带着孩子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可是,一个失去劳动力的残疾女人,带着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能到哪儿谋生呢?
琛琛四岁半,会背六首唐诗,认得许多简单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
琛琛懂事,她不敢乱拿货架上的小包食品吃,她知道那是妈妈和她唯一的生活来源。有时看见路边走过的小朋友在吃东西,琛琛眼盯着小朋友手中那诱人的食品,忍不住会默默地跟在小朋友身后走。妈妈含着泪问:“琛琛想吃吗?”琛琛说:“妈妈我一点也不想吃,我只是看看。”妈妈搂过小琛琛,眼泪直流。
琛琛有一样最喜欢吃的东西,那是妈妈从路边小摊上买的剪粉春卷。琛琛病了,她跟妈妈说想吃春卷。妈妈打着伞,冒雨到街上花一元钱买了三个春卷。琛琛一下吃了两个,剩下一个,她说留给妈妈吃,妈妈说妈妈吃过了,你吃。琛琛小心地吃下最后一个春卷,满足地对妈妈说:“好想天天生病天天吃春卷。”妈妈搂着琛琛,眼泪在眼眶里转。妈妈撑这个家实在太难了,每月不足300元的收入,母女俩过得实在太拮据。有好心人想为妈妈找个男人,帮着母女俩过日子,但别人总说:“是她一个人好办,这捡来的孩子不好接受。”妈妈说:“我不能为了自己丢下孩子不管。”妈妈至今孑然一身。琛琛哪里懂得这些。她只知道妈妈是世上最好最疼她的妈妈
和同龄孩子比,琛琛显得又小又瘦。琛琛看到别的小朋友由爸爸妈妈送到幼儿园,就问妈妈幼儿园好不好?琛琛为什么不去幼儿园?妈妈抚摸着琛琛的小脑袋和小脸蛋不说话,琛琛就懂事地不再问这问那。她知道妈妈伤心了,就很专心地跟着妈妈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妈妈的身影忙碌在陈旧的柜台边。坐在柜台旁小凳上的琛琛,看着一个个小朋友欢天喜地跟着爸爸妈妈从幼儿园回来,就悄悄地侧过脸去看妈妈,妈妈也正忧郁地看着自己。琛琛就大声地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到四十岁的妈妈鬓角已有缕缕白发。不是生身的母女俩是没有攀援的菟丝草,她们没有大树的依傍,只是两株孤独的菟丝草,相依相伴地生活着。她们不能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但那份醇如甘露的母女深情,足以让她们享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