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享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又是一年春来早,转眼间,临汾尧都作家乔忠延主导的文学沙龙已经走过了一年,我也怀着异常虔诚的心态,连续参加了好几次,看着每次的老面孔和新面孔,听着各位大家和青年朋友的侃侃而谈,我总是一次次激动着,收获着,充实着,思考着,惟愿自己能静静地坐在会场一隅,打开眼界,聆听教诲,增长见识,享受智慧,在经意不经意间提高自己。
一、文学与阅历、教育有关
韩寒曾与陆天明等老一代作家进行舌战,他们的差异在哪里?创作风格有何异同?是差异导致断层吗?
乔老师说,文学与阅历有关,产生差异是必然。韩寒年轻,他写的是灵气,陆天明有阅历,他写的是生活,特别贴近现实,二者不在同一地平线,根本没有争的必要。他们内在的东西不同,其实各自成家,和平共处就很好,争,是炒作。两代作家间已经出现了断层,断层也许是好事,文化上的断层也可能形成景观,例如戏曲,肯定有断层,但绝对断不了,出生就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另一种新生,一种文化的成长有时标志着另一种文化的没落和衰亡。文学的道理无处不在,船夫所喊的号子,其实就是最初的文学,所有的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凝结,而文学内涵最丰富。人要有深邃的思想,深挚的情感,努力提高修养,开动灵魂,提高欣赏水平、做人的韵味和写作能力。
刘主席说,韩寒就像一头不成熟的小马驹。社会需要文学,文学需要社会,尽管文学痴情诱人,但它总归不是政治经济的主体,文学是人学,它只能处于贵妃与后宫三千佳丽的地位,不能扶正,否则生命力就不强乐。文学诞生于广袤的民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可以歌颂美好,可以是一种煎熬、情感、无奈、呼唤等,它渴望回归本真的释放。作为生命个体,人文呼吸是需要,譬如中国教育,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正统教育,文明监狱,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人性化的东西,文学与教育不能割开,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功利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学更应该服务于教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像心电图一样有规律,或高或低,汉文化文学一直生生不息,它永远不会死亡。
(二)作品好与坏,发表不是标准
投文字稿和发电子邮件,哪一种被编辑选中的几率高?什么样的稿件容易被选中?如何赢得编辑好感?
乔老师说,关于作品和发表,确切的说,发表不是标准,好的作品不一定能发,没发表的未必就不是好作品。写作,是一种心灵倾诉,不吐不快,但要让更多人知道,得到认可,就要世俗化到一定程度。编辑的口味决定作品的发表与否,比如四川人爱吃辣,那么不吃辣的人就是另类;就好像精心做好一双鞋,你既高兴又悲哀,因为什么,鞋好看耐用,但不合脚,你必须削足适履,这样的感觉又很痛苦。所以要么你就是兴奋表达,率意而为,不图发表,自得其乐,要么就多方了解编者意图,写出他们需要的稿子,抑或会失去自己的本真。
(三)灵感是积累
灵感触发机制,为什么忙碌时有灵感,消闲时反而没有了?如何寻找灵感?
乔老师说,灵感是平台,是文化视野,文化眼光有多高,平台就有多高。生活中的亮点很多,要善于寻找,要用心关注,只读不写是只知道好,不知道怎么写才好;应该把生活中的感情积累起来,用写作的眼光审视生活,感悟生活。小时候,看日历牌,不知道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岁月,渐渐长大,才发现,每撕去一页,就是在撕去一页生命,那时才强烈地感到震撼,灵感是生活和感情的积累。
打个比方来说,情感好比是地表水,每时每刻都在,灵感则像是地下水,要通过钻井挖掘,才能产生于刹那间,从情感到灵感,这是必然中的偶然,是厚积薄发。多读书吧,读书如吃饭,泛泛中自然而然地留下或排泄,积累多了,观察多了,练笔多了,灵感就会一触即发。
(四)最鲜亮的文学语言在民间
文学无处不在,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文学,一条好的手机短信,其实就是一个精致的文学作品,文学语言,要善于“向下学习”最新鲜的语言在民间。
任何文学作品都至少在语言、结构或思想的某一个方面与众不同,这才是所谓的“亮点”比如乡宁方言把“来了”叫做“莅了”很口语,但内涵丰富,如果用得恰当,文章就添彩了,很可能成为“皇冠上的明珠”比如瑞士手表,非常追求个性,而中国人大多喜欢求同,作家切忌求同,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特色。许多大师的语言就跟大话一样圆润,但细品背后却蕴藏着无价之宝。王朔的橡皮人看上去就很俗,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个性!原来的美国总统小时候,大人让他从五毛和一块中选择,他每次都选五毛,其他孩子都笑他傻,但他可以每次都有五毛用,与众不同,貌似傻实则灵,这就是个性!
(五)刻画人物用细节
劳动创造了细节,生活诞生了细节,细节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写作时要抓住细节好好琢磨,不要轻易放过。所谓“金线穿珍珠”“金线”即情节“珍珠”就是细节,可见细节对描写人物的重要。
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1964年,吃跃进饭时,大伙都吃不饱,每顿饭几乎都是将就着吃。有一个人就特别“聪明”他吃饭从来不用饭碗,而是用漏勺,站在锅边吃,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样他就只能吃到干的,耐饱。一个杀人犯非常凶恶,但他抽烟时总是先为别人点烟,这动作似乎表现了他人性中善的一面,其他人也这样认为,但后来才知道,其实他这样做,是想让火柴燃烧时的磷味他人先闻,这就是杀人犯的“智慧”表面是善,实际是恶。多么形象的细节!
贾老师也讲到了类似的事例:闹饥荒时,大伙都饿得嗷嗷叫,正人君子也着急地抢馍吃。文人抢饭时,也很有意思,他们有的专门把馍馍碰到地上,弄脏,然后踢皮球似的蹬出很远,然后再捡回来擦擦吃,跟乞丐似的。这就是文人的小聪明,或曰乞丐的智慧,呵呵!哲学家在平民中,而不是在讲堂上,文学要把高深的东西用浅易的笔墨表现出来。民间文学中的细节更动人,要勤观察,善吸收,把野菜放在篮子里,水灵灵,长在地上,就是野草。
(六)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家要深入生活,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典型一例。但,当一个作家被指定到某地深入生活时,他就已经是工具了。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其实作家忠实地记录真实的生活就好,完全不必要高于生活。作家应该是啄木鸟,他的职责是給树治病,还其生机,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夜莺这样的歌手,也需要啄木鸟这样的医生,文学就是要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作家可以对生活重新铸造编排,但感情绝对是自己的、真实的,切忌拾人牙慧,步人后尘。
对于生活,文学家的眼光应该是独到的、与众不同的,总唱赞歌的作品是短命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是完美的,众所周知的四大名著就无一是以歌颂为主的。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要有最准确的判断,切忌走入误区。
后记:又是一年春来到。春天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创造的季节,在虎年的春天,让我们学会尊重生活,享受工作,享受文字的陶冶,享受创造的快乐。
又是一年春来早,转眼间,临汾尧都作家乔忠延主导的文学沙龙已经走过了一年,我也怀着异常虔诚的心态,连续参加了好几次,看着每次的老面孔和新面孔,听着各位大家和青年朋友的侃侃而谈,我总是一次次激动着,收获着,充实着,思考着,惟愿自己能静静地坐在会场一隅,打开眼界,聆听教诲,增长见识,享受智慧,在经意不经意间提高自己。
一、文学与阅历、教育有关
韩寒曾与陆天明等老一代作家进行舌战,他们的差异在哪里?创作风格有何异同?是差异导致断层吗?
乔老师说,文学与阅历有关,产生差异是必然。韩寒年轻,他写的是灵气,陆天明有阅历,他写的是生活,特别贴近现实,二者不在同一地平线,根本没有争的必要。他们内在的东西不同,其实各自成家,和平共处就很好,争,是炒作。两代作家间已经出现了断层,断层也许是好事,文化上的断层也可能形成景观,例如戏曲,肯定有断层,但绝对断不了,出生就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另一种新生,一种文化的成长有时标志着另一种文化的没落和衰亡。文学的道理无处不在,船夫所喊的号子,其实就是最初的文学,所有的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凝结,而文学内涵最丰富。人要有深邃的思想,深挚的情感,努力提高修养,开动灵魂,提高欣赏水平、做人的韵味和写作能力。
刘主席说,韩寒就像一头不成熟的小马驹。社会需要文学,文学需要社会,尽管文学痴情诱人,但它总归不是政治经济的主体,文学是人学,它只能处于贵妃与后宫三千佳丽的地位,不能扶正,否则生命力就不强乐。文学诞生于广袤的民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可以歌颂美好,可以是一种煎熬、情感、无奈、呼唤等,它渴望回归本真的释放。作为生命个体,人文呼吸是需要,譬如中国教育,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正统教育,文明监狱,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人性化的东西,文学与教育不能割开,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功利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学更应该服务于教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像心电图一样有规律,或高或低,汉文化文学一直生生不息,它永远不会死亡。
(二)作品好与坏,发表不是标准
投文字稿和发电子邮件,哪一种被编辑选中的几率高?什么样的稿件容易被选中?如何赢得编辑好感?
乔老师说,关于作品和发表,确切的说,发表不是标准,好的作品不一定能发,没发表的未必就不是好作品。写作,是一种心灵倾诉,不吐不快,但要让更多人知道,得到认可,就要世俗化到一定程度。编辑的口味决定作品的发表与否,比如四川人爱吃辣,那么不吃辣的人就是另类;就好像精心做好一双鞋,你既高兴又悲哀,因为什么,鞋好看耐用,但不合脚,你必须削足适履,这样的感觉又很痛苦。所以要么你就是兴奋表达,率意而为,不图发表,自得其乐,要么就多方了解编者意图,写出他们需要的稿子,抑或会失去自己的本真。
(三)灵感是积累
灵感触发机制,为什么忙碌时有灵感,消闲时反而没有了?如何寻找灵感?
乔老师说,灵感是平台,是文化视野,文化眼光有多高,平台就有多高。生活中的亮点很多,要善于寻找,要用心关注,只读不写是只知道好,不知道怎么写才好;应该把生活中的感情积累起来,用写作的眼光审视生活,感悟生活。小时候,看日历牌,不知道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岁月,渐渐长大,才发现,每撕去一页,就是在撕去一页生命,那时才强烈地感到震撼,灵感是生活和感情的积累。
打个比方来说,情感好比是地表水,每时每刻都在,灵感则像是地下水,要通过钻井挖掘,才能产生于刹那间,从情感到灵感,这是必然中的偶然,是厚积薄发。多读书吧,读书如吃饭,泛泛中自然而然地留下或排泄,积累多了,观察多了,练笔多了,灵感就会一触即发。
(四)最鲜亮的文学语言在民间
文学无处不在,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文学,一条好的手机短信,其实就是一个精致的文学作品,文学语言,要善于“向下学习”最新鲜的语言在民间。
任何文学作品都至少在语言、结构或思想的某一个方面与众不同,这才是所谓的“亮点”比如乡宁方言把“来了”叫做“莅了”很口语,但内涵丰富,如果用得恰当,文章就添彩了,很可能成为“皇冠上的明珠”比如瑞士手表,非常追求个性,而中国人大多喜欢求同,作家切忌求同,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特色。许多大师的语言就跟大话一样圆润,但细品背后却蕴藏着无价之宝。王朔的橡皮人看上去就很俗,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个性!原来的美国总统小时候,大人让他从五毛和一块中选择,他每次都选五毛,其他孩子都笑他傻,但他可以每次都有五毛用,与众不同,貌似傻实则灵,这就是个性!
(五)刻画人物用细节
劳动创造了细节,生活诞生了细节,细节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写作时要抓住细节好好琢磨,不要轻易放过。所谓“金线穿珍珠”“金线”即情节“珍珠”就是细节,可见细节对描写人物的重要。
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1964年,吃跃进饭时,大伙都吃不饱,每顿饭几乎都是将就着吃。有一个人就特别“聪明”他吃饭从来不用饭碗,而是用漏勺,站在锅边吃,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样他就只能吃到干的,耐饱。一个杀人犯非常凶恶,但他抽烟时总是先为别人点烟,这动作似乎表现了他人性中善的一面,其他人也这样认为,但后来才知道,其实他这样做,是想让火柴燃烧时的磷味他人先闻,这就是杀人犯的“智慧”表面是善,实际是恶。多么形象的细节!
贾老师也讲到了类似的事例:闹饥荒时,大伙都饿得嗷嗷叫,正人君子也着急地抢馍吃。文人抢饭时,也很有意思,他们有的专门把馍馍碰到地上,弄脏,然后踢皮球似的蹬出很远,然后再捡回来擦擦吃,跟乞丐似的。这就是文人的小聪明,或曰乞丐的智慧,呵呵!哲学家在平民中,而不是在讲堂上,文学要把高深的东西用浅易的笔墨表现出来。民间文学中的细节更动人,要勤观察,善吸收,把野菜放在篮子里,水灵灵,长在地上,就是野草。
(六)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家要深入生活,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典型一例。但,当一个作家被指定到某地深入生活时,他就已经是工具了。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其实作家忠实地记录真实的生活就好,完全不必要高于生活。作家应该是啄木鸟,他的职责是給树治病,还其生机,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夜莺这样的歌手,也需要啄木鸟这样的医生,文学就是要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作家可以对生活重新铸造编排,但感情绝对是自己的、真实的,切忌拾人牙慧,步人后尘。
对于生活,文学家的眼光应该是独到的、与众不同的,总唱赞歌的作品是短命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是完美的,众所周知的四大名著就无一是以歌颂为主的。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要有最准确的判断,切忌走入误区。
后记:又是一年春来到。春天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创造的季节,在虎年的春天,让我们学会尊重生活,享受工作,享受文字的陶冶,享受创造的快乐。